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与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人文性格和信仰三方面,如果说闽南语是闽南人有别于其他汉族民系的直接证据,那么信仰便是塑造闽南人人文特质的关键要素。

想要读懂历史上不同时期闽南人的各种行为,或许可以从传世各式各样的信仰入手,这是极富个性和内容的文化基因库,所有我们想知道、还未知道的闽南文化内涵及闽南人的性格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型和起源,这是被研究者们忽视的知识宝库。

以“送王船”为代表的王爷信仰,更是闽南众多民间信仰中兼具仪式感、娱乐性、神秘性、海洋性和传承性的集大成者。

有别于妈祖、保生大帝等官祀信仰主体,王爷信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深耕于民间,以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表现形式靠着民众的支持独立发展以致壮大如斯。其发展过程与明代民间海外贸易的进行紧密相关,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颇具海洋性的信仰模式,是值得深度挖掘的海洋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混合宝库。

在后期,王爷信仰又加入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从而形成一套严谨、独立、颇具个性的系统,以今日的角度看,至少有以下作用:

一、祛病消灾,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民间对于瘟疫、疾病往往束手无策,即使有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也定然是经过一番痛苦的经历才最终获得,因此以王爷为代表的除病祛瘟神灵便成了极大的精神支柱,让百姓得以心安,有的庙宇在经过田野调查和历史长期印证也诞生了颇有针对性的中草药方。

二、颂福祁安,王爷作为民间行使“代天巡狩”权力的灵魂人物,在道德约束方面发挥着法律的补充作用,以奖善罚恶为基本方式,王爷信仰通过其精神面的约束力使百姓向善,同时也集合集体的力量达到敬老扶幼的公益作用,即使在今日,王爷信仰相关的理事会在城乡的移风易俗方面仍然承担着主导与推广的作用。

三、文化认同,台湾民间信仰在主祀神灵数量上以王爷为最大,但至今两岸却均未形成统一的信仰认知,也没有相应的平台供信众交流,随着送王船活动的国际化,闽台民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届时有望成为两岸一家亲的桥头堡,深入民心。此外,王爷信仰在东南亚的侨文化圈也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有助于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加深双方文化认同与经济合作。

四、旅游价值,闽南文化具有明显的本土性,而这种本土性随着闽南文化的自信提升与走出去战略的奏效,开始显现出强大的魅力。王爷信仰中的“送王船”活动,以其兼容并蓄,极具仪式性、娱乐性、观赏性和系统性,已然成为旅游推广的名片,既传承闽南民间各项非遗活动,又弘扬新时代精神,是寓教于乐的典范。

因此,将“送王船”活动做大做强,赋予其新时代不同的寓意,是继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举措,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把本土的,做成国际的,把国际的融入本土中,达到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发展。

钟山水美宫,恰是王爷信仰的集中体现与主要代表,水美宫所处位置,在明代,是民间海外贸易的大本营,是海澄县大月港范围内最隐蔽的附属港湾,早在隆庆开关之前,这里便以民风彪悍、居民铤而走险贩海为业著称,于外洋造双桅大船、于内泊于渊蔽之地而广受大明官员关注,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水美宫王爷信仰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而逐渐萌芽、形成系统和最终成型。

之后,随着大明王朝风雨飘摇,钟山蔡氏族人有的跟随颜、郑势力远渡台湾就地扎根,有的在厦门岛、海澄县明清割据战中殒命、随寓随安,更有人在当时及之后远渡重洋开启唐人新征程,而不管去向何如,蔡氏族人都牢牢把原乡的王爷信仰记在心中,更使得王爷香火传遍整个南中国海,这或许也是王爷信仰的维系亲情、祖国方面的强大吸附力。

圭海四记 题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