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今年的热!躲在空调间里,还生怕中暑。忆起当年这个时节,还得顶着酷暑“双抢”——抢收抢种。满山野的水稻、番薯、花生、高粱要收成,又要赶着晚稻插秧,种地瓜,种秋季的蔬菜。赤膊上阵,烈日灼身,挥汗如雨,西瓜、石花、青草冻、绿豆汤,那是偶尔的享受,青草凉茶才是解暑的必须品。

最普通常见的是用带着小树枝的桑树叶烧出来的“蚕仔叶茶”,极少的“臭青味”,还有点回甘。桑叶,我们叫蚕仔叶,直呼成“娘仔叶”。“娘仔叶茶”莫非是娘子烧的茶汤?总之是最大众的解暑茶。

桑叶本地叫“蚕仔叶”

还有许多“小众”的青草凉茶,这些青草药养在家里天井的石头花架子上,呵护也较上心,不像桑树叶,路边有,邻居家有,摘一把过几天又长出来。

车前草本地叫“五根草”

它们或者是五根草,学名车前草,我曾经仔细看了它的根,怎么也不止5根,为什么叫五根草?或者应该是五斤草?五君草?怎么也叫不出“车前草”来。那时难得有车,车前哪来的草?用五根草烧出来的凉茶,“臭青味”稍微大点,不过,它的叶子很软嫩,即使不小心滑倒嘴巴里,也可以咀嚼吞下。


鸡舌癀

它们或者是鸡舌癀,叶子像是鸡舌般的尖,叶背尤其是靠茎的部分呈现水红色。用鸡舌癀烧凉茶有点铺张了,因为这东西不太多,通常是不仅解暑,还得是热得生了疖子,俗话说“生头发脸”的时候,才用到它。那凉茶的滋味有点“凉顺”,好入口,不像桑叶茶那么粗。

红木耳

最好看的是红木耳,颜色、形状真如其名,红色的木耳。烧出来的凉茶也是淡红色的,在白瓷碗里显得有些妩媚,其实那味道也不咋地,普普通通,对付暑热拉稀,很能见效。

茅草根我们叫“M仔草根”

茅草根要到野地去挖,相准开白色毛绒穗小花的茅草挖,挑挑拣拣它的根并不容易。用它烧的凉茶最好喝,清甜清甜的。用它给热暑的孩童喝最恰当了,可以用汤匙喂给还没有长牙的婴儿,出生不久的幼儿则用纱布条吸吮,可见这茶水温顺得很。可是我们管它叫“M仔草根”,和“茅”一点不搭界。“M仔”是不是“姆仔”?这草根烧出的茶水像似“姆仔”那样的慈祥。

鬼针草我们叫“赤查某刺”

路边野地里,让人讨厌的是鬼针草,我们叫做“赤查某刺”,春天里才长出苗,夏天边开小白花边生出针一样的种子,路过时扎得你满裤管上都是。说它是刺也不是,不过真的像“赤查某”一样惹不起,一惹它,就扎你。用“赤查某刺”烧出的凉茶,“臭青味”比较重,俗信用它能治盲肠炎,当然也可以解暑。

芦竹,根茎烧水最泻火气

最泻火气的是芦竹根水,除非已经有中暑的样子,才去挖芦竹的根茎,连根带头的地方,烧出来的水相当败火,身体虚弱的人不敢喝。生产队的牛中暑了,也是用芦竹根煮的水给牛灌下去。何况是人?

牛顿草

最不上眼的是牛顿草,茎韧、根深,宁可从头部断裂,也难于连根拔起,即便是老牛吃它也要顿一下——太形象的名字。它是那么普通那么普遍,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再荒凉的坡地再烈日灼烤也奈何不了它。当年要不是大队赤脚医生推广,谁也不相信这贱东西还可以烧出凉茶。牛顿草凉茶味道也很普通,但是尽管够你“牛饮”,这草太多了,是所有能烧出凉茶的草里最容易得到的,当年生产队在田头地里用大木桶装的大多是这种凉茶。大伙围着猛喝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旁边的人丢了一句“饿兰(人)假嘴干”,犹在耳边。

清热、凉血、解毒、利尿,是这些青草凉茶共同的特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盛夏酷暑,“双抢”时节,大汗淋漓,满满一碗凉茶,足于解渴祛暑。斗笠、毛巾、凉茶,是农人夏天的“三件套”。如今人们远离了土地,不识得农耕,也不见了青草凉茶。家里盛凉茶的大瓷壶,喝凉茶的“鸡公碗”,几乎成了文物。

装凉茶的瓷壶从前每家都有(资料图)

据说,旧时江头街和薛岭公路边上的“五里亭”有免费的凉茶让来往的人喝,连同木桶、竹节勺子、大粗碗,都是做善事的人士提供,叫着“奉茶”。

什么时候“奉茶”还会再现?什么时候凉茶回到我们身边!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