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纲要:

一、王爷是什么

二、王爷和王醮的关系

三、送王的传统含义

四、王船基本配置

五、结语


一、王爷是什么

郑樵《通志|职官略》载:“北齐有王公候伯子男六等之爵,王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之下。”顾名思义,王爷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尊称受有君主册封王爵头衔的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封建礼制中,王爷基本上是皇帝的伯叔兄弟,除非他对国、族有贡献,饶有功勋,例如被封为“汾阳王”的郭子仪。

而闽南“送王”习俗中的信仰主神,除了拥有王爷的爵位外,还被赋予“代天巡狩”的旗号,寓示“代天宣化,替天行道”,即代表上天巡狩四方,绥靖安澜,有的地方在送王时,会在王船周围挂上省灯,使其更加匹配“按察钦差”“三省巡按”的巡狩职责。这里的“天”,指的是闽南信仰中的“帝”,俗称“天公”、“天公祖”,也就是中国传统中将自然的天具体化、拟人化、神格化,而最终成型的“玉皇上帝”、“昊天大帝”。中国道教将其称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赦罪锡福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王爷的“代天巡狩”,也就是代替玉皇上帝履行职责范围内的神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试问,谁人敢不服?

但是,闽南的“王爷”却不像保生大帝那样有具体的姓名,相反,王爷群体相当庞杂。王爷一般只有姓没有名,其姓氏别也相当丰富,不同的庙所供奉的王爷数量,一般为一个或多个,人们往往称之为某府王爷或某府千岁。多府数量也不固定,常见的有“池”、“朱池李”、“李池吴朱范”等一、三、五府。例如海沧大路头济津宫供奉的池府王爷;钟山水美宫供奉的朱池李三府王爷,芸美通济宫供奉的朱钟池三府王爷;台湾南鲲鯓代天府供奉李池吴朱范五府王爷。此外,泉州还有“四王府”、“六相府”、“七代巡”、“十二大巡”等形形色色的王爷。

壬寅年青礁代天巡狩“殷府千岁”

关于王爷的初始角色来源,众说纷纭,按笔者所知,约略可分成四种,分别为瘟神说、进士说、巡狩说、纪念说等。然而,在闽南地区,普遍可见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广惠圣王王谢安、开闽王王审知等先贤神灵,一般不直称王爷,他们属于另一体系,不宜归纳至王爷信仰中。

(一)瘟神说

伟人有《送瘟神》诗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在中华各地都可见,浙江一带有“送大暑船”一俗,已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大暑前后多有瘟疫发生,人们以为是五瘟神所致,为保平安,在大暑当日,用纸船满载贡品送往海口,送瘟祛疫,以保平安。五瘟神即五福大帝,又称五福王爷,五帝,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光明、冬瘟钟仕贵、中瘟史文业,主国民有瘟疫之疾。他们又有显灵公张元伯、宣灵公刘元达、振灵公赵光明、应灵公钟士秀、扬灵公史文业的封号。五帝信仰在闽地多可见福州,莆田等地,闽南的王爷基本无此一说,但受此的影响却不小。

(二)进士说

据传在明永乐年间(亦有唐贞观、唐开元、明嘉靖等年间一说),皇帝为了一试张天师(非祖天师张道陵,天师乃龙虎山世袭嗣教的张家人,这里应指道教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的道法,命三十六名进士(亦有三百六十名之说,如同安吕厝)于皇宫地室吟唱演奏,并假借有厉鬼作怪,要求张天师做法驱邪,张天师心中虽异,但不抵皇权至上,随即开坛演法,吟唱演奏之音顿止。而后进地室查看,三十六名进士全数气绝身亡,皇帝虽感愧疚,却也恐三十六位进士化成厉鬼索命,随即敕封三十六位进士为王爷,特赐代天巡狩。并将三十六位进士分为十二组,一组三人,书写其姓氏铭牌装入竹盒,抛入大海之中,游府食府,游县食县。钟山水美宫流传的就是这一说法,据传其中“朱池李”这组王爷漂流到钟山海边,被乞丐所拾得,并告知当地村民,村民遂虔诚供奉。

水美宫王船出[舟戋]

(三)巡狩说

在王爷信仰中,民众认为王爷具有“代天巡狩”的职能。国分州府,县辖都社,在每年的寒露到冬至之间,上天会派遣各路王爷,授封“代天巡狩”的职责,上体天心,下恤民情,赏善罚恶,驱瘟祛疫。各路王爷分别到轮值的乡境里社巡狩,村民可有冤申冤,无冤求情。在仪式中,此类王爷受上天所敕封的相关信息,可从榜文中窥见 “奉玉旨敕封某某年(科、任)代天巡狩某府千岁”。根据榜文所书写的内容即可见此类王爷的功能性。

