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原乡之61 蔡塘 蔡塘在湖边水库南岸,东临古地石,西接忠仑,西北、东南分别和后坑、涂窟交界。清代乾隆《鹭江志》和道光《厦门志》都有这样的记载:“后洋蔡塘 阔五尺,深五尺,灌田一十二顷八亩。”(“阔五尺”不足为塘,应该是“五丈”。)后洋有塘为蔡姓村民所用故名蔡塘,后来聚居而成社,社因此塘而得名蔡塘。 地名历史 0 点赞 1859 浏览
湖里原乡之59 黄厝 金山街道金林社区黄厝位于高林社东,后门社西,江五公路的南侧。为了与曾厝垵黄厝区分,地图上将其标为“东黄厝”。合作化时,黄厝是高林大队第9生产队。 地名历史 0 点赞 1571 浏览
湖里原乡之58 吕厝 吕厝的前身叫埭头(此埭头并非今莲坂埭头),原姓王,位于龙山西南麓旧时叫埔坡尾的地方,古时筼筜港的海水可以直达埭头。据传,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吕厝先祖吕肇基从漳州北桥来到此处,在王姓老板的染布厂做伙计,因做事踏实、聪明能干深得老板赏识,后来升任总管并娶老板千金为妻。此后吕姓繁衍日盛,村社向筼筜港边发展扩大,形成吕厝,埭头最终消失。吕厝在明代属二十三都吕厝乡,清代属吕厝保,民国属吕石保。解放后先后属江头乡、后埔大队。 地名历史 0 点赞 2079 浏览
湖里原乡之57 塘边 塘边社前,龙渊潭、窟仔潭、长寮潭、前潭、窟尾潭、花园潭、下社潭,排成一列,社因多池塘而得名。又有一说是塘边原本叫潭边。不过,塘、潭同义,社名源自水塘(潭),并无矛盾。龙渊潭在社头的龙渊宫前;花园潭在旧塘边大队部门口斜对面,现源昌花园的大门处,原是有钱人家花园的一部分;下社潭在圆塘宫前,又称圆塘潭。这些池塘成下弦月状排列,塘边社的房屋也跟着排成稍弯的长条,于是有“塘边关刀”的民谚。 地名历史 0 点赞 1665 浏览
湖里原乡之55 后坑前社 后坑前社,又称前坑,原本是后坑的一部分。后坑旧时就一个社,村子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稀疏,逐渐形成二个聚落。后坑位于古驿道边上,后坑叶氏是莲坂所分衍过来,从莲坂沿金鸡亭到后坑,一前一后分别把后坑叫为前社、后社。人们也把前社称为前坑,后社叫着后坑,二社仅隔数十米而已。解放初,驻扎在后坑的部队在前、后社之间修建了操场。 地名历史 0 点赞 1589 浏览
湖里原乡之54 围里 围里西临埭辽湾,东有堤岸和墩上连接,南望坂上、县后。这一带原有埭寮社、欧厝社、蚵壳社、顶厝社、涵仔尾社等小村落,一说此地面海,不堪过水的强盗骚扰,于是这些小社搬在一起,用篱笆围起来,所以叫围篱,谐音围里。另一说是围里原在欧厝那个地方即县后小学处,古时因该地风水好修建提督墓时被看中,于是被迫移到北面的海边,所以叫“移里”,后来改称围里。 地名历史 0 点赞 175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