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水美宫第十任会长郑志福先生在2007年曾委托学者以文字形式全程记录了当年度钟山送王船各节点的盛况,时间跨度从农历八月十六(9月26日)至农历十月初四(11月13)。在仪式方面,钟山水美宫历届送王均能传承有序,便不再分届累述,本节拟最大程度保持原文字的脉络和叙述方式呈现,谨在部分描述和认知方面做适当修改,另以加注形式对其中细节进行诠释,以尽量全面地还原送王船的全貌。

[注:钟山送王船,以“送”为主,全过程从当年度正月初二开始,至王船烧化为止,全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为筹备、造王船和烧王船。第一阶段为水美宫理事会的换届竞选、采莲名单确定、蜈蚣阁孩童报名等;第二阶段包括安栈、顾神庵、养马、安龙眼、进水、竖桅、请帆、点金身、开眼等;第三阶段为订路符、做醮、出栈、添载、普渡等。本文之描述,从第二阶段开始,至第三阶段结束,第一阶段相关内容详卷五。]

一、立杆升旗

农历八月十六(公历9月26日),造王船活动正式启动。当日清晨,新一届理事会的十六个理事在郑会长的带领下,身着便服,在村中心的福仁宫门前庵埕上竖起了两根约20公分粗、8.1米高的大红色木旗杆。旗杆的上部各有两个木质方斗,上书“合境平安”等字样,方斗四角各插四面锦旗,分别为“行善积德”、“爱护黎民“、“五谷丰登”、“经济繁荣”等内容。

[注:水美宫理事会由一位会长,十六位副会长组成,会长由钟山村四个角落轮流产生,副会长则由四个角落各出四位,平时一般称会长为“主会”,副会长为“副会”,参选方式为正月初二于福仁宫,通过连续掷笠杯,得到阴阳面最多者胜出。农历八月十五日为采莲馆立馆吉时,届时各采莲相聚一起,一则明定分工,二则开课授业,三则分发锥形帽及衣物各自回去装扮。]

旗杆竖起后,理事们在旗杆上另升起两面镶红牙边的橙色大旗,旗上绣有醒目的“代天巡狩”四个红色大字,庄重而不失秀丽。接着理事们在福仁宫前排成两行,一同举香,先拜上天,再拜王爷。随着庵埕边数串十几米长的鞭炮陆续点燃,现场气氛亦同鞭炮声一般,此起彼伏,响彻云际。

图6- 6 福仁宫立杆升旗

[注:在闽南,凡竖旗杆皆重大事件,于宗祠如科举上榜,于庵庙必为重大节日,以示开工、开创之意。福仁宫树立旗杆,则意味着巡按府正式启动,王爷代天巡狩开始对四境开放,有功报功,有冤报冤。]

如此,送王船活动实质性的行动,便宣告开始了。

立杆升旗仪式完毕,理事们转至位于钟山村南端的水美宫,一同将放在庵外的造船木料搬入宫内,为造王船的正式启动做好准备。几于同时,原宫内供奉的王爷牌位则移至理事会会长家中供奉,以便腾出水美宫的正殿作为建造王船的工作场所,在造船期间,水美宫将设置门帘,杜绝各类闲杂人等随意出入造船现场。

[注:闽南各王爷庙,造王船一般于专用造船所或另搭盖简易棚子进行,惟水美宫最为特殊,王船制造过程均于宫内完成,该举多赖水美宫独特的门墙设计及宫内柱体分布,为水美宫一绝。]

二、安栈

安栈,原为造船术语,即安装船的龙骨,此为造船第一步。王船的所有部件均以龙骨为基础,肋骨为辅,向船体前后延伸、往龙骨两侧展开。

安栈的意义诚如龙骨的重要性一般,在造王船的仪式中也显得特别重要。农历八月十八(公历9月28日)历来是难得的良辰吉日,也是王爷的诞辰日之一,历届造王船的安栈仪式均定该日。

[注:闽人历来以舟为马,特别是沿海地方,自古潮汐涨落,盐卤侵蚀,百姓赖以生存的方式一靠渔获,二靠商贾贸易,而这些方式均需依靠船舶,因此每一个造船周期,在闽南沿海都是慎重的,人们一般会赋予盛大的仪式,以祈祷顺利开张、事得圆满,而造王船正是古代造船仪式的缩影和升华,以至于送王船在科仪上与传统造船仪式颇为相似。]

