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1935年禾山特种区地图上的江边社

江边社人早时刘姓聚居,后来杂姓而居,早先耕种着从清代就流传下来的埭寮边上的埭田。农历九月大潮,埭寮堤坝经常缺口,埭田里扬花结穗的水稻颗粒无收。江边有近海的便利,他们也是下海捕获的能手。

当地人提起江边社,绘声绘色地说曾经是有30几间大厝的村落,因为请末民初的瘟疫,村社最终败落。另一说是江边处于海岸边上,解放前不堪海对面同安潘涂来的“强熕”的骚扰抢掠,住民四散到邻近的林后、坂上等处,数十年来江边都仅剩几户人家。到改革开放初期,江边仅存有2间红砖大厝和一列护厝,住着薛、苏、吴姓等人家。

1975年地图上的江边社,可以看到江边紧挨埭辽海面

江边的海边上原有上世纪40年代国民党军所建的一个水泥碉堡,位置相当重要,可扼守西至辽头,东至围里埭辽渡口的一片海岸。附近岸边有几条石头,原本是可以停靠船只的地方,相当于简易的码头,却有着“道脚”的称谓。“道脚”其实是“垛脚”,先前是堆放货物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初期,江边属于丰收生产大队,由于社小,后来和林后的一部分都属于枋湖大队第14生产队的一部分。

1958年到60年代初,枋湖大队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在江边修建了抽水机站,把水从埭辽抽上,灌溉大湖一片的田园。90年代初,生产队在江边靠碉堡的地方建了一家机砖厂,不久后被征用。

十几年前修建岐山北路时,江边社那几间民居被拆除,社人搬到金尚路西侧的林后新村,村社最终消失。位于社边的水泥碉堡也掩没在地下,不见了踪影,原本江边社范围后来建的民居门牌都标成林后社了,江边留存下来的一棵高大的芒果树,如今还在民宅的围墙内,但是,门牌却标了“林后社”。

林后876号墙内的芒果树是江边社的留存和标志

江边社的位置在今翠湖山庄别墅南侧的岐山北路,“林后社”路名石入口的左侧。岐山北路边上的大榕树,挂了一块“古树名木”的牌子,注名树龄是70年,这是当年江边社薛姓人家猪舍墙边的那棵“鸟榕”,几十年过去,如今长成遮天蔽日,郁郁苍苍,坚守在江边原有的土地之上。

但是,江边的社名很少有人记得了,关于江边的人和事,知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至连水花都不曾溅过。

岐山路边的这棵榕树原是江边薛姓人家猪舍后的鸟榕,几十年过去,现在已经挂上“古树名木”的牌子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