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坑后社,原本是后坑的一部分。后坑旧时就一个社,村子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稀疏,逐渐形成二个聚落。后坑叶氏是莲坂所分衍过来,从莲坂沿金鸡亭到后坑,一前一后分别把后坑叫为前社、后社。人们也把前社称为前坑,后社叫着后坑,二社仅隔数十米而已。公社化时,前社是后坑大队1、2生产队,后社是3、4队。如今,后坑分为后坑前社、后坑后社,二个社同属于金山街道后坑社区。

1966年卫星地图上的后坑前社、后社,中间隔着一个大操场

1996年卫星地图上的后坑前、后社已经连接在一起,中间的大操场痕迹还可辨

俯瞰后坑后社(2019年)

后坑在江(头)五(通)公路南侧,金山西南麓。后坑社名的来历曾有书中写道是因为村边“有低洼地,在其后”所以叫后坑。此说不足信。又有说,后坑二字应该是源自“后壁(面)坑沟”,现已无从考。后坑雅称侯卿,旧属嘉禾里23都仙莲保。在清道光《厦门志》中,后坑、侯卿二名兼有。安溪“大坪黄氏江夏源流谱序”载,明正德五年(1510年)“秉华移居同安嘉禾里,后择里于清宁之后坑……”,此“后坑”是否今后坑?无从考证。后坑叶氏源自莲坂,据《莲溪叶氏族谱》载,明代永乐年间莲坂莲溪叶氏12世叶孔荣开基后坑。叶氏后裔读书致仕,“乡人以‘侯卿’称之,意为出侯、卿之地。”

后坑后社社口立着的社名石上,刻的是“侯卿社”

后坑社北,东有金山西有乌山,金山“因山色赤而得名”,乌山因山石黝黑而得名。早些年因为测绘的笔误,把“乌”字少掉一撇误成“马”字,因而讹称马山,沿用至今。

江五公路连接金山和后院2个高地,金山下坡叫忍脚坪,后院埔下坡叫后院坪,来自后院埔的水滋润着两个坪下的低地即社后的一溜水田。这片水田跨过公路向东北一直延伸到西潘社脚下。有一条沟水串起几个池塘,有宫边潭,有社后的莲花潭,还有办砖瓦厂时挖黑土留下的黑土潭,还有忍脚坪下的大潭,靠近西潘有大潭叫铁塘。

1947年厦门岛地图上,侯卿、后坑同时标注

后社北面有条机耕路从社里榕树下通到不远处的江五公路上,穿过莲花潭的水沟是2条大石板的桥仔头,路东侧的水田也叫桥仔头,西侧水田叫老鼠田,近公路有2个井叫双连井,对面是公路边上的路亭。后社的东北头是30年代侯卿农牧公司所辟的果园,以龙眼为多,大家叫龙眼园。解放初,这个地方一度设乞丐营,后来是后坑大队部。其东南水湖边库边上即今BRT桥下原有一小社叫黄厝东。后社的园地大都在公路的北侧,陈祠边上有大墓,有石笔、石牌、三合土墓埕。那片地叫陈管墓。墓地西向,园地一直耕作到乌山边,墓地东向是忍脚坪过来的一列水田,叫笼仔内。据传古时海水可以从西潘到达这里,所以笼仔下东侧一条后坑到西潘的小路就叫海水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忍脚坪下办了后坑机砖厂。陈管墓、笼子下西北是大片的山坡地,即今金山小区一带,那里有据说是风水树的柑仔树,有西潘山仔,再过去是西潘了。

解放初期,后坑即为侯卿。(厦门日报1950.3.12)

解放初期,后坑即为侯卿。(厦门日报1952.12.1)

江五公路在果子园边分别有2条岔路,一条向西南经后社、前社向忠仑,一条向北到西潘。岔向后社的路口有卖茶水的亭子称公司亭。岔路东侧是倾向东南的一片坡地,叫公司尾。民国20年(1931年)后坑华侨叶朝君集资成立侯卿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亭、公司尾的名称都因此而来。水库未建之前,后社有小路从公司尾向下和蔡塘来的小路会合通向桥头。这些如今都在水库水面下了。

从果子园沿江五公路向东,公路南侧有大壕沟伸向水库,往前是水库的电灌站,再往前近水库堤头是一片茂密的木麻黄林,林中有许多冢墓,其中有基督教徒尖尖的墓塔,俗称塔仔墓,之下的一片地叫塔仔墓脚,即后来的湖边水厂所在地。这一片,如今是高楼耸立的融景湾、金山湖景大厦。

侯卿康乐园是休闲的好地方

水库未建成时,东南侧低处有从云顶岩脚下来的溪流,溪边上的田园叫溪仔墘,溪流上有前头桥,靠蔡塘有乌桥,靠桥头有2条大石板斜了的“跛桥”。公路北侧到金山脚下,有从山上下来的大沟有东西走向的人工挖的战壕沟,乱坟茅草散布,叫金山边。六七十年代,后坑大队把这片平整成规范的“农改田”,整齐划一,曾是当时全公社的样板。湖边水库建好后,在坡地顶上近金山脚,用水库底拆迁的民房的材料建了2排二层楼房,叫金山新村,安置被拆迁的农民,后来没人长住下来,便改种蘑菇,再后来成了后坑小学校舍。塔仔墓对面有小路通向西潘,路东,文革时是厦门“革联”武斗死人的墓地,规模不小,二排花岗岩石刻大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极为醒目。后来文革墓地废了,在原地建成后坑骨灰室。