因安栈仪式开始的时间设在凌晨00:30,故而前一天晚上已有众多信众摩拳擦掌恭候多时,当夜恰逢月明风爽,前来水美宫等候的村民更比往年多些。宫外大埕的南边早已摆满了各色各样的烟花,数量之多,细数不来,还有那蜿蜒如长蛇般一层叠一层的爆竹串,覆盖着整个路面,以致行人只得掂起脚尖小心踱步而过。

图6- 7安栈

零点刚过,水美宫理事们便已排成列队等候在宫前,大家身着湖蓝色的长衫马褂,头戴黑色礼帽,肩披绣有“钟山水美宫理事会”金字的红色绸缎带,个个精神飒爽,气场十足。十七个理事成员和穿遍体黄衣的“彩莲头”列队于宫门,在他们面前是两排铺开的草席。

00:30吉时一到,爆竹声立即响起,在浓烟巨响环绕之下,理事们虔诚跪于草席之上,面对水美宫执行三叩九拜大礼。礼毕,理事们按序进入宫内,只见腰缠大红绸布的造船师傅手持罗盘,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调整龙骨头部朝向,最后使之对准与宫门夹角呈50度的西北方向,这才算是摆放好王船龙骨(据说每任的龙骨方向都是根据风水地理进行调整)。

[注:造王船过程带有浓浓的道教色彩,其摆位均需经过风水测算,以达到天人合一,万事大吉之期望。]

接着,造船师傅继续在龙骨上安装四块横向的木制船肋骨。至00:50,安栈仪式正式结束,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宫外的几十桶烟花陆续燃放,瞬间,钟山村的夜空被朵朵银树金花点缀,灿若银河,即使是当夜洁白的明月也黯然失色。焰火大约持续了30分钟,意犹未尽的村民这才渐渐散去。

三、安龙眼

在人们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王船自然也不例外,而灵性的唤醒一般以象征性的节点来宣示,如点眼、上心的形化。安龙眼,便是通过为王船安装眼睛而赋予王船生命的举措。

图6- 8 安龙眼

[注:依传统惯例,为方便区分浙闽粤三大省船别,浙船船头刷白色,福船为青色,粤船为红色,故而有潮汕红头船、闽南青头船之说。]

王船头部的两侧各装有一个凸起的木板,形似眼睛。安龙眼的仪式同样安排在晚上进行,日期的选择主要根据造王船的进度来挑选。2007年的安龙眼仪式定在农历九月二十六(11月5日)晚上21:00点举行。其仪式与“安栈”大同小异,理事们跪拜完毕后进入宫内,分队各列于王船两侧,造船师傅在红烛的光照下,将事先漆好成形的木制大眼睛用船钉钉在船体两侧的凸起木板上,从外形上看,活灵活现的龙眼,像活了一样炯炯有神。两颗黑眼珠还镶挂着三条代表吉祥的红丝带,当晚水美宫大殿外,照例烟花爆竹火光一片。

[注:安龙眼之后,造船过程基本上宣告结束,造船因在水美宫内完成,非相关人员一般无法进入,特别是妇女只允许宫外祭拜,该阶段禁忌颇多,故而造船显得神秘非常。]

四、立桅、请帆、进水

“立桅”、“进水”、“请帆”是造王船后期试航的三项重要程序:立桅,顾名思义,即在王船上立起桅杆;进水,原意为木船预先由岸边送入水中,以确定是否漏水或不稳,在造王船时则是以水缸到海边取回海水,运到宫内浸泡铁锚;请帆,则是将王船出巡时悬挂的船帆请到游境中的泊位去祭拜。

[注:在改革开放以前,厦门湾仍遍布诸多帆船,这些帆船便是闻名遐迩的福船中的一种,也是当地渔民捕鱼、下南洋的工具之一,船依大小有三桅、二桅之别,郑和宝船甚至可多达九桅,可见其规模之大。立桅,意味着王船已具备迎风下水的条件,算是陆地造船完成的标志,与之相似的则是请帆,即把帆布挂上桅杆上,算是王船成型,但因王船在水美宫内进行制造,空间上的不足使得该二过程在仪式感上尤为突出。至于进水,则有些变化,在解放前,海水可涨至水美宫前,因此取水工作非常便利,但随着围海造田的进行,海洋渐离渐远,最终请水的位置便固定在海沧湖,如此仪式更显得庄重而明确。]

