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圭海四记丨漳泉澄同忠义孝悌祠|《海沧方志汇编》卷三|祀典志·忠义孝悌祠
以诸志所载,尝祀于漳泉澄忠义孝悌祠祠的海沧籍乡贤计有颜兖、郑柟、周玉质、陈孔志、林以靖、周世纲等五人。
圭海四记丨同安乡贤|《海沧方志汇编》卷三|祀典志·乡贤祠
以诸志所载,尝祀于同安县乡贤祠的海沧籍乡贤计有谢翛、柯翰、李文简、胡明佐、刘存德、陈道基、刘梦松、刘梦潮等八人。
圭海四记丨漳郡乡贤|《海沧方志汇编》卷三|祀典志·乡贤祠
以诸志所载,尝祀于漳郡乡贤祠的海沧籍乡贤计有颜慥、颜师鲁、颜颐仲、颜敏德、颜耆仲、郑柟、温必充、周一阳、柯挺、周起元等十人。
圭海四记丨三都义仓社学田|《海沧方志汇编》卷二|规制志·学田
三都义仓及社学,为明崇祯知县梁兆阳所倡建,以为海沧片区荒年救急、日常教化的官方派出机构。清代后期,官员腐败,无人做此经营,以至民不聊生,经此对比,明清吏治高下立判。
圭海四记丨沧江、崇恩、霞阳、石塘、文山等学校|《海沧方志汇编》卷二|规制志·学校
民国廿六年间,海沧片区共有三所公立小学,分别位于海沧社、青礁社、嵩屿社。私立小学至少七所,多位于侨乡,经费多寡,完全自筹,与所在村社的华侨资本实力正相关。
圭海四记丨积善、孚山、同祥学校|《海沧方志汇编》卷二|规制志·学校
民国中期,全国西式学堂已相当普及,只是碍于官方经费,仅部分要地设有公立学校,大部分地区则需居民自筹。东孚片区计有三所学校,公办两所,私立一所。
圭海四记丨集兴保社学|《海沧方志汇编》卷二|规制志·社学
集兴保,约相当于今海沧街道+贞庵村,清初人口恢复最快的区域,后分为上半保和下半保,故而在海沧社之外又增设一处社学。
圭海四记丨安边馆社学|《海沧方志汇编》卷二|规制志·社学
三都各社学荒废后,海氛不靖,寇乱频发。巡海道特于海沧设置安边馆,以巡视镇压之,过程中,驻守郡倅认为提高当地百姓认知和素养,光靠威慑并不够,因而在安边馆内设立社学,以利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