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清道光丙戌年(1826年)《重修万寿宫记》中有句:“择山川之秀气,建庙宇于高岐。”万寿宫有联句“圣母萦回岐山咸沾千家宏福”。1924年华侨在高崎创办岐山小学,几经波折和发展,之后曾是中共从事地下活动的据点,在高崎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高崎别名岐山,刚解放的1950年春,岐山小学新校舍启用

《厦门日报》1950.1.6.的报道

高崎原是伸入海中的一个小半岛,东、西、北三面临海,南是叫墓垵顶的小山丘,北是城仔顶临海的高地即高崎寨。此处地形崎岖,又高又崎(陡,本地音gia),高崎由此得名。日本东京附近的群马县也有一个高崎市,有人说是日本人由此命名了厦门的高崎,这绝无此事。

1966年的卫星地图上,高崎就是一个伸入海中的半岛。左侧的长条是高集海堤,右侧是高崎盐业码头及堆场,当地人叫盐垛

最早开发高崎的据传是苏、魏二姓,且有“苏皮魏骨”之说。到了宋代,林姓从今同安、翔安迁入。高崎历来就是交通要衢,也是远行于台湾海峡海运和捕捞的渔港,她以博大的胸怀吸引了来自周边的许多林姓陆续迁居到了高崎,逐渐形成以林姓为主的村落。高崎原有的林氏祖厝面海而筑,背靠高崎寨,2017年重建后更名为“高崎林氏宗祠”。林氏宗祠称“孝思堂”,通高二层,底层为活动用房。宗祠前后二进,天井宽阔,燕尾脊高启,琉璃瓦覆顶,埕场竖立旗杆石,整个建筑,堂堂皇皇。

高崎原本的林氏祖祠(2008年)相当古朴

重建后的高崎林氏宗祠“孝思堂”,祠前的旗杆石分外突出

高崎地形险要,向来为军事要冲。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4月,郑成功用拆除高浦所城的材料在高崎北侧海岸营建高崎寨。据《先王实录》所载:“(四月),筑丙州新城并高崎、五通、湖连等寨,拆运高浦所城以成之,俱委冯工官督就”。道光《厦门志》载:“高崎寨,在厦门西北,临海。石炮台一座。乾隆二十二年设。”《泉州府志》:“高崎石炮台,在高崎,临海。”高崎万寿宫前有《颂崇明伯甘老爷功德碑》古碑,该碑文字已漫漶殆尽,从残存的文字还能发现“去岁大师水伐,赐姓(郑成功)出……”“高岐等‘五澳’”的渔民、船民对郑军的支持等字句。高崎寨是郑成功守卫厦门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

高崎寨

高崎还是当年郑成功水师与清军鏖战的古战场。清顺治十七年 (1660年)五月初八,清廷乘郑军南京之役受挫退守厦门之际,调集数省水陆重兵前来进攻,从高崎附近海滩登陆。驻守高崎寨将士配合郑军其他部队大败清军于高崎海上,“先登陆者被杀及溺水者不计其数……数日尸浮海岸万余。”

明万历《同安县图》(局部)中的高崎澳

清代,高崎寨设有炖台、了望,驻兵叫“汛”,是厦门五营汛之一。《厦门志·兵制略》:“分防高崎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又设高崎澳,管理对船只、渔户的发照、课赋、征税,“高崎澳,在厦门北海滨。北至下柄社与涵前澳界,南至筼筜港与神前澳界。提标中营管辖。”“高崎澳,水师中营管辖;设澳甲一名稽查船只,澳内有商船、渡船、小艇,俱领照票,在县征税。”

日寇侵占厦门,在高崎驻一中队日军,在今观堤亭处设二层碉堡和哨所,在墓垵顶拆民居和红砖楼设探照灯及兵营(今高崎小学处),并设炮台炮击集美一带。

1938年5月18日,日军从高崎海岸炮击集美

1938年日军在高崎渡口训练(转自“视觉厦门”)

