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8 湖里三队青年排合影
1970年10月,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湖里三队的20几个年轻人组织起了“青年排”。他们在秋收冬种、吊水浇菜、挑泥积肥、兴修水利中样样走在前头。
圭海四记丨厦门海军陆战队进驻海沧接防漳州|旧报识海沧004
民国中,海澄县三点会活动地点,从中可知多在浮宫、海沧一带,而厦门作为当时重要的口岸,其辐射影响范围一般覆盖海澄全域,海沧为其桥头堡无疑。
圭海四记丨东瑶大队积肥翻土改良土壤|旧报识海沧002
厦门第一农场东瑶大队为了给今年丰收打好基础,抓紧冬季有利时期,充分发动群众,结合冬季作物田间管理、积肥、翻土,大力改良土壤。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6 侯卿
后坑的本地话谐音美称为“侯卿”,意为“公侯卿相之地”。后坑华侨叶朝君事业有成,心系家乡,早在宣统三年(1911年)就带头捐资创办禾山益齐学校,叶长庚为校长。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5 禾山犁地
犁地有二种,一种是犁旱地,一种是犁水田。在本地,前者称犁田,后者称犁园。“田园”就指耕种的土地。千百年来,禾山本是农耕之地,犁地使用的都是黄牛、木犁。
湖里掌故之180 农场和果子园
禾山本是农耕之地,各家各户自耕自给,“产出自不丰饶”。民国初年,有识之士开始在禾山开办农场,以期规模开发,提高产量。民国4年(1915),安兜薛安然、薛安修兄弟在安兜开办的安然兄弟产业公司,占地8.7公顷,是厦门第一家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