己亥年钟山水美宫送王《庄严囗畛》:代天巡狩列位正神……天灾布染,疾气流行,青风振拂,合众人等惧惶,为心戟兢持念,诚设清供,敬求平安。己亥年充龙龙山宫三朝王醮《玉敕代天府》:皇天无极,惟德是依,人心乐善,至诚可感。本爵分符捏籙,护国庇民,驱避妖氛。由水陆隆,自北而南,理枉申冤,祸福因其素行,赏罚皆出自公爵纪,可助阳纲。宜念监察不爽,幽条严于明律,勿谓报应有差。汝等士农工商,各宜守分。官厉胥役,更当尽心。

马巷元威殿

(四)纪念说

据传,明万历年间有一南京人,姓池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诚,弃文从武。万历三年以举人身份武进士及第,怀治国安邦之志,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后授命任漳州府台,在经同安马巷以东七公里的小盈岭,路遇两人,相谈甚欢。在交谈中得知两人乃奉玉旨前往漳州府散播瘟疫的行瘟使者,池然不由一惊:余任漳州府台伊始,未曾造福百姓,民众却即被瘟灾所扰,不如舍我一人之身,挽救万民于疠疫之中。随即相邀两位使者入客栈畅饮,黄汤下肚,酒过三巡,两位使者不胜酒力,醉倒在宴桌之上。池然遂将瘟药尽数服入,双眼吐目,面色黢黑。待两位行瘟使者酒醒之后,顿感大事不妙,只好将池然魂魄带往上天。

玉帝为池然所感,即嘉奖池然为“代天巡狩”,派往马巷为神,逐步加封“总巡王”,后又加封“总制”,全称为“玉旨敕封代天巡狩总制总巡王池府王爷”。池然受封后托梦于马巷五甲乡绅,定于某时在乌甜脚水井现象,后乡人奔走建庙,雕刻神像,名为“元威殿”。《同安县志》与《马巷厅志》均有载:元威殿在五甲街,相传神为武进士池姓,于耆老梦中得之,后现像里社。乡人鸠众建庙,遇有疾疫,祷告甚灵,时称为池王爷。类似一说还有泉州富美宫的“萧府太尉”,又称“萧阿爷”,是西汉名臣萧望之,为“泉郡王爷总摄司”。

青礁王船

二、王爷和王醮的关系

王爷信仰的神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王醮的渲染。《说文》载:“醮,冠娶礼祭。” 醮,原指古代举行弱冠之礼或婚礼所举行的一种仪式,但在信仰当中的“醮”,则有另外一层含义。醮,又称醮典,为道教的祭典仪式,一般可分为阳醮与阴醮两大类。阳醮,以祈求平安、庆喜贺寿为目的,而阴醮则多为超渡亡灵。常见醮典,一般者如庙宇落成的庆成醮、中元普渡的中元醮等,盛大者如“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等,以天数区分者如“三朝”“五朝”“七朝”等。

王醮醮坛排场

王醮则是专门为王爷所举行的醮典,也称王船醮,因王船作为送王的载具而得名。王醮多数为三年至四年举行一次,也有十二年、三十年举行一次。例如钟山水美宫三年一次;吕厝华藏庵四年一次;石囷玉石宫十二年逢牛一次;山仰颖山堂十二年逢猴一次。闽南与台湾多有此醮典,道光《厦门志》载:“有所谓王醮者,穷其奢华,震鍧炫耀,游山游海,举国若狂”;清康熙五十五年《诸罗县志》载:“召巫设坛,名曰王醮”。王醮与其他醮典可以通过门口的护坛将军来区分,王醮为殷郊、殷洪两位太子,其他的则多是山神土地。

王醮时的殷郊太子

在民间,有“天下科仪出灵宝”一说,闽南的道士也多属灵宝派,因师承不同,王醮有“灵宝禳灾祈安清醮”、“金籙禳灾祈安三(五、七)朝王醮”等称谓,整体上看,王醮是配合送王习俗举行的,先请王在举办王醮,当然,有的地方也会专门举办王醮,在醮典内请王与送王。

王醮的“普度施食”