农历十月初四(11月13日)钟山村举行了造王船开始以来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大有庙会的场面感,上述三项仪式连续进行,一气呵成。上午08:30,钟山村道上出现一支长长的队伍,仪仗颇有讲究,队伍最前端是两面“代天巡狩”金色锦旗,继以十二面绣着飞龙的三角形彩色锦旗左右为屏,接着是四个敲锣、打鼓、吹着琐呐的老乐手;三十二个头戴由各色彩花插叠而成的锥形高帽、身穿蓝衣黑裤的彩莲,他们或手持船桨或提着红灯笼,在身穿黄色衣裤的彩莲头带领下,分作两排紧随其后;水美宫郑会长带领的十六名水美宫理事身着长衫头戴礼帽,披着红绥带走在队伍最中间;最后压阵的是二十名钟山村腰鼓队的女队员,她们边走边舞,彩旗飘飘、鼓声阵阵,一派祥和而热闹的景象。

[注:水美宫送王船在仪式上具备真船出海的一切器具和人手配置,其中开路先锋及治安维持者为采莲,类似于水手,其手持之船桨便是早期船舶的标配,至于灯笼、锣鼓之类,则是开路、领航作用,在送王船时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维持秩序、领导路线之作用。另外采莲、理事会成员在衣着上,以唐装、大褂为主,基本还原清朝时百姓服饰,但仍带有稍许明代风格。]

巡游队伍先到郑会长家中,请出小王船(长约一米八,挂有三面船帆,做工精致的王船实体样本),由采莲们抬至村中心的福仁宫,理事们在宫内列队祭拜之后,于09:15继续出发,先是穿过菜市场,沿着村道径行到水美宫。

09:30,仪式正式开始。水美宫理事行三叩九拜礼,采莲们也持香先拜天,后拜王爷,于另一边,老人们在新做好的小灿板(王船的附船)船舱中间放入三个大陶钵,又在各个陶钵中放入一枝龙眼树枝叶,以作为取海水的必要装备。

09:45,随着宫外阵阵鞭炮声,“立桅”仪式开始。三位老人在宫内的王船上立起“桅杆”,此时的桅杆其实是一支带着枝叶的粗竹竿,由于已经做好的桅杆足有六米多长,受庙内空间限制,在船上无法立起十多米高的桅杆,因此先用竹竿代替。待到十一月初六凌晨,将王船从宫内移到宫外大埕时,再换上真的桅杆,这是多年来传习下来的习惯做法。

9:50,“进水”队伍依照事先定好的排列顺序,浩浩荡荡开往“海边”,八个采莲,四个一组各抬着小舶板和小王船走在队伍中间。旧时,海水涨潮时可以到达水美宫前,1974年开始大兴围海造田,如今的海岸线早已经退到距离村子几公里远的海沧大道之外了。唯离钟山村不远的海沧区行政中心南面的海沧湖因与外海相通,算是最近的海水了,理事会经过掷笠杯后,确定在海沧湖的西岸“取水”。队伍行进了约一公里,来到湖边停了下来,先是在湖岸上排列整齐,会长将一路上奉在手中的主会炉在岸边摆放好,带领十六位理事、三十二位采莲举香敬拜上天和大海,“取水”正式开始。庙会理事们一个挨一个从岸上到水边排成接力队伍,三个装着海水的大陶钵从水边被一双双有力的手臂传送到岸上的舶板边,然后由几个老人小心翼翼地抬到舶板的三格船舱里,再将洗净的龙眼树枝叶放在钵内的水面上。放过鞭炮,采莲们抬起小舶板和小王船,一路敲锣打鼓,顺着来时的路回到了水美宫前。老人们把陶钵抬入宫内,摆在王船周围的地上,从王船上放下三支铁锚,将铁锚尖浸入陶钵的海水里,大家陆续退出宫外,“进水”仪式完成。