日军福岛部队在高崎设的哨所(紫日提供)

解放厦门的战役,人民解放军从高崎的后莲坪攀崖强攻,拿下吹嘘为“海上堡垒”的高崎要塞,并一举攻占高崎机场。后莲坪战场遗址如今是“红色教育基地”。解放后在高崎埔仔等地都有驻军,守护交通要道和海堤。

残存在高崎盐垛内的水泥碉堡

残存在厦门大桥头的水泥碉堡

高崎扼守浔江,与大陆相望,历来是交通要道。

清代,在高崎设置往来大陆之间的铺递,“高崎设草市铺。”前年才出土的高崎告示碑载明,至少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高崎还驻有负责驿道事务的“驿书”。民国年间,厦门市区往来大陆的旅客,乘车到高崎,旧公路从墓垵顶下坡在万寿宫前西拐到海边下车到码头换渡船,码头用大石砌成,堆满五路杂货,下车的地方相当于今海堤头的公路,这一带至今叫车头。高崎旧有造船厂码头、盐业码头、高崎码头。1955年修建了高集海堤,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1982年高崎机场通航,1991年厦门大桥通车,2008年杏林大桥建成通车。高崎成为具有三道跨海桥堤,海陆空具备的交通枢纽。

高崎古驿道的一段遗址

新发现的高崎告示碑记载了古驿道的一段历史

地铁列车在晨曦中经过高崎堤头

高崎社以旧公路为界,西边较高称垵顶,东边较低称垵下,高集海堤修建之后,新公路从埔仔到高崎车站,垵顶、垵下又以新公路为界。合作化后,高崎从垵顶到垵下分1、2、3三个生产队,到了70年代又从第3生产队析出4、5二个生产队。建厦门北站时填了社西叫港仔的一片海和山坪顶,后来修建杏林公铁大桥又拆了垵顶部分民居,连同修建海堤铁路时的拆迁、修厦门大桥时拆迁,在原本的“那澳仔”的海边建起了高崎新村俗称新社。高崎现在分成垵顶、垵下、新社3个主要部分,东西相距2公里。

旧时,海水淹到高崎林姓祖厝前的沙滩,这个位置叫西头角。从这里往西越过公路是叫着垵澳仔,停靠船只的地方,也是后来的高崎港、码头,附近是郊区造船厂又叫高崎造船厂。再往西是大片长满一人多高的枷朾(红树林)的泥滩,叫龙屿尾,即今杏林大桥收费站和不久前建的海峡两岸渔船避风坞一带,修建高集海堤时,对岸的飞机曾投弹炸到龙屿尾。

高崎历来是过渡到大陆的要津,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旅客从高崎码头上船

高崎半岛东部今厦门大桥东,从今盐业公司(俗称“盐垛”)向南深入一条港沟到汉记食品有限公司一带,叫大沟。当年的海滩,曾设有捕捉老虎的陷阱,地名虎当,也曾经埋葬过解放厦门时牺牲在高崎的许多烈士。后来大沟边围海成埭,叫大埭,埭多长水葱又称水葱埭。大埭水从涵里下大沟入海,这个地方又叫涵口,旧有涵口宫,大概在今清洁楼位置。盐垛、大沟、虎当、涵口,这都是旧时的海岸。

几乎被填平的原高崎盐业码头

涵口南侧,今水果批发交易市场早时是崙后社,边上是大片的埭田。今台湾水果免税市场是一片叫巴朗田的水田,这里靠近中埔的石亭仔。埭田后来搞了个砖厂,相当于今水产批发交易市场的大门处,烟囱就树在港龙驾校的大门对面。