王醮的序章基本上由“竖灯篙”宣告开始。“灯篙”由一根或若干根几丈高的竹竿或者杉木组成,上有灯火和王令或符籙,灯火以斗笠覆盖。“竖灯篙”的目的是昭告天地神祇赴会和十方孤魂来受甘露味,而民间一般认为灯篙为指引王爷靠航的明灯。灯篙旨在以恭请天地神祇同赴盛会为主,而所谓的召请海上孤魂野鬼则多是中元醮典中,召请众多孤魂中的一类,或是王醮科仪中“普度施食”的范畴。至于在醮典中,召请水府的孤魂野鬼则另有“放水灯”的科仪,这几类虽大同小异,却不可混为一谈(有关好兄弟可参考洪塘的七月拜洪塘公和后井七月十四的拜鸡屿)。

“竖灯篙”之后进行的是“登棚拜表”的科仪,觐朝玉阙,上申此次王醮的若干事宜,民间俗称“拜天公”。后有“拜斗祈安”、“分灯卷帘”、“普渡施食”、“三界万灵神灯”、“和瘟”、“送王”等科仪,其中穿插道士念经,各会首人员早晚觐朝等。有些做的比较彻底的,会在会首家中设置“灵宝天师府”、“北极四圣府”等醮坛。最后以“谢灯篙”、“喷油”结束送王与王醮。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送王习俗过程中,请王时,王爷先安座于境主庙,或搭设临时王府,多称“代天府”。有些“代天府”还会设置临时的堂号,如“夫明堂”,其出处见《孟子|梁惠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从字义上看,应为“明堂”才对。待醮典开始后再请王爷神像至祖厝或就地搭设醮坛。

从请王至送王,跨越的时间有长有短,长有一年半载,短则三五七天。请的王爷与送的王爷基本为同一位,也有特例,如同安吕厝华藏庵的送王习俗为四年一任,在送王当年的正月请新王,由乩童报出本任王爷的姓氏,在冬至之前送旧王,正月至冬至这期间则是新旧王爷交替工作的过程。也有无请王只送王的,如钟山水美宫,三年一任,每任王爷择由庙中供奉的朱池李三府王爷轮值。

北极四圣府榜文

既然王醮是配合送王进行的,那么送王是不是可以不必做王醮?答案是肯定的,送王既可以不建醮,也可以不造王船。我们可以把王船看成是送王的载体,一个供王爷出行的交通工具。类似王船的载体还有王马、王轿等。在一些里社三年造一次王船,其余的年份糊王马和王轿送王。民间送王的规模则也是有大有小,有的每年都会举行,多称为“请王”、“送王”、“做粿戏”、“做好事”、“迓王”等。

后井村的正顺庙每年都会举行“送王”仪式,头尾两天,分为一天请王与一天送王,并且是没有纸糊王爷等神祇的扎像,由乩童前往海口迎请“无形的”王爷至庙中,接受村民的朝拜,在隔天晚由乩童带领民众前往海口送王,这应该是目前较为草根与原始面貌的送王习俗之一。青礁村的万应庙原本是三十年举行一次“王醮”,每年举行一次“做粿戏”,因前后相隔时间太长,又经过文革的洗礼,“王醮”举行的年份早已无法言说以致失传,不过每年一次的“做粿戏”还是如期举行。青礁每年在农历十月初举行送王的习俗,并且备有王船王轿王马等纸扎品,头尾也皆为两天,以乩童报出值年王爷姓氏,并且以王轿请王入乡,以王船送王离境。

送王的王轿

三、送王的传统含义

说到送王的传统意义,传统两字犹为重要,如果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能发现不同的意义,下列笔者就以道法和民间两种角度作粗略分析。

(一)道法的角度

根据闽南灵宝派道士的王醮科仪,送王包含了许多跟“瘟”有关的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瘟单只代表着瘟疫瘴疠,它只是送王仪式中诸多“煞”的一种,王爷是负责押煞离乡的主导者,而不是作为瘟神存在。在王醮中,有的不仅仅只糊代天巡狩的神像,也有糊“和瘟匡阜真人”、“解瘟静明真人”、“解瘟明觉大师”、“和瘟劝善大师”等瘟部神众。从“和瘟”与“解瘟”来看,送王已包含驱瘟祛疫、祈求平安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祛瘟采取的是和解之法,以和为贵,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先礼后兵”传统。针对瘟神疫怪进行劝解调和,倒有一种“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这不难看出闽南人的慈悲怜悯之心,面对瘴疫疠疾都能劝和化解。

