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日军为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在厦门岛的北部强行拆除十几个村落,建造军用机场。被拆的村落除了张厝、陈厝二个较大之外,其余都是小社,以至于后来被拆的社究竟是哪些,竟有多个不同的说法。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江声报》在民国35年(1946年)4月12日的报道中,又确切地说:“禾山十三社,被夷为机场”,但是并没有完全列出“十三社”的社名。可见,当时离日军强拆村社只有六七年之久,到底拆掉的是哪些村社,就已经不甚了了。

《江声报》1946年4月12日称“禾山13社被夷为机场”

《江声报》1947年11月8日称有14社“被拆充机场”

笔者曾经寻访了数十位散居在湖里区各社区的原机场被拆村社的留存者,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当中没有一人能记得全被拆的村社的名,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说,被拆的是“后莲18堡”。在旧机场附近的高崎、中埔、殿前、安兜一带的老辈人当中,相当多也持这一说法。笔者从留存者的口述中加以统计,被拆的村社至少有15个。从这些当年房屋被拆、田园被占、流离失所、只好四处投亲靠友的“难民”的描述中,努力设法还原当时那些村社的位置、概貌,绘出“飞机场14社图”(尊重民国《厦门市志》的说法)。为了“忘却的纪念”,也为了记录日寇的罪行。

机场“14社”示意图

“14社”除了坑园属殿前保之外,其余均位于当时的后莲保。后莲,发音ao nai,旧写湖莲。湖莲在史上相当出名。清道光《厦门志》载,湖莲保,属嘉禾里二十四都。顺治十二年(1655年)四月,郑成功拆除高浦所城的材料营建高崎寨、五通寨的同时,建湖莲寨于湖莲保之下尾。

录得15个社,如下:

1、陈厝社:近埭辽,是“14社”中最大的村社,被拆毁的房屋有62座。陈厝姓陈,是殿前陈姓的分支。机场建成后,陈厝的陈氏祖祠还在,日军在这里囤积机场的油料。这座大厝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厦门机场修建时才被拆除。拆社建机场时,陈厝人移居到林后江边、浦东、坂美、后浦、殿前、围里、安兜,还有岭下。至今岭下陈姓人家还被称为“飞机场陈”。

2、张厝社:在后莲尾和刘厝之间,其位置在今台湾水果市场后侧。张厝历史上出过不少人物。道光《厦门志》中列有:明代永乐六年(1408年)戊子科举人张孝纲,任职浙江余姚主簿;永乐十二年(1414年)甲午科举人张衡,任过知县;明正德元年(1506年)的贡生张俊,官至直隶南宫教谕、徐州训导,《闽书》、《同安县志》及乾隆《鹭江志》、道光《厦门志》都为其作传,称其“持守贞洁,诲人有方”,“徐士颂之”。张厝社有一华侨大户张有廷,人称“张仔廷”。拆社时,张厝有人移居埔仔、薛厝。

20世纪20年代“厦门岛及周围地势图”上标出的湖莲、张厝、下尾、斗门、垵人马(安人里)竹仔林

1929年“厦门岛地图”上标出的湖莲、张厝、下尾、斗门、安人里、竹仔林

3、斗门社:近安兜,在今成功大道出口处汽车专卖店一带。斗门姓洪的较多,还有孙、陈、杨。孙姓有华侨在南洋,建有4落的大厝,是斗门的大户人家。拆社时,斗门人移居殿前、前头、梧桐、围里、西潘、安兜、林后、坂上等处。

4、下尾社:又写成下码,美称霞美。下尾在埭辽边上,位于今机场T3停车场一带。下尾有一宫庙叫下尾宫,奉妈祖,远近出名。埭辽未筑埭田堤坝时,这里曾是军事要地。《泉州府志》载下尾明代设有墩台。郑成功时,建湖莲寨于下尾,清代设有澳甲,道光《厦门志》载:“下尾烧灰渔澳,户十五户”,岁纳“米十一石三斗”。后来,修堤坝,设盐场,“下尾火烧澳  有盐埕,今在此晒盐。”民国期间,下尾有一处农林试验场。清代“置埭田于湖莲保之下码(下尾)社”,义仓田直至民国时期还在,管理人在下尾一座二层的白色小楼,人称“公馆”,俗称白楼。临解放时,我地下党在白楼建立秘密联络点。机场拆社时,下尾社有人移居到殿前、安兜。

5、安人里社:在斗门和坑园之间,位于坑园山东南的“垵”上,因处于园地的尾部,原名“垵垅尾”,又美称为安仁里,又谐音写成安人马、安人尾。安人里多姓陈,也有孙姓、刘姓。陈姓有人移居围里、殿前。

