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疫情还未消匿,人们和它的斗争看来还要持续。
本地疫情,且不说清代科学尚未昌明之时,就是到了民国,隔离、消毒、注射等现代手段已经逐渐普及,对疫病的防治已经大有进步,不至于出现如同清代那样“今天扛死人,明天被人抬”的惨状。但是手忙脚乱之中还是折射出如同万花筒般的社会。
那时候的疫病主要是天花、鼠疫、霍乱,人们因霍乱的英文名“虎列拉”(Cholera),便称之“虎疫”,大有谈虎色变的意思。
虎疫来临禾山人心惶惶(《江声报》1948.7.6)
禾山天花蔓延(《星光日报》1948.12.27)
禾山脑炎流行(《江声报》1948.1.11)
禾山鼠疫又霍乱(《江声报》1947.6.6)
1946年夏天,本地疫病流行,设在江头的禾山卫生事务所会同警察分局,强行开展疫苗注射,并指导开展普遍消毒。
《江声报》1946.10.15
9月20日,政府动用了英国飞机,经安兜、枋湖、穆厝、西潘、五通,为禾山喷洒DDT溶液,进行消毒,以防疫病流传。然而,住家配置消毒液的煤油,还得自备,以致于消毒行动不能普遍进行。
飞机喷洒滴滴涕消毒(《江声报》1946.10.4)
那时,教育水平低下,科学尚未深入人心,农民还笃信疫病在某个地方爆发的原因是“风水不好”。一边是注射、消毒,一边是游神、演戏。
“禾山天花蔓延各乡,日来益剧,虽由江头卫生事务所派医分赴各乡施行种痘,担此伏彼起,无法扑灭。于是一班神棍乱(乩)童趁机敛财,抬神游境,触目可见,耗费金钱不少,且有乡蠹提倡演戏酬神之举以扫疫氛”(《江声报》1949.3.19)
禾山天花流行神棍乡蠹趁机敛财(《江声报》1949.3.19)
解放后,政府进行广泛宣传,迅速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疫知识,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消毒、施打疫苗,短时间内扑灭了鼠疫、天花等大规模流行疫病。记忆犹新的是种痘预防天花。旧时,因为得天花而麻脸(本地叫“猫脸)大有人在,那时候各种种痘宣传也浅俗易懂。种痘就是在人体皮肤上划开十字小口,植入牛痘疫苗。种痘之后皮肤上形成疱疹,转为脓疱,十来天后形成棕色痂盖,痂盖脱落,遗留瘢痕。这是种痘成功的表现。因为种的时候会痛,后来会发烧等等,那个难受的过程我们这代人都曾经历。种痘本地称“种珠”,会在种的地方,一般是上臂或者大腿上,形成凹凸不平的疤痕,这是陪伴一生的记号,不会磨灭。
种痘有痘疤,不种会麻脸(网络图片)
那时流行的种痘宣传画
那时流行的种痘宣传画
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在全世界绝迹,80年后生的人再也没有“种珠”的体验了。
现如今,科技进步了,但是病毒更狡猾了,要是能在身上再划一次口子再种一次疫苗,再长一次“珠”,就能抵挡住病毒,那该有多好!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