[注:《泉州本草》载,龙眼叶可治疗疟疾,在民间龙眼枝叶传有净化水质之功效。“进水”时采用小舢板起转运物资的作用,这除了适应仪式的需要外,其实也和传统上九龙江口远洋贸易的方式相同。九龙江口沿海一带大多滩涂遍布,仅以港汊连接近海乡社和大海主航道,过去通贩东西洋的福船大多体型巨大,吃水较深,要让它直接在岸边停靠,除了海沧、后井一侧海岸线满足条件外,包括月港、青浦、钟山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无法遂愿,于是人们便采取小舢板接力的方式将进口物资从福船搬入小船,再由小船经港汊送入沿岸路头或与港澳融为一体的前店后仓的竹篙厝内,反之,拟出洋的货物也是经由这一转运方式送达福船。以至于,在送王船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小舢板的身影,其作用可谓极大,这也充分反映了送王船不止是仪式的编排,更是现实生活的体现。]

11:10,队伍再次出发了,这回的目的是“请帆”。队伍依前例,照样浩浩荡荡穿过村子,来到宫庙拿出几天前缝制好的船帆,抬到王船游境中的第一个锚位祭拜,礼毕仍抬回宫里。

至此,“进水”、“立桅”、“请帆”仪式全部结束,摄影师自始至终跟着队伍,跑前跑后,摄下大量影像资料,为该年度钟山“送王船”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详实的数据。

五、王船出栈

王船出栈,指的是将王船从当初“安栈”的水美宫正殿内移出到水美宫外的庵埕。

[注:出栈,意味着王船建造完毕,由制造工场转移至送王起始点,在旧时造船仪式中,此阶段最受关注,意为一切就绪。]

初五(12月14日),天刚擦黑,水美宫的庵埕上就已经聚集了不少虔诚的村民和好奇的游客,等待中,地面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天上礼花串串耀眼夺目,身穿蓝衣、头戴彩帽的采莲们手握船桨维持着现场秩序,换好服装的庙会理事们和戴着红袖标的工作人员则在宫门前静候吉时到来。

23:30,宫庙正门两侧的门板开始拆除,宫门顿时拓宽为四米多,原本密不透风的宫庙瞬间一览无遗,王船的“庐山真面目”正式面世。

00:00刚过,身穿黄衣的彩莲头即在庵埕上竖起了五米多高的“代天巡狩”旗蟠,理事们则进入水美宫内,对王船进行再次的检查、整理,后退出宫门列队恭候,兴致正高的村民则纷纷拥入宫内,守候在王船周遭,等待着起身口号。

00:20,吉时已到,随着总指挥的一声号令,在船身周围守候的众多村民们用双手慢慢托起重达几千公斤的木质王船,随着指挥者的吆喝指令,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迈出门槛,让王船缓慢前行,驶出大殿,最终稳稳地将王船安置在庵埕中央的四方形船架上,接着将船头调整为朝南方向。

[注:水美宫位于钟山村南侧,再南则为海,故王船在朝向上以向海为原则。]

船既安位,阵阵鼓掌声瞬间此起彼伏,而自发而出的“顺风啊”更是响彻云际,不断升空的礼花将广场点亮得如同白昼,摄影记者、游客及斗阵者在现场拍个不停。

六个穿蓝衣、扎红绸腰带、头戴鸭舌呢帽的老人(王船游境随船前进的船夫)登上王船,开始出海航行前的准备:他们先后竖起前桅杆、后桅杆和主桅杆,又挂上三面大船帆,三个铁锚落在船前船后,锚尖浸入海水陶钵内,象征船停下锚。而其他村民在主事们的安排下,在船身四周用十多根碗口粗的长杉木绑在四方形船架上,扎成一个巨大的众人扛抬的架子。

[注:登船的老人,在装饰上并未身着礼服,而是旧时劳作的衣裳,之所以都是老人,是因为登船指挥者必须有开船的经历,因钟山村在70年代围海后已不再拥有海洋,驾舟人选日渐凋零,时至今日便只剩老人而已。有这项硬要求,更是因为送王船形式的变化,民国以前,钟山送王船采用“游地河”方式,村民先是登王船驾驶循海道出海,再乘小舟回港,后来随着政策变化,送王船改以“游天河”方式,而登船的人员要求却仍保留至今。]

