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圭海四记丨白礁|《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礁
白礁,今属漳州市龙海区,旧属同安县。在澄同、漳泉方志中,只有漳州、海澄方面对白礁有专栏描述,甚至在明代以前将之记作三都的一部分,彼时的三都还包括了与白礁相对的紫泥一部分三角洲。
圭海四记丨青礁|《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礁
青礁,以苏、颜二姓闻名,亦是二姓开漳祖地,也是今日厦门市域最产进士的古村之一。早在宋代淳祐年间,漳府志便已记载吴真人,苏、颜二姓在明代褪去光环后,青礁的记载改以吴真人为主。
圭海四记丨五通岭|《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岭
初,同安县“五通”以此处最是著名,后与龙门岭混乱,至后世竟湮没无闻。五通岭需与龙门岭互相对照阅读,内容大同小异,今已成为海沧交通要道,是海沧南北往来的通衢。
圭海四记丨云岳岭|《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岭
海沧诸山,多因山中有古迹、名胜而被记录在案。云岳岭因有颜几墓而最先为人所知,后以文圃山四大云字号寺院之一云岳院引得文人墨客唱咏。
圭海四记丨龙门岭|《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岭
注曰:龙门,介于原漳泉之间,有龙门社,今属鼎美村,已拆迁。“龙门”石刻,嘉靖年间始讹传为文天祥所作,估起于林希元的误解。实际应是因形得名,今石刻已不存。
圭海四记丨石囷山|《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
因石囷社得名,今亦名网山。旧时石囷幅员极广,与青礁同期且相当,后分出诸多小社,至清末却多因瘟疫败社。自海澄建县起,海沧范围内的各山头逐渐被剥离单独描述,以山为名者,止于石囷山。
圭海四记丨澳头山|《海沧方志汇编》卷一|舆地志
因位于澳头社得名。此山扼守九龙江出海口东西航道的交汇处,是来往月港、厦门港船只的必经之路,早在明万历年间,便是明朝中央派驻月港税监(也是太监)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