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电话业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8)林尔嘉创办的“厦门德律风公司”,仅限于鼓浪屿和厦岛一隅的市区使用。禾山广阔,交通不便,一直过了30余年,商办电话公司才在禾山江头设立电话交换所(1930年),装设磁石式交换机100门。不久,禾山各乡(保)都装了电话,并架设了禾山与市区间的中继线,各乡既可互相通话,亦可与市区通话,初步形成了电话通讯网。
1930年代的禾山公路,路侧高立电话线杆(紫日提供)
1937年禾山吕厝-莲坂之间的公路,路侧高立电话线杆(紫日提供)
电话的便捷显而易见,公共部门、企业、私人纷纷仿效安装电话。抗战前夕,禾山电话最为鼎盛,装机已近百门,甚至出现了公共电话。位于江头的振川汽车行一下子装有2部电话,且特地选择相仿的号码,几十年过去,其后人还津津乐道。
1936年禾山电话号码簿,安兜公共电话号码30号,这是禾山最早的公共电话
1937年,抗战军兴,厦门处在敌人威胁之下,敌机经常骚扰,为避免损失,商办厦门电话公司准备迁往漳州,将市区所有可以折移之器材全部拆往禾山江头,择机由集美运往内地,后因国民党军157师驻扎禾山一带,估计敌人登陆时可能先占禾山,因此乃将该器材转移至鼓浪屿三坵田仓库。
1938年5月10日,日军在五通登陆后对江头狂轰滥炸,设在江头社的禾山交换所中弹焚毁。
抗战胜利后,敌伪留下的禾山各乡电线柱电话线竟然“被接收部队及电话公司撤除,收回变卖”,以至于禾山电话网数年都没有恢复。
抗战胜利后,敌伪留下的禾山各乡电线柱电话线竟然“被接收部队及电话公司撤除,收回变卖”,以至于禾山电话网数年都没有恢复(《江声报》1948.12.11)
禾山电话在维护社会治安中发挥重要作用,早在抗战前,就成了不法之徒的眼中钉,屡屡遭受破坏,其中不乏有预谋行为。“高崎觉性院方向,电话线被隔断24条,毁倒电(线)柱一杆。五通桥头方向,电线被割断十条。”
“禾山电话线旬前被匪徒剪断,即经修竣。乃前晚浦园至祥坫(店)间电话线又被切断,损失五十余尺。”
禾山电话线屡遭破坏(《江声报》1937.4.5)
禾山电话线屡遭破坏(《江声报》1937.4.20)
禾山电话线屡遭破坏(《星光日报》1937.5.3)
抗战胜利多年,禾山电话线路依然不通,“致每遇匪警,无法电告警局,任其自由来往抢劫,破案艰难”。此事惊动市府,“饬禾山警察分局暨区公所严缉盗犯归案,以儆来兹。”
《星光日报》1947.6.11
禾山电话问题一直拖到1949年5月,才由市“建设捐”项下,“拨助”美钞1800元(当时金圆券飞速贬值,不可信用);禾山各保缴米16担(1600斤)允诺安装一架电话,计筹助美金1200元;电话公司出材料约值500美元。特地选在5月9日,禾山电话被毁11周年之际举行“通话典礼”。此时的禾山电话所乃设磁石式交换机,初装容量从100门缩减为40门。
一直到1949年5月禾山电话才又架设完成(《江声报》1949.5.10)
1949年5月9日再次架设完成的禾山电话在江头举行通话典礼(《星光日报》1949.5.10)
禾山电话网重建,当局大加鼓吹“为本市收复以来最大建设”。其实,解放军的脚步已经逼进福建,国民党政权妄图垂死挣扎,急需架设禾山电话,这才是背地里真正的目的。
解放后,私人电话退出,私有企业受到限制,禾山电话用户骤减。1954年实行公司合营,1958年,商办电话公司并入厦门邮电局。江头保留人工电话交换点称为“农村电话”。1958年“公社化”之后,每个生产大队和重要的单位学校仅安装一台手摇电话机。那时候打电话要先猛摇话柄,再拿耳机,大声喊接线员——“喂喂喂!请接**号!”,这种打电话的经历是多少人的集体记忆!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发的1978年底。
解放后的1950年,禾山电话中鲜有私人电话
早期的电话机,木头箱子外摇把、电铃、话筒(资料图)
这样的摇把电话机使用到1980年代(资料图)
1980年代初自动电话、号码升位、数字程控,禾山才彻底告别了农村电话通讯的落后面貌。
起步、鼎盛、毁于战火、破坏、重建、陷入低谷,然后迎来日新月异,禾山电话所折射出特殊年代的历史片段,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现代化进程的步履蹒跚,也只有到了改革开放才迎来突飞猛进。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