理事们在船头前方的空地上摆下三张供桌,围上“代天巡狩”的桌帘,摆满供品,引人瞩目的是宰好去毛的两只大牲畜:一只大肥猪和一只大公羊。妇女们则对着王船虔诚地烧香跪拜,祈求王爷保佑,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至凌晨两点多,随著爆竹声渐渐稀疏,围观的人群敌不过磕睡虫的侵袭,逐渐散去,现场只留下守卫的采莲,村子这才暂时恢复了平静。

六、王船游境

王船游境是送王船文化节的高潮部分,是闽南民间信仰传统的庙会表现形式,以巡游本境之意。

历届“送王船”到钟山村参加活动的人数都多达上万人,今年的规模更大,游行路线也更长,牵涉到交通、消防、公安、市政等方面,所以水美宫理事会、村两委、村老年会通力合作,做了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交警、公安部门、街道办、区政府当天都派了许多得力干部协助钟山村开展文化节的活动。

05:00,村中心戏台上就挤满了五岁至八岁的男孩、女孩和他们的家长。大家忙着为孩子们化妆,稚嫩的脸蛋抹着油彩,娇小的身躯套上戏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个个打扮得惟妙惟肖。他们将坐在蜈蚣阁上随着“香阵”队伍游行到中午时分。

[注:蜈蚣阁,以形肖为名,系民间迎神赛会的化妆游行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闽台,蜈蚣阁与钟山送王船相辅相成,以达成全民同欢的目的,儿童如此,老人则以抬轿的形式参与其中。过去蜈蚣阁一般由东屿村提供,钟山村儿童则以大阁形式以代,后来因种种原因,所有形式均由钟山村自行组织。]

天刚蒙蒙亮,水美宫庵埕就来了很多妇女老人,他们提着香篮,在供桌上摆满供物,烧香祭拜王爷,十几个采莲在王船附近维持着秩序。

08:30,庙会理事们都来到水美宫,大家有条不紊地在会长的指挥下做着各项工作准备。共同参加文化节盛典的同安“车鼓弄”、翔安“拍胸舞”等团体也陆续来到现场,大伙儿围着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的百姓演员们问长问短。“车鼓弄”和“拍胸舞”都是在今年八月份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的。

今天的王船游境分为两个部分,蜈蚣阁、老人轿队等阵头队伍,和王船游境香阵,阵头队伍人数众多且游行路线长,早于王船香阵队伍出发,按计划两支队伍将于十点多在大海洋广场(沧虹路与钟林路交汇处地铁口)会合。

[注:游境的范围,一般以钟山村的辖地为原则,由此可知,王爷事实上也是钟山村的护村神灵。]

08:50,阵头(阵头队伍)陆续从水美宫出发,队伍最前面是四个老年妇女拿着头部用红色带子绑着龙眼树叶的扫把象征性地轻扫路面浮尘,紧接着为两面开路大锣“档、档”鸣道;四个村民(年轻女士)抬着巨大的不锈钢牌匾,上书“钟山村”三个大金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另一面大牌匾“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钟山送王船”紧随其后;十多个朝气少年举着五彩旗帜迎风招展,三位老人各牵一匹身披大红布的高头大马为游行队伍增添许多喜庆色彩;之后便是阵容强大的蜈蚣阁队伍。

[注:前方开路的老年妇女一般选择家世清白、合家康健幸福之人,由她们开路,可去除不顺、瘟疫、妖魔鬼怪作祟等不美好的东西或障碍。身披大红布的高头大马原本是为主持送王祭典的官员准备的,虽然后来官方不再主导和参与送王活动,但仪式所需却被保留了下来。]

在前任水美宫会长、本届文化节副总指挥陈福圆先生的指挥下,124个身穿红色运动衫的壮汉肩扛着连成一条长龙般的30节漂亮的阁棚,百米长的“蜈蚣阁”蜿蜒前行,头尾两端的龙头和龙尾随着节奏上下左右舞动。坐在阁棚上的60个儿童睁着好奇的眼睛,神情严肃地扮演着随机获得的戏剧角色。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则手举香,紧跟在阁棚两侧,嘘寒问暖,好不温馨。沿路的游客则是啧啧称叹,好不热闹。

