祖地文化

湖里掌故之59 禾山区署

民国23年(1934年),思明县设“禾山保甲区”,其区政事务为漳厦海军禾山办事处执掌,处长林振成兼任保甲区区长,区署实际上就是设在后院埔的海军禾山办事处,利用原禾山特种商业学校的校舍作为办公场地。

湖里掌故之58 三省和四知

“三省”“四知”,二个典故,从字面上看是一幅绝妙的对子,这不仅仅是曾氏、杨氏引以为傲的典范,也突出反映了湖里先人们自省、自知的高尚道德追求。尤其在当下,这种省身自律、自知之明的道德修养,尤为难得,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湖里掌故之57 牛鼻笼泉

位于虎头山北侧的山脚下,原本有一口泉水,这口泉水的出水量相当可观,竟然在泉水的周围形成了2口池塘。这就是老禾山最出名的泉水,叫牛鼻笼,在平地上有一个碗口大的泉眼,泉水不断涌出来,以至于可以明显地看出泉眼的水比边上的水面高出许多。泉水流入牛鼻笼边上,形成池塘,灌溉着往下的水田。牛鼻笼的泉水还被抽到虎头山,灌溉山地上的甘蔗园。牛鼻笼泉西南还有一小山叫趴鼎山,1956年,在趴鼎山和虎头山之间修建了水库,也以这口泉水命名,叫牛鼻笼水库。

湖里掌故之55 陈喜墓

陈喜墓在后院埔,位于仙岳路与金尚路交口东侧,双冢双穴,坐北朝南,二个墓碑是“唐上柱国陈公茔”“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同治癸酉年(1873)立”。相传其中之一是陈喜的墓另一个是他的衣冠冢。墓葬边上长着一棵已有400年树龄的大榕树。1924年修建的江头至五通的公路从陈喜墓前经过,这二块墓碑就在公路边上,陈喜墓遂为老禾山人所熟知。

湖里掌故之53 耀生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湖边来了个“过水人”走乡串户也“乞吃”(乞丐),这人“练仙敲嗑”闲聊是一套接着一套,跟什么人都说得来,命相地理,竟然也说得有来有去。时间一长,许多湖边人会找他问时辰地脉,驱邪化解。此人自称姓姚,有半仙之誉,大家就叫他“姚仙”;又有人说,“姚仙”二字实际是“要生(yao xing)”,是“以要饭为生”。湖边人素来朴实厚道,不管这位“过水人”是“姚仙”也好,是“要生”也好,都尊称他为“伯”。

湖里掌故之52 挑娘仔

相传在清朝有一个下南洋谋生的侨商(一说是本地陈姓,一说是晋江吴姓),在异国他乡打拼了多年,积攒了不菲的家业,也在南洋娶了当地的姑娘阿挑为伴,恩爱相随。阿挑个子不高,可是贤惠勤劳,对下人相当体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挑娘仔”(tiao niu a)。

湖里掌故之51 龙和凤

薛岭山、五通头、湖里社,湖里的“一龙二凤”。龙居中,双凤列西东。五通在东,凤头向海,丹凤朝阳;湖里在西,凤头也向海,凤凰来仪。不管是巧合或者是堪舆的运理,这样安排喻示着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湖里掌故之50 梳篱门

梳门既有利于通风,又避免不设防的门洞大开,既可以阻拦畜禽出入和孩童的外出,也不妨碍主人对外观望,在传统的红砖大厝里具有特殊的作用。倚着梳篱门和过往的邻居寒暄、聊天,或者依着,“独立疏篱趣未穷”,是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

湖里掌故之48 犁辇

辇是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装置,帝都中有辇通行的道路叫辇路,有诗句“辇路薰风起绿槐,都人凝望满天街”。本地民间信仰宫庙都有供神像出行时所用的神轿,因为尊神明如同帝王,所以称神轿为辇轿、神辇。

湖里掌故之47 洞炫宫奇联

乌石浦洞炫宫奉保生大帝和妈祖,内中三幅石刻对联在用字上非常巧妙独到,这在湖里百多座民间信仰的宫庙中绝无仅有。

湖里掌故之46 匾额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寥寥数字,往往画龙点睛或寓意深远,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湖里掌故之45 林投

高崎旧时有不少渔船出外讨鱼,远至台南,有时为躲避风浪,船泊当地海岸,见沙滩上密植着成片叶片带有细刺的树,人称“林投(na dao)”,有人又叫露兜树。此物能抵御风浪对海岸的侵蚀,他们便带回本乡栽植,广植于社边沿海从那澳仔到后江一线的沙滩和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