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鲜有古塔,因塔而名的塔埔、塔头、塔厝,早不见了塔,现存仅有原本筼筜港内的那座石塔。

今湖里范围里的塔,最著名的莫过于虎仔山颠的“凌云塔”,因为此塔,虎仔山最高处又叫“塔仔尖”。不过,该塔在民国年间就已倒塌。

本地西村社有东西二塔,原本仅一二人高,塔基用块石堆砌,塔身用条石横砌出井字形,逐渐收窄而成。二塔历史久远,风雨侵袭,沧桑得像枯瘦的老人。乡人不忍,改革开放后重建于旧址。

这两座塔分别位于西村社的东西约百米之处,地处明清古驿道边,二塔的连线与驿道的走向平行。东塔的位置较高,在一片叫石狮园、后潭尾的边上,不远处是田中央社。因为有塔,这地方叫“塔仔边”,附近的一个池塘叫“塔仔潭”。

卫星地图(1996)上西村东西塔的位置和古驿道的走向正好平行

西塔在西村社尾和高林社之间,位置较低,那时,高林大队在这里建了养猪场。

重建后的东西二塔颇有特色。

东塔高约4米,一二层为方形,石砌,底层约有3米见方,最上部立着尖顶的雄祖立柱,当为塔刹。其造型意象粗狂,根部四面分别刻着“佛法僧宝”四字。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代表稀有珍贵、威德殊胜,能使众生远离苦恼,破除邪见恶念,抑恶扬善,成就诸事。

东塔(2011)

西塔也是方形,底下三层是石砌的塔身,逐级收窄,呈现品字形,其上做成亭子状,立在石砌塔身上。亭子最上端是圆形的塔珠,亭顶覆盖红色筒瓦,周围滴水,四个檐角突出翘起。西塔整个造型灵动优美,原本是在水池边上。

东塔地高,西塔地低;东塔实心简朴,西塔虚心柔美;如果说东塔是粗狂壮实的男子,那么西塔便是亭亭而立的女子。

西塔(2009)

西塔(2018)

西村社虽说不大,以往名气不小。

西村孙氏聚居,是嘉禾屿孙姓的祖地。孙氏曾是嘉禾望族,因地处嘉禾屿东部,号“东孙”。西村又美名为西仓,本地话西村、西仓的发音相同。据孙氏族谱载,孙氏在宋代由东部海边的小演村(大概在东宅社后)向西北方向迁到“柳塘”即名西仓。柳塘是西村的别称,因遍植垂柳就地掘塘而名之。其旧址在西村边上旧高林小学后面。

西村孙氏始祖孙朱,后裔分衍到岛内的田头、泥金、西林、东宅、坂上等地,并分支集美、同安、漳州及海内外。西村有孙氏祖庙乐安堂,是岛内各孙氏宗祠的总祠。东孙家庙有联句“孙枝秀发西仓”,指的就是这个渊源。

孙氏族谱《柳塘记》“营双宝塔为龙角”的记载

西村社建有东西两个塔,这至少在厦门岛上绝无仅有。西村孙氏族谱《柳塘记》中有孙氏先人造塔的记载,“营双宝塔为龙角”。双宝塔指的就是这对塔,把这两个塔当作龙的两支角。

西村拆了,东塔孤零零地立着(2020)

塔有标志、崇敬、纪念、镇邪等功用。西村这对东西塔,有人说是灵塔,有人说是公母塔,有人说是风水塔,但不管怎样都引发了多种传说和遐想,或虚无缥缈或若有其事,虽然有所避忌,也免不了乡人的议论和猜测,但也透着神秘和想象。这对塔,让西村这样的千年古村有着独特的传说和魅力。

人们啊,请善待它们!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