阵头的最后是由35支从晋江、石狮、龙海、同安等地请来的乐队方阵,其中西乐大队就有19支,其余是腰鼓队、西鼓队、舞狮舞龙队,还有戏剧人物、歌仔戏、踩高跷等。一位名叫陈梧桐的钟山村民由于王爷特别眷顾,近年来事业顺利,本届文化节他一家人就答谢了蜈蚣阁阁和十一支乐队,感恩之情可见一斑。

[注:阵头队伍,一般由信众自愿出资赞助,名为“答谢”或“还愿”,亦或为“有拜有保庇”的现实反映,队伍之多少,也象征着神灵灵验与否与信众多寡。但,自九十年代以来,比拼风气渐浓,方阵队伍数量虽节节攀升,质量却不容乐观,大有滥竽充数之感,自2019年后,村民开始回到热闹的本质,即营造气氛、质量为上,慢慢地,数量降下来,增加了方阵的表演力和欣赏效果。]

阵头队伍连绵数里,沿着沧林三路、海富路、沧虹路,经过大海洋、翔鹭花园(今西雅图小区),到达兴港路,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阵头队伍之中,围观的群众更是摩肩擦踵,络绎不绝。

[注:海沧生活区系以钟山、石塘、东屿为基础建立而成,以上区域靠近钟山一侧原为钟山田地或泥泊,故绕境时也包含在内。]

而水美宫前的准备工作还在紧张进行,六位由老渔民担任的“船夫”忙着往船上装载各种航行用品,以及大量的纸钱。

9:40吉时一到,礼炮声骤然响起,王船巡游的队伍开始移动,前面还是几个一手举香一手拿扫把的老年妇女轻扫浮尘以示开路,几个老汉敲锣打鼓紧随其后,拍胸舞、车鼓弄两个团体一路前行一路表演,钟山女子腰鼓队队伍整齐、鼓点有力,妆点前行。

五位身着彩色道袍、头扎小髻的同安道士吹着牛角子号呜呜有声。十六个庙会理事走在王船前面,三十二名采莲手持船桨巡行在王船两侧,身材健壮的采莲头双手挥动“代天巡狩”旗蟠为王船开道,王爷的子民、壮硕的汉子们,纷拥而上,争着为王船贡献一份力,他们肩扛杉木,让王船徐徐举高,缓缓前行,王船队伍根据旗蟠指引或行或停,井然有序。

[注:送王船之“王醮”,在闽南一般采取道教闾山派仪式。]

这艘花费三个月时间精心打造的“王船”,长十二米,连主帆一起高约七米,船身全部采用上等木料,由同安老造船师傅按照1:1比例制作而成,而出海航行的设施更是应有尽有。老渔民说,这艘木船放入海中完全可以正常航行,根据以前的送王船习俗就是将船放入海中让其随意漂流,王爷在船上一路代天行道,只是后来才逐渐改为“烧王船“。

今天的王船打扮得特别漂亮,船头装饰着一个硕大的纸扎虎头,其额头上的“王字”、张牙咧嘴的大嘴巴以及炯炯有神的绿眼睛让人感受到王爷的威严。三面船帆高高挂起,两侧船舷插着十几面彩色小旗,船身上绘着十二生肖活灵活现的画像。

最为壮观的还是抬王船的人群了:船身前后左右共有八根碗口粗的长杉木扎成众人扛抬的架子,王船游境时每根杉木最少有十五个汉子用肩膀扛着,还有许多人钻到船底下用手托着船身,王船就在几百人的争抬下,在陆地上游行自如。在王船游境总指挥的号令下,王船队伍时而缓步前行,好像航行在风平浪静的浩瀚大海之中,波澜不惊;时而急速奔跑,就如船在大海之中破浪直冲三千尺;时而停在原地,在众好汉的拱动中船身翻腾起伏不止,寓意经受大风大浪,终能逢凶化吉。汉子们挤在船身下虽然空间狭小,但仍能配合默契,按村里的习俗,凡是男子汉今天都应该去抬王船,这样王爷才会降福于他。以至于在王船行进的过程中,众多男人(包括一些外乡人)都跟着抬王船的队伍一起跑动,只要一有人抬累了退出来,马上就有人补上去。抬过王船退出队伍的人虽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他们脸上流露出的却是心满意足的笑容。

