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禾山照片的故事,希望更多老禾山照片出现。


054中共厦门市(工)委(地下党)解放前夕最后一次党训班旧址(林培庆 提供)

1946年4月,中共厦门工委成立,在全市开展卓有成效的地下斗争。厦门工委的郑秀宝、梁明富经常深入禾山农村,开展地下工作,发展地下党员,培养地下群众。为了适应地下斗争的需要,在市区和农村建立了不少革命交通站、联络站、联络点。其中禾山有高崎、寨上交通站,还有埭头陈启浩家、钟宅钟国宾家、前头社林水枞家。

位于钟宅湾东岸的禾山前头社,村子不大,当时也就是十来户人家,整个村子边上长满了“红花刺”,村民把“红花刺”当成篱笆。这里就在海湾边上,摇着小船就可以到达村子附近。不远的湖边,还有到江头、市区的车站。僻静的村子,便利的交通,林水枞早就参加了地下活动,他的家成了地下联络站。

1949年3月2日,厦门工委组织了十几位党员集中在前头林水枞家开会、培训,传达上级党的指示,布置工作,学习毛主席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这是解放前夕中共厦门工委最后一次党训班。林水枞的家人有的在门口边做事边观察放哨,有的忙着整理屋子,让大家过夜。林水枞的母亲张月英高兴地张罗着饭菜给同志们吃,老人和主持会议的工委书记郑秀宝还有刘惜芬很快熟悉了,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这次集训半途出了点情况,没有按照原定时间开完,但是在前头留下了重重的红色印记。

在建党103周年到来之际,仅此重拾禾山的红色记忆。


链接1:梁明富的回忆

“有一次,(中共厦门)工委在禾山五通高林前头村林水枞家办学习班,传达上级党的指示。会议开了一天,被特务江**盯上了。”时任工委书记的“郑秀宝沉着冷静地分析情况,布置大家化整为零,分散撤走。等同志们都安全离开后,我和秀宝同志才离开前头村,先转移到忠仑,第二天才回市区。”(引自《红色史诗——厦门三个地下党组织老党员回忆录》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链接2:张月英、郑秀宝的回忆

解放初的郑秀宝


张月英:1949年3月2日,郑秀宝和梁明富等16位同志住在我家里,同敌人进行地下斗争。郑秀宝和刘惜芬等4位女同志同我睡在一起。在那些日子里,你们把革命的真理告诉我们一家人,鼓励我们进步。这些话我牢牢记住。解放前,我们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引自《给郑秀宝同志的信》 见《厦门日报》1957年2月28日)

郑秀宝在《给地下革命群众张月英的回信》中说:“你全家不怕危险,掩护革命同志的安全;你像母亲一样关怀我们每个同志,想尽一切办法来照顾我们;夜里,你老人家总爱伴着我们,要我们给你讲妇女解放的道理。那时,我们相聚得多么亲热,你的家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引自《郑秀宝》鹭江出版社)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