另外,在科本经文的请神仪中,也能发现送王仪式中与瘟有关的神祇身影。例如行瘟四时八节使者、行瘟四季寒热使者、行瘟打水主火使者、行瘟鸡犬猪羊牛马六畜瘟疫使者、瘟部合船一切众圣。

王府纸扎牌匾

以道法的角度来看,其在行使科仪当中,所请的神祇与所做的事项都只有一个目的,也就是送瘟。以代天巡狩王爷为主,率领瘟部神众,和瘟押煞,送疫离境。在这当中,代天巡狩充当的是主帅指挥官的职责,负责调兵遣将分配任务,将躲藏在乡闾当中的瘟神疫鬼收服上船,最后带着这些瘟神疫鬼离境。科仪本中有载:一送神仙离乡中,街头巷尾无时长,鸣锣击鼓喧天去,直到蓬莱不老宫。二送诸神离家乡,龙舟到水游如龙,受此宴席欢喜去,唱起龙舟出外洋。三送诸神离乡闾,腾驾宝马乘龙车,也有神兵风火送,不停时刻到本司。

代天巡狩王爷押送各方各路瘟神远离乡境,使乡闾不受瘟疫所困扰。

(二)民间的角度

闽南民间的王爷信仰,认为王爷是有求必应的。正如上述“巡狩说”所言,民间认为在每年的寒露至冬至之间,上天都会派出各姓代天巡狩到各个乡境进行巡狩,代天宣化,替天行道,上体天心,下恤民情,赏善罚恶,驱瘟祛疫。例如己亥年角美埭头五朝王醮榜文《当朝一品》与《禄位高升》载:当朝一品,玉敕代天府,为访查民间善恶以安民生事照得,合境众善信等今月十八至廿三日建设禳灾祈安醮科五朝。禄位高升,玉敕代天巡狩朱氏为荣任事照得,本爵钦遵玉旨巡查胜境默佑人间介函量福兹于十一月初一日吉时到境视事。上述榜文可看出,己亥年角美埭头五朝王醮的主任王爷为“朱府王爷”,并且在初一请王,十八才开始建醮,是先请王之后举行王醮的。

港尾代天巡狩神像

民间对代天巡狩的功能性是包罗万象的,可求子、求财、求健康、求平安等美好憧憬,基本上在民间的认知中代天巡狩是有求必应,无所不应的。代天巡狩到境后,出示投文放告的执事牌,民众有官司、有枉情、有纠纷等皆可上申代天巡狩,这时的王府就象征性的成为了按察钦差代天巡狩的临时衙门,百姓民众皆可“击鼓鸣冤”,有冤申冤,无冤求情。由此可见在民间当中,代天巡狩是万应的神祇,其功能性远超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祇。

从以上角度看,道法偏瘟,民间认知偏全能神,显然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断:王爷,原本是民间以期望中的样子塑造的神灵,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力,能帮助每一位信众排忧解难,可能包括祛瘟、护航、断冤、庇福等种的一种或多种。随着王爷信仰的不断扩大,人们把一切能想到的功能都赋予到王爷身上,以至于在不断升级的王爷科仪中,人们把相近的道教传统祛瘟醮典引入到王爷信仰中,形成了王醮。但是,王醮还是最初期的科仪,仍然引用了传统的祛瘟法术,并且在道士师传身教过程中保持较好的原始模式,而王爷信仰则一直在进化,反而超过了王醮的框架了。

四、王船基本配置

王船作为送王载体中重要载具,各厅室部件人员的配置要相当齐全,以下进行简介。

(一)厅室部件:

1.官厅:安置代天巡狩神像的厅室,为代天巡狩所办公休息之所。

2.马楼:又称妈祖楼,为安置天上圣母的厅室,祈佑靖海安澜。

3.中舱:为存放库银账目和库房人员休息的所在。

4.灶房:为王船上的厨房。

5.船舱:为放置柴火,食品等物件的仓库。

6.猫篱:为饲养猪羊鸡狗等家畜的所在。

7.阿班舱:为司桅司帆人员与修缮王船人员休息和存放修缮工具的所在。

8.水手舱:为船上水手休息的所在

9.舵公舱:操控王船航行方向的舱室。

10.龙骨:为王船主部件,以杉木最佳,称“舟参(shan)”,民间所称“安栈”的“栈”就是龙骨,应书写为“舟戋(zhan)”。

11.船帆:为航行动力来源。

12.船桅(wei):为船帆支撑骨干。

13.船锭:船锚。

14.绞盘:升降船帆的工具。

15.船舵:为控制王船航行方向。

依序为厂官、中军府、妈祖

(二)工作人员:

1.代天巡狩:王爷,为王船人员之最大。

2.天上圣母:妈祖,护佑航海平安。

3.厂官:为代天巡狩之助理,类似师爷,也有谓督造王船建造的监工。

4.中军府:为王爷三军统帅。

5.太监宫娥:跟随王爷左右。

6.鸣锣开道:为王爷出巡鸣锣开道

7.班头衙役:为王爷之护卫。

8.王马:王爷所乘之马

9.马夫:马童。

10.火长:掌握罗盘,为王船引领方向之人。

11.正副舵公:控制王船方向之人。

12.出海,船主:船长。

13.阿班:管理船桅之人员。

14.头锭:负责船锚的人员。

15.头寮:管理船帆等器物人员。

16.仓库:管理船舱的人员。

17.一千,二千,三千:应为船上盘绞索的人员。

18.财富:管理账房之人员

19.亲丁:家丁女婢

20.香公:为船上法师。

21.直库:管理武器火器人员。

22.总铺:船上厨师。

23.押杠:修理王船人员。

24.艄子爷:王船附属小船主管。

25.管舵官:管理掌舵人员的主管。

26.艄工:王船附属小船上的人员。

27.杉木工:木匠。

28.旗侬:管理船上旗帜的人员。

29.总管:负责一切大小事务。

30.水手:王船上的水手。

王船的配置人员

清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载:南北通商,每船出海一名、舵工一名、亚班一名、大缭一名、头碇一名、司杉板船一名、总铺一名、水手二十余名或十余名。通贩外国,船主一名;财副一名,司货物钱财;总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长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驶船铖路;亚班、舵工各一正、一副;大缭、二缭各一,管船中缭索;一碇、二碇各一,司碇,一迁、二迁、三迁各一,司桅索;杉板船一正、一副,司杉板及头缭;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择库一名,清理船舱;香公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总铺一名,司火食;水手数十余名。

王船上的厅室设置与人员的安排,抛开“代天巡狩”不说,基本上符合古代通商南北,或过南入番所使用的船只配置。厅室的设置满足了航海人员在海上航行时期的生活需要,有“厨房”,“犬舍”等生活必须的部门,各路人员各司其职,有“厨师”“水手”“船长”等相关人员。以王船为送王载体的送行方式有两种,一种称之为“游天河”,就是以王船化吉的方式相送。一种称之为“游地河”,则是将整只王船放水流,现已基本消逝。王船的配置是符合航海条件的,若以“游地河”的方式相送,王船或许也能在茫茫大海之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吧。

钟山水美宫王船化吉

五、结语

不论是王爷信俗或是送王习俗,都是闽南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瑰宝。非遗工作的保护能帮助这些文化财产持续不断的延续下去,但不能以,为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这块招牌而改变了原本送王的载具,迷失了自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送王的形式是不具相同的,“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各式各样的送王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深入挖掘其中的“与众不同”才能更好的保护当地文化。

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旧例无改,新例无设”,传统二字尤为重要。创新应当基于传统的基础之上,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以修缮,而不是盲目改变,破坏了原本传统的味道。创新确实很难,但也简单,如何正确地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保留原始底蕴的同时,又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是新一代所需要思考的。“灌龙灌斗口,顺水直直走。灌龙灌斗头,顺水直直流”,像这送王咒语所说的,扬帆远航,勇往直前吧!

正本清源 继往开来。

文献资料:

《台南王爷信仰与仪式》吴明勳、洪莹发著

《礼祝下乡》谢国兴著

《钟山水美宫志》厦门海沧钟山村水美送王船民俗传习中心、钟山村水美宫第十四任理事会、圭海四记编

《通志•职官略》北宋 郑樵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元明

《同安县志》

《马巷厅志》

《说文》东汉 许慎

《厦门志》清道光十二年

《诸罗县志》清康熙五十五年

《孟子•梁惠王》春秋战国

《台海使槎录》清 黄叔璥

文|颜晨新

图|丁瑞昂

右一为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颜晨新,00后,厦门青礁人,闽南文史爱好者,主攻闽南信俗与习俗研究,现任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寒单爷习俗”负责人、厦门市海沧区青礁玄坛诚信文化传习中心秘书长等职。从小受青礁传统文化的熏陶,精研和继承了青礁世传的三坛小法,曾于2019年只身赴台重温开台王颜思齐的足迹,是青礁人文历史研究的后起之秀。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