[注:各地王船巡境方式各不相同,常见为增加轮子,以人为牵引,而纯粹采用人力抬举者甚少,其基本要求为信众数量要足够多,因水美宫在旧时为钟山村庙,且本村人口常年位居三都前列,具备足够的人力和信仰基础,有史可循,水美宫送王船均以人力抬举。]

由于主帆顶端离地面高度足有八米多,因而马路上方的许多线缆都成了前行的障碍,王船巡境中除了有两位村民手拿着长竹竿在路边挑高线缆外,船上的四位船夫也在不断地收帆下桅、上桅升帆,动作熟练自如。而另两位船夫则不停地将船上满满二十多个大麻袋的纸钱大把地撒向人群,象征王爷将吉祥和恩泽不断撒向人间,而随香的信众则会争先恐后“夺取“纸钱,以示承接美好祝福,只是纸钱落地,便已无效果,故而王船过处,地上总是散布着纸钱无数,却无人问津。

[注:王船巡境前后,设专人“撒盐米”,以盐和米各半混合,撒向五方,即净五方,以去除肉眼无法看到的妖魔鬼怪,达到避邪、收惊、净身作用。]

王船在全长四公里的巡境绕村路程中,共有五个歇脚停靠点(即锚位),沧林二路路口,沧虹路路口,马青路钟山村口,兴港路钟山村口和海沧行政中心检察院附近路口。每当王船到达一个停靠点,采莲头的高旗蟠就靠在船头,指挥船慢慢地停放在路中间,水手们则将铁锚放下,浸入陶钵的海水中。老人们在船前空地摆上供桌香炉,理事们列队举香叩拜,五位道士摇着铜铃吹着牛角,绕着供桌忙着“做醮”。而“拍胸舞”、“车鼓弄”、“腰鼓队”等几个表演方阵则随着音乐在围观的人群中表演精彩的节目,他们认真敬业的表演和诙谐幽默的表情博得阵阵喝彩。

[注:表演方阵原则上是跟随香阵队伍一起进行,惟钟山村村民组成的娱乐队伍本着主人优势,随王船一同巡游,并在王船做醮时就地表演,腰鼓队在钟山村历来是传统项目,十几年前由学生构成,后来改为中年妇女,近年来,同为非遗名录的厦门民俗也得以参与其中,共襄盛举。]

在王船游境和阵头游行的过程中,海沧公安局出动了大批警力在沿途维持治安及疏导交通,他们被村民称为“王爷的保护神”。而海沧电视台、厦门电视台的记者们不辞辛劳,跟着队伍前后奔跑,抓拍精彩镜头,经过一个上午的游行和五次停靠做醮,各路队伍终于在中午时分结束游行,陆续聚集到在福仁宫左侧的村道上。王船也在这里调了一个头,放下了锚稳稳地停泊在蔡氏家庙前方的路边,接受村民祭拜,“王船游境”的程序告一段落。

12:00,在活动的终点,孩子们逐个从蜈蚣阁的阁棚中爬出来,伸伸懒腰,卸妆、拍照,抑或拆下阁棚的鲜花彩塑,化作礼物一二以为佳品赠送朋友。而福仁宫与戏台之间,表演方阵们也纷纷上阵,上演一番又一番的民间好戏,围观群众也得以大饱眼福。

七、王船安位

经过中午短暂的休息,钟山“送王船”文化节在下午又掀起一个小高潮。

村民们在下午三点多就陆续聚集到村中心王船的停泊处,他们抢先占到抬王船的有利位置,只等四点十分的吉时一到,大家再齐心协力将王船抬到村庄南端的空地就位。

庙会理事们和手拿船桨的采莲们也早在现场张罗开来,他们列队祭拜后,随着开船的号令发出,会长们就带领抬王船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从村道中间往南开拔。村南端的一大片菜地已经提前平整好,队伍顺着区文化中心边上的马路拐进空地,在这里王船掉转个方向,船头正对南方,稳稳地落在地上。数百个汉子从船身下钻了出来,满身大汗却满脸喜悦。

[注:王船化吉的位置,本应是近海区域,随着改革开放后,钟山周遭城市化加剧,历届王船化吉位置屡换屡变,未能最终确定下来,而开始时间也慢慢提早,随着附近开发落定,或许在之后会固定位置和时辰。]