后坑民居前的旗杆石,非同一般

后坑233号民居砖饰

后坑52号民居的燕尾翘脊

清道光《厦门志》载,金山附近“有山原宽坦,郑氏尝阅兵于此。中有资福院。俗呼‘后院’”。这片山因为有后院而至今尚称后院埔。后院埔上的唐墓“上柱国公墓”,所以后院埔又叫国公埔。后院即资福院,所奉仁圣大帝即东岳泰山神所以又称东岳庙,尊称帝公,史上曾经香火鼎盛,是厦门诸东岳庙之源起,闻名厦岛。据说原为三进大殿,规模宏大,亦是附近八个保(社)共同的“保宫”。

1946年,资福院重建于后坑社西,尚存有民国九年的石香炉

后来资福院日益式微,并毁于1938年日寇侵厦的战火之中。1946年,资福院重建于后坑社口,今尚存有民国九年的石香炉。1995年信众集资又再重建。2014年再次重建告竣。此次重建增高了资福院为二层,使其更加堂皇恢弘。蟠龙盘柱,祥凤飞檐;精雕细琢,鎏金溢彩,重塑金身,前后殿改为硬山顶燕尾高跷,二殿间藻井高悬。主殿东侧建有假山水池曰“侯卿池”。楼下兼社区休闲文化场所,侧间3层是老人活动中心。

重建后的资福院气势轩昂

资福院奉仁圣大帝即东岳大帝、泰山神

后坑叶光辉,清代咸丰年间人,生性勇敢,好为人打抱不平。其父在后坑大路边经营“桑莲”典当铺。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攻陷厦门城。文武官员退至禾山,辟后坑的资福院为行辕,叶光辉在禾山的乡社中挑选健壮男丁,组成新军,并指挥陆路兵马。小刀会事件平息之后,朝廷赏赐“义愤同伸”匾额。

后坑叶氏开基祖叶孔荣墓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

近年来,资福院和台湾信众文化交流日盛,院中悬有台湾叶氏联谊会所赠复制的“义愤同伸”匾。史上,后坑叶氏繁衍到台湾者为数不少,开基祖叶孔荣墓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

侯卿小学的前身益济学校旧址

早在宣统三年(1911年)后坑华侨叶长庚就集资创办益济学校。

叶朝君(1871~1947)

侯卿农牧公司股款收据

后坑叶朝君,年幼丧父,长大后渡洋谋生,先从小店做起,后来发展为多家公司商号,建立起城乡购销网络。叶朝君发家致富后不忘回馈社会。民国20年(1931年),叶朝君在家乡成立“侯卿农牧股份公司”,这是湖里境域内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农牧公司在后坑社东北侧到金山南麓的山脚下之间,雇工开荒,辟出100多亩土地用于栽种果树以及花生等油料作物。并将公司的利润用于益济学校。《华侨名人史略》称叶朝君 “平时自奉极薄而恤贫周急则慨然不吝,侨胞沾其惠者匪少。”

农牧公司最终人走物散,但是,后坑华侨留给家乡的学校、篮球队、股份制和合作精神,却长久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叶朝君楼依附于其旧居红砖大厝的左侧,简单、朴实,外墙以红色雁只砖清砌。二层。前有廊道。底层的廊道是三孔拱卷,面墙上以雁只砖精心做4个团篆字,晦涩难辨,其中似有“禾邑”二字。二楼的水泥前梁上塑有枝蔓绶带椭圆形盾西式图案,相当流畅。

后坑叶朝君故居

后坑236号叶朝君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华侨的支持下,后坑的侯卿篮球队风靡禾山,成绩不俗。

1936年的侯卿篮球队

厦门《星光日报》1949.5.21报道

合作化到公社化期间,后坑乡组成幸福生产大队而后改名为后坑大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坑是前线公社的一面旗帜。后坑曾是市蔬菜基地,这里的大白菜产量高品质好。后坑3队种的大包白菜曾经送到北京农业展览馆展览。1965年5月,那时候的厦门市郊区连同安县在后坑召开“农业学大寨”万人大会,后坑树立为全省典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后坑大队实行“平整土地,改造山河”,提出“不吃国家回销粮,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口号。1964年的厦门市郊区农村“社教”(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是选中后坑为试点,之后才在全市铺开。1977年冬天,厦门市郊区“农业学大寨”万人大会再次在后坑召开。在那种年代,许许多多“极左”的做法让后坑人吃了苦头,民谚有“一顿煎,二顿青,有査某子伓倘嫁后坑”(中午顶着太阳煎晒,早晚顶着星星干活,星、青同音)的说法。

《厦门日报》1964.4.23报道

后坑,这普普通通的社名曾寄托了“侯卿”的美好愿望。如今,小学校、公交车站也改成了“侯卿”。清代,叶光辉名垂史册;民国,侯卿出抗日功臣;解放前夕,侯卿人有中共地下党成员。历史上的不俗的侯卿今后还会演绎出今后什么样的精彩故事?

解放初期,侯卿小学改为禾山第三中心小学。这是该校第一届16位毕业生和老师的合影(紫日提供)。照片中的同学,今天应该还有健在。

后坑4队农民修屋(厦门日报 1962.9.23)

1954年9月,后坑农民家被国民党飞机轰炸后的惨状(厦门日报)

1954年9月,后坑农民家被国民党飞机轰炸后的惨状(厦门日报)

后坑民居的门柱、门扇,1954年9月被国民党军炸弹炸过的痕迹(2009年)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