6、刘厝社:姓刘,又称刘厝后,近吴仙宫。刘厝近海,边上不远旧有著名的渡口,通行到同安的船只,史称“蟹仔屿渡”。

7、英厝社:近埭辽海边。英厝的“英”发yia的音而不是ying。英厝姓孙,有人移居围里、林后。

8、内英社:内英的“英”字也是发yia的音,美称为龙渊,在今机场T3候机楼东近太古公司的位置,社人姓李。内英近海,海边有个叫烟墩的高地,据说是郑成功留下的遗迹。日军建机场时,留下了内英的一座小白楼和一口井。内英有人移居高崎、枋湖、梧桐、县后、岭下、钟宅。

1945年,日军投降后的禾山机场一角,有废弃的飞机部件和民居。(紫日提供) 

抗战胜利后,禾山机场一直到1947年底才移交给民航局《江声报》1947年11月4日报道

9、龚厝社:姓龚,在内英东北,近海。龚厝有2座红砖“番仔楼”,是富户龚连升、龚仔补所建,日军修建机场时,红砖楼充当指挥部使用。机场建成后,又由臭名昭著的兴亚院厦门联络部的机构进驻,管理机场,当地百姓称“兴仔(亚)院”。解放后,红楼做过部队的营房。70年代埭辽围垦时工程指挥部设在红楼。日军拆社建机场时,龚厝有人移居枋湖、梧桐、安兜。

10、西宅社:在陈厝和王厝之间。有人说西宅只是陈厝的一部分,因在陈厝之西而得名。

11、崙后社:林姓,近张厝,在今高崎台湾水果批发市场后侧。崙后社极小,拆社时有人移居高崎。

12、竹仔林社:位置即今中埔新村,社边原有大石露出地面,后来开采石料,逐渐成为石窟。竹子林陈姓与殿前陈姓同宗,还有周姓、严姓。陈姓、严姓、周姓移居埔仔,周姓还有人移居到殿前,如原高殿大队大队长。

13、后莲尾社:位于今高崎新村附近。社有关帝宫,也就是如今高崎新社万顺宫的前身。后莲尾社有大榕树,1983年厦门机场修建时,该榕树被移到当时嘉禾路的机场入口处作为标志物,今榕树还在。后莲尾人多姓陈、林,也有姓高,陈姓有的人移居殿前,林姓有的到岭下。

14、坑园社:又写成坑黄,位置在今高炮部队营房北侧,近原厦门机场大门入口。坑园北靠坑园山,又叫明头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海军司令部曾在坑园山修建一座火药库,当地人称“火药局”。坑园多姓陈,有陈姓祖厝,是殿前陈姓的分支,坑园属殿前保。拆社时,坑园陈姓大多移居到殿前,个别姓杨,移居西潘、西林。

1948年前后,禾山机场候机楼是坑园社华侨的一座民居,单落双伸脚双护并加护厝楼,实在罕见(转自“视觉厦门”)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美军曾接收禾山机场。这是美军士兵在日军留下的飞机上。远处红圈内的就是坑园社的华侨大厝,后来充当机场候机楼(紫日提供)

15、王厝社:姓王,在陈厝西边。有人移居林后、安兜、坂上。

“14社”虽是偏于一隅,日寇侵厦时也在陈厝、张厝社、后莲尾、英厝、龚厝社杀害了11人。人被杀了,没留下姓名;社被平了,人们只好四处移居。“14社”的土地掩盖在禾山机场的跑道之下,“14社”的故事和传说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历史,记录了日寇在厦门这一笔罪行!

日军强迫民工修建机场(紫日提供)

废弃的禾山机场(资料照片 1981年)

当年废弃的禾山机场(资料照片)

“复社运动”及“新湖莲”

据1947年11月厦门市政府的统计,日军圈地做飞机场,“14社”被拆房屋368座,被毁田园331石4斗1升(旧制,合1325.64亩),有226户6000余人无家可归。

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4月,以张厝社张竹如为代表,组织“14社难民复乡会”,“向南洋各界及有关机关呼吁,冀得建成禾山模范新村。”后来,又推举内英人李瑞圭等为代表,组织复社委员会,推行“复社运动”。他们登记“14社”的人口、土地、房屋损失情况,呈请市政府备案,要求“发还各社土地,允许耕种未用土地,重建‘模范新村’。”

“复乡运动”“模范新村”(《江声报》1946.4.12)

所谓的“模范新村”“新湖莲”,选址在鳖仔沟边、后塘社北,即今马垅长途汽车站后面一带,“新湖莲”的名字也叫开了。市府当局也拨了部分款项筹建“新湖莲”,只不过层层截留加上“复社委员会”之内耗和他用,很快就泥牛入海无消息。“复社运动”最后胎死腹中。 

后来,老辈人说起“新湖莲”,都当成是一个笑话,说:“‘新摇篮’(新湖莲的谐音),没出世就死去。”

1935年“禾山特种区地图”上的湖莲保地域,可以看到“14社”的大部。图中“湖边”应为“湖莲”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