王船安位后,十多个庙会理事挽起袖子,扎起马褂,将现场摆放的一捆捆柴火片子搬到船身底下,塞满后又在周围堆上大批纸钱、米袋、盐袋、筷子大小的柴火和苹果、橘子等水果,堆得王船就像停泊在小山包上似的。

这些物品都是各家村民为王船出行准备的:只有荷包大小的米袋象征一担米,两捆筷子粗细的小木棍就代表一挑柴火,这些数量充足的粮草可以让王爷在代天巡狩时无后顾之忧了。而船上面更是摆满了锅碗瓢勺,纸轿纸人,甚至还有活鸡活羊,万事俱备,只待东风起航了。

[注:信众在王爷巡境之前数月,便会携带荷包和小木棍在祭拜时送至福仁宫,其数量之巨,堆积如山,最终在化吉时与王船一并化为灰烬。]

八、王船化吉

“王船化吉”是送王船文化节中最重要的活动内容,村民们不说“烧”王船,而说“化吉”,显然是一种讨吉祥的做法。

传说王爷三年一度乘坐王船出行天下,代表上天扬善惩恶,完成使命后就会骑着白马带领众将士回到钟山水美宫。今晚是送王爷正式出行的时辰,各方人士十分重视,参加活动的人数也达到历史的最高峰,现场围观的群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真可谓人山人海。

[注:因王爷一般需随王船离去,故而在王爷庙中王爷不设金身,仅有代天巡狩的牌位,待王船化吉时以纸塑金身或烧或漂流而去。]

只见村庄上空烟花齐放,此起彼伏,照亮了附近的高楼大厦,映红了村民们的张张笑脸。在化吉圈内还有厦门卫视台、海沧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摄像机对准王船准备拍摄精彩镜头,人民卫士们则忠于自己的职守,在四周警惕守护着。

而庙会理事们在八点半时,便将王爷金身送到船上,并将各人的替身人偶留在王爷身边,随后大家迅速回家将长衫换下。为避免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他们在回家途中按照习俗每人口中都含着一个鸡蛋,避免无意中与他人说话。

[注:口中含蛋,避免与人交谈,以防“泄露天机“,同时也避免不干净之物随口而出。]

王船化吉活动则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来主持,时间在人们的期待中慢慢流逝,道士们继续做醮,几位老人在王船周遭的堆积物上洒上柴油,点着香烟在旁边等着,鞭炮焰火陆续停息。

21:40,火种准时从一个老人的打火机中传到堆积的柴堆上,接着其他几位老人分别在各处点燃,瞬间大火裹着疾风轰然而起,整艘王船顿时被大火吞没,船头、船尾、船舱、族旗、船帆、桅杆,全都烧起来。火光异常耀眼,热浪扑面而来,但围观的人群却没有一个人退后半步,大家或好奇,或崇敬,或震撼,有人在欢呼,有人在呐喊,有人则感叹,个个热情高涨。

在人群中,独见那位费时百日花了全部心血打造出精美王船的同安老造船工王师傅红着眼睛,神情木然,点着香烟的双手微微颤抖,口中问着“烧掉是不是很可惜?",心疼之处令人同情。

随着火势越来越旺,船身渐渐被烧穿,木料烧成红炭,不断坍塌,而船正中那根20公分粗的主桅杆也被火舌缠绕,根部越烧越细,却久久屹立,不肯轻易倒下。成千上万围观的人群全盯着这根桅杆,现场三四台摄像机的镜头也全冲着它,大家都在猜测着桅杆到底倒向什么地方。原来,钟山村分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块居住片区,传说当王船化吉时,主桅杆倒在哪个方向,王爷对那个片区的村民就会更加眷顾,他们生活会更平安、事业会更发达。

图6- 26 王船化吉

经过五十分钟的烈焰燃烧,王船及周围的堆放物基本化为灰烬时,主桅杆才渐渐向西北倾斜,在几十个西北片村民的欢呼雀跃声中倒了下来,这时众人才长舒了一口气。天上烟花地上爆竹又响成一片,而这时,村中戏台上的芗剧好戏才刚刚开演,村民们要欢乐通宵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