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湖里掌故 之172 坂上“五落”
在本地,三落大厝本已屈指可数,坂上却有一座五落大厝,以其恢宏大气闻名禾山。这座大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办过“公共食堂“,曾经做过学校。坂上”五落“成为那一代人共同的一个记忆。
湖里掌故之171 坂上陈瑞裔大厝
这是一座面积宏大的红砖大厝。其主体正中4房1厅,两侧再各建出1厅侧带4房,形成面宽9间、进深2间,拥有3厅12房的连体大厝。主屋和侧屋的屋顶呈现三段燕尾脊,均为硬山顶,覆红色片瓦。
湖里掌故之169 殿前番仔楼
殿前不愧是厦岛第一大社,穿行于迷宫一样的街巷中,找不到北。只有走到殿前小学,才略有方位感,当你到小学围墙角处,突然一幢二层洋楼撞入眼帘,不禁眼睛一亮,这才是年代沧桑才是壮美精美,一路所掠过的数不清的楼房,都不算“神马”!这就是殿前番仔楼。
湖里掌故之168 钟佑变与钟宅红番仔楼
钟宅是岛内大社,民居数百上千,整村拆除之后,保留下来的二座番仔楼屹立在一片瓦砾废渣当中十分醒目。其中的福寿楼为大家所熟知,而另一座更加壮观,体量更大,社人称之为“红番仔楼”。
湖里掌故之167 仑后红番仔楼
五通崙后(今写成“仑后”)社有一座“番仔楼”,窗台之上,清一色的红雁子砖砖清水砌到顶,不见一丝砖缝,精致而严谨。楼体通红,称红番仔楼。
湖里掌故之166 穆厝红楼
穿行于繁杂的穆厝社里的街巷,在两边店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和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一点也不会在意于幼儿园拐弯处的小巷里,那座不起眼的二层红砖楼。在四周新起的密密匝匝各式各样楼房的包围中,它显然有些矮小更有些苍老。
湖里掌故之165 莲山头红楼“双桂堂”
金山街道金林社区的莲山头社,是莲花山东麓的一个小小的山村,却有一座大大的番仔楼。此楼外墙通体使用红色雁子砖清水砌成,人们称“红番仔楼”、“红楼”。
湖里掌故之164 殿前红楼
在殿前社的东南角上,有一座占地宽阔、气势恢宏的洋楼。灰色的水泥露台和连廊,白色的一楼侧面,红色雁子砖砌出的二楼和立面,色彩对比十分强烈。当地人称之为红番仔楼、红楼。
湖里掌故之163 钟宅福寿楼
在钟宅社拆除后杂乱的旷地上,在一片喧嚣的建筑工地中,在蓝天下,围挡起来的钟宅福寿楼,白石红墙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显眼,虽有残破,却遮掩不住昔日的风采。
湖里掌故之162 吕厝“公社楼”
1923年修建厦门市区到江头的厦禾公路经过吕厝时,起初是沿乌林—吕厝的海埭边弯向江头社、后埔方向。后来,全禾汽车公司经营客运,把厦禾公路取直,穿过吕厝社,从此吕厝分为顶社和下社。
湖里掌故之160 哨所、坑道和战壕
两岸军事对峙期间,本地处于对敌斗争最前线。当年的前线人民公社民兵师是响当当的全国民兵模范单位。前线民兵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配合解放军守卫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