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禾山照片的故事,希望更多老禾山照片出现。


055 前线二中

1972年初, 鉴于厦门三中在当时前线公社的地理位置有所偏北,不利于学生入学,位于前埔、何厝、五通一带许多学生不得不要住在学校。祥店校区曾经为前线农业中学所用,此时农业中学已经停办,校舍应该加以利用。厦门市郊区党委派党校负责人陈玉堆在祥店校区筹办“厦门市郊区前线人民公社第二中学”。三中也派罗世杰等3位老师参加。1972年春季开学后,家住五通、后坑、何厝、高林、蔡塘、洪文几个大队的学生划到“前线二中”。3月1日“前线二中”开学。

这是前线二中的办公区,是一座西式“四合院”,宽阔的拱形门上是装饰成叶首状的门冠,上面塑着五角星和“厦门市郊区前线第二中学”几个大字。教学区离大门100多米,老师上下课都要在露天走过这段红土路。


056 前线二中大门

前线二中的办公区,是一座西式“四合院”,洋瓦覆顶,正中是宽阔的校门,校门两侧立着仿罗马柱。这里解放前是祥店黄氏家族所建的私立祥坫(店)小学,后来还办过禾山女子学校、禾山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初,在双涵的市立二中搬到这里,几个月后改名为禾山中学,1953年改为厦门三中。1960年,位于塘边的前线农业中学也曾经搬到这里。

照片中,大门两侧的黑板是前线二中后来建的。从大门可以看到里面内走廊上的立柱。


057校长陈永明在校门前

1979年11月,陈永明调到前线二中主持工作。照片中,面对简陋的办学条件,朴实、爽直的他站在学校大门前却充满乐观的神态。陈永明在这个校园担任主要领导整整11年,任职最长,经历了前线二中-禾山二中-禾山中学3个阶段。

照片中,从大门可以看到院子里长着茶花树。


058 四合院的一角

   前线二中的四合院,方形立柱的内走廊,四周是办公室、老师宿舍,也做过教室,还有食堂。院子里,70多年前栽下的几株白茶花挺立着一人多高的枝干,花开时节,纯洁的美、沁人的香,总是毫不吝啬给予忙碌的师生,风一来,白色的花瓣洋洋洒洒落在长着绿苔的砖地上,让人不经意间看上一眼,就难于忘怀。


059 前线二中教室

前线二中的四合院,方形立柱的内走廊,四周是办公室、老师宿舍,也做过教室,还有食堂。院子里,70多年前栽下的几株白茶花挺立着一人多高的枝干,花开时节,纯洁的美、沁人的香,总是毫不吝啬给予忙碌的师生,风一来,白色的花瓣洋洋洒洒落在长着绿苔的砖地上,让人不经意间看上一眼,就难于忘怀。。


060 前线二中2层教学楼。

大概在1980年代建成,前线二中终于有了教学楼。不过,还不如上图的教室来得实用,一到夏天,二楼的教室热得大家昏昏欲睡。


链接:被废弃的四合院(1996.11.)

后来,四合院太老了,太小了,学校用它来置换土地。四合院经历了时代的变换学校的变迁送走了无数的师生,用它最后的躯体牺牲给新的校园。

再后来,新的主人推到了门冠,任其破败,直至拆除。那几棵数十年的白茶花被卖?被盗?被丢?竟不知下落。它们的身影和芬芳,留在了每一个“二中人”的心中。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