高崎垵顶的大榕树

从这一片向东,地势渐高,叫后莲坪、朝山尾。过了今部队营房,北向靠海是后莲园,南向是旧张厝社,边上有当地人叫吴仙宫的大庙,其实就是清代《厦门志》中记载的鳌山宫,“鳌山宫在后莲乡蟹仔屿渡上”,“蟹仔屿渡,小渡船,往同安。”吴仙宫是鳌山宫的谐音,蟹仔屿渡不知何时废了,吴仙宫也不知何因从蟹仔屿上移到了这里。1940年,日军在禾山靠近高崎修建飞机场,拆了这里的“后莲14社”,吴仙宫并没有被拆,解放后还存。过了吴仙宫是一片叫刘厝后的田,靠海一侧是那澳(凹洼)仔田。这片叫那澳仔的地方就是今天高崎新社所在。

高崎民居大门上的剑狮图

蟹仔屿再过去是乌屿。高崎海中还有许多大石,后莲坪海里有鸡母石,纪念碑下的海滩上有印斗石,黑底上有白色的条纹,相传是妈祖婆在上面晒脚白(裹脚布)。

万寿宫临近高崎古渡口,始建于元代,是我区迄今能确定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宫庙,主奉保生大帝和妈祖。万寿宫前后殿有拜亭相连,前殿外设有宽大的拜亭,整个建筑古朴大方。立有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的《颂崇明伯甘老爷功德碑》,这方石碑在本区年代最为久远。还有道光丙戌年(1826年)和光绪癸卯年(1903年)清代《重修万寿宫碑记》。保存有不少清代石刻饰堵和龙柱。万寿宫已被确认为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高崎万寿宫是市级涉台文物古迹

高崎万寿宫前的古石碑

高崎万顺宫俗称关帝庙,相传是东山关帝庙的香火分灵。日寇建机场时被拆毁,1988年由高崎村民捐资重建于高崎新社。

高崎万顺宫即关帝庙

1946年7月,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派出地下党员到高崎建立交通站,联系和发动群众,控制伪基层政权,又设法牵制了高崎敌人驻军。高崎的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英勇机智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如今地下交通站遗址已经定为“红色教育基地”。解放的时候高崎人协助解放军,解放后支前,做工事,修机场,建引水工程,铺铁路,对国家做出不少的贡献。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在高崎设的地下交通站

高崎地下交通站是红色教育基地

高崎地少,“米瓮设在海中央”,旧有吊艚(船)到台湾海峡讨加纳鱼,到台湾脚擦鱿鱼(旧称柔鱼),高崎柔鱼是当时的特产。民国《厦门市志》记“大红虾、斑节虾皆产于高崎、集美”,“沙蚕产于高崎通集美之沙线上”。

高崎老人在补网,他们淡定地坚持海中的劳作(2019)

旧时海里常见的学仔鱼、青鳞仔、加网、垵尾仔,都没了,长在沙滩上的沙虫也少见了,就连从台湾带回来遍植在沙滩上用于抵御风沙的“篮投”也全部毁了。当年从万寿宫到墓垵顶要登24个石阶,崎脚有泉水极好的公祖井。郑成功开凿的下墓仔、顶井、垵顶井3个古井今也只剩2口。

高崎国姓井,相传是郑成功部所掘

古驿道、高崎寨、成功井、万寿宫、海堤碑、石狮公、旧炮垒、交通站,历史斑驳的鳞片散落在高崎的角角落落,桥堤通衢的高崎还有许多值得凭吊之处,但愿在当下激烈的变迁之中能善待这些宝贵的遗存。

厦门的报纸,向来不乏对高崎关注。

 《江声报》1946.5.25报道

《江声报》1946.6.12报道

厦门《中央日报》1946.6.19报道

《江声报》1948.7.20报道

《江声报》1948.7.21报道

厦门《星光日报》1949.7.4报道

厦门刚解放,《厦门日报》1949.10.26的报道

《厦门日报》1950.4.4报道

《厦门日报》1951.2.17报道

《厦门日报》1958.6.30报道

《厦门日报》1961.6.29报道高崎大豆丰收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