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湖里掌故之88 旧禾山之抗疫

1935年10月,禾山“热病”流行,区长王儒林延请中山医院医师到后坑一带采血化验,检出系患“恶性疟疾”。医师建议“今后欲预防此种疾病,亟需领导乡民,切实灭蚊,俾免蔓延”。

湖里掌故之87 公审三大恶霸

建国之初的1950、51年间,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在当时的禾山,主要是镇压恶霸地主。其中,1951年3月在薛岭公审、枪决恶霸陈保琦(后塘人)、薛笃生(安兜人)、孙嘉武(田头人)三人,在本地影响最大。之后,又镇压了数批,其中有湖里何锦象、林狮,薛厝黄清泉、穆厝吴清湖、岭兜陈安晋、前埔林三兴等。

湖里掌故之86 湖边水库

湖边原本并无湖泊。这里地势较低,从虎仔山、龙湫亭下来的水流到湖边边上的杨厝社叫杨厝溪;从云顶岩下来的水经古地石往下叫龙舌溪,和国公埔、后埔、忠崙来的水一起西向流来叫西溪。它们汇合在一起流入钟宅湾,古人在溪流上筑有大石桥,这就是著名的黄水桥(洪水桥)。1924年修筑的江头至五通的公路(江通公路)到了黄水桥,车辆无法通行,便从边上建一木桥绕过。桥在这段公路的最低处,西向是上金山脚的金山坪,又高又陡,东向是上桥头街的桥头坪,这段斜坡更高更陡,俗称“破灶崎”。

湖里掌故之85 昆虫们

我们远离了乡土,远离了昆虫的世界。小孩没有了在百草园的童真,大人们失去了对这些小东西的认知。那怕是最本土的昆虫们的称呼,变得鲜有人知,甚至连昆虫的模样都难于见到。因而,特地录得21种本地原本比较常见的昆虫,标出“普通话写法—本地话叫法—本地话音”。其中本地话音是笔者所在的禾山“顶山场”的标注和发音,仁者见仁,恐无一致,权当只是一地之言而已。

湖里掌故之84 风飞沙

厦门岛地处季风带,每年农历九月到来年的三月间,长达半年的东北风正面吹打着我区东部的海岸,天长日久,粗的沙粒留在沙滩的下部,细的沙粒被风吹越海岸,淹没农田,形成沙害。资料表明,0.1-0.2mm干燥的细沙粒,只要是4、5级的风力,就能够随风扬起。从凤头、浦口到泥金、东宅海岸边那些极细极细的海沙,大风一吹,随风飞扬,所以称之“风飞沙”。

翔安区 马巷街道 井头村 林君升墓

林君升,字圣跻,号敬亭,马巷井头人。行伍出身,清朝乾隆七年授广东提督,补台湾总兵,继调福建水师提督,管辖浙、闽、江、广四省军务。乾隆二十年卒于官。

湖里掌故之83 普度

农历七月十五在本地是重要的节。这一天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源自于“盂兰盆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举行“盂兰盆会”,信众在家中祭拜祖宗。道教这一天为中元节,要祭祀祖先,超度亡灵。佛、道二节和国人的孝道一致,于是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尤为重要。有家可“归”的亡灵都有后人在为他们祭祀,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应该有所施舍,普度众生,于是就叫“普度”。

湖里掌故之82 前沿联校

1958年八二三炮战前夕,和金门岛一水之隔的前线公社前沿一带的乡村,学生随家人转移到厦门岛外远离敌人炮火射程的“后方”。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移民,本地人俗称“移民”。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就学,1958年秋季,来自前沿的禾山第三中心小学(后坑)、第四中心小学(何厝)、前埔小学三所小学在灌口锦园组办“前沿联合小学”,简称“前沿联校”。

湖里掌故之81 五通民用航空学校

民国17年(1928年)8月,旅居菲律宾的爱国华侨吴记藿、吴福奇、薛煜添(安兜人)和林珠光(前埔人)等遵循孙中山“航空救国”的遗训,在海外组织航空委员会,并取得菲律宾中华总商会会长薛芬仕(安兜人)、侨商孙有泰(泥金人)等人的帮助,募集了一笔资金,用以购置飞机,聘请飞行教官,雄心勃勃,准备创办航空学校。

湖里掌故 之80 前线农业中学

前线公社党委决定举办前线农业中学。一是为农业生产培养一些人才,一是解决部分升不上初中、初中升不上高中的毕业生的出路。培养目标是:立志在农村的新型农民。

湖里掌故之79 厦门三中“九六”惨案

1958年9月6日,金门国民党军炮击我后埔、浦园以及位于祥店的厦门三中一带,打死居民和学生11人,打伤32人,其中厦门三中5位学生被夺去生命,还有11位师生受伤,是为“九六”惨案。

湖里掌故之78 厦门三中的变迁

源于1924年黄瀚老先生在双涵创办的禾山中学,经历了停办、复办,选址、迁址,改名、复名。到了1953年1月,设在禾山祥店的私立禾山中学由政府接办,改名为“福建省厦门第三中学”,委任胡复生为校长。紧接着,政府投资修建了新的教室,并盖起了一座竹棚礼堂。学校迎来了解放后禾山农民子女的入学高潮。

湖里掌故之77 禾山中学

1923年,禾山甲种商业学校搬到双涵,第二年,校长黄瀚审时度势将其改为禾山中学。办至1930年,经费不敷,学潮兴起,学校停办。1948年10月,禾山中学在双涵复办,改名为市立二中。1949年初搬到祥店,改为私立禾山中学。1951年,私立禾山中学由市文教局接管,市郊农会主办,改为禾山中学。1953年,人民政府接办,禾山中学改为厦门三中。

湖里掌故之76 禾山甲种商业学校

清末,废科举,设新式学堂。不少有识之士举办商业学校,以期培养经商人才。国内较为著名的商埠如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均有设立商业学校,并以其招生或教学首屈一指而冠以“甲种”“甲等”“甲科”二字。光绪33年(1907年),福建省立甲科商业学堂在福州创办。禾山乡绅也跟上这股新潮。民国元年(1912年),薛厝华侨黄瑞坤在后院埔禾山书院原址创办禾山甲种商业学校。

湖里掌故之75 安睦书院与禾山书院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直到了清嘉庆十年(1805),乡人才呈请创办书院于禾山,后因经费不济而终。这一搁40几年。到了咸丰十一年(1861),禾山某商人前往海外为书院筹资,禾山陈姓捐出了后院埔俗称“殿前园仔”的一部分地充建书院之用。同治元年(1862)书院终于在后院埔(今仙岳路与金尚路交口处)落成,“成堂室十余间,规模轩敞”,名为安睦书院。安睦书院是禾山第一家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