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滨北有条石亭路,旧时曾有石碑亭一座,故名。

湖里的石亭有三处。

旧江头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街道不宽,大家却叫“大街”,其东头叫街头,接新马路的崎脚,其西头叫街尾,那里有江头古渡水仙王宫码头。“大街”是江头最古老的街路。那时,厦门城区到江头最便捷的走法是搭船从筼筜港到水仙王宫码头,上岸就是大街。大街的街头、街尾,分布着三座清代的神道碑亭,俗称石亭仔。

神道即墓道,神道碑是立于墓道边上。

这三座神道碑在清代道光《厦门志》中都有记载,“为清苏贞轩暨配洪氏立、吴健堂暨配陈氏立、黄晦园暨配林氏立”。

旧时人们不懂珍惜,石亭下有人堆放草木灰、杂物,有人做猪舍。1993年,江头街改造,拆迁公司把石亭子拆下来,准备移建它处。待到要移建的时候才发现原本在街头的那座被偷走了,只好把剩下的那2座移至江头公园,其中一座还少掉了一块神道碑。被偷的那座碑亭的构件,拆下来舍近求远,放在几百米外的“鸡母树”下,那个地方比较偏僻,被偷得了无声息。

江头片区改造时的石碑亭(沈祥清摄 1993年)

如今,那二座石亭子静静地坐落在江头公园南侧的角落,每天陪伴着面前跳广场舞的男男女女。只有细心的爱好者才会端详它们的模样,好奇它们的故事。

这两座石亭形制规格模样几乎相同,都是仿木石构,四柱方形,重檐歇山顶,前面一座亭额横镌阴文楷书“纶音宠锡”四字,额下横枋浮雕龙首、云纹及双龙戏珠图案。厚重方正的亭柱上刻着对联:“马鬣封高 水拱山环锺地脉;龙章宠耀 露浓雨润拜君恩。”

后面一座的亭额阴刻楷书“业恢堂构”,内中竖着2米多高的神道碑,碑的边缘饰灵芝草纹,碑额浮雕双龙戏珠、祥云纹等装饰图案,正中竖的墓道碑,镌阴文篆书“皇清”,碑面阴刻楷书“诰赠资政大夫晦园黄公暨/元配夫人柔慎林太君神道”。碑座正面浮雕瑞兽麒麟。整座神道碑及碑亭制作精美,雕琢粗犷典雅,字体端庄工整,镌刻精湛细致。

江头街的二座石碑亭移建在今江头公园南侧

该神道碑的主人黄陈韬与其父黄元钟平时仗义疏财、广施仁德,声名卓著。黄陈韬长子黄日纪诗书风流,是厦门著名的文化人物;次子黄国楫,当朝官员;三子黄国楷,才华横溢。“父为子贵”,“黄陈韬 以子日纪贵,封奉直大夫;又以子国辑赠资政大夫”(《厦门志》 选举表 封赠),其墓“在塘边后埔山”,即塘边原省安装公司所在、今地铁塘边站后面的地方。墓在塘边,神道碑立在江头,墓道足有四五里地,可见其尊贵程度。

高崎台湾水果批发市场原本是中埔新村北面的低地和高崎的一片叫“巴郎田”的地方。这里有个大墓,相传是宋墓,边上有个石亭子,大家把那块地叫石宫仔。建水果批发市场时,墓被挖开了,是个双圹墓,早已被盗,里头空无一物。墓的石头构件和石亭子移到南侧的高地上。

中埔“石亭仔”(2008)

中埔“石亭仔”(2011)

这个石亭是墓碑亭,碑已不存,剩下碑座。石亭高2.8米,四柱方形,前有横枋,无字。亭盖也是重檐歇山顶,仿平瓦及筒瓦滴水,出檐四角翘起。墓的形制颇大,墓碑为凸字倭角形,两端雕有隆起的莲花祥云。两个墓手为蠇虎吐舌状,造型夸张,线条流畅。此墓绝非一般,可惜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或记载,无从考据。老人们传说墓主是大户人家,买了一对童男童女陪葬在边上,石亭叫“七娘嫲亭”。

中埔石亭后的墓碑端头图案

中埔石亭后墓葬的“墓手”形状

蔡塘社北原本有一个小社叫土楼社,有小路通后坑、桥头,路边上也有一座四角石亭,因有四支亭柱,社人称“四脚亭仔”。该石亭位于小高地上,也是墓碑亭,边上有大墓。传说这个大墓以活人陪葬而出现灵异之事。这个石亭2米见方,有石枋,石顶单檐,顶上的石珠像一个倒扣着的大碗,放牛的孩童常爬上去玩。1960年修建湖边水库时要拆石亭的石料去做水坝,村民加以阻止而保留了下来。可惜2007年湖边水库清淤时在石亭处堆积淤泥,埋没了石亭。从此石亭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只留下老辈人的记忆。

说不定有朝一日,这座石碑亭还会重见天日,成为水库边上难得的一处人文景观。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