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头位于牛头山东北麓,海沧大桥桥头北侧。

濠头在道光《厦门志》中又记为蠔头、蚝头。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清代,濠头与店前、竹坑同为二十四都一图,那时又称蠔口渡,想必古时以渡口为社名。那时渡口的海面一直到了如今国贸堆场、六中一带,是一片叫围里的内海。

濠头解放初属湖里乡,合作化时属东渡大队,1958年到1969年一度属市乳牛场。

濠头原本以杨姓为主,曾有顶、下二座杨氏祖祠,后废,杨氏的源流已不得考。后来又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濠头遂为杂姓的村落。濠头杨姓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清代道光《厦门志》中就列有明代万历进士杨万言以及他的儿子万历举人杨乔椿、崇祯举人杨乔相,还有清代乾隆举人杨之琳。杨乔椿,明万历十年(1582年)举人,任安徽东流县令和山东平度知州,廉洁清正,矢志不移,百姓安居乐业,卒于任上,时人以“两任牧令,归囊萧然”赞其廉洁。濠头近代还出过巨商杨仔雁,其墓地在社下后埭仔山,修水兵基地时才毁。

1975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濠头三面是山

濠头三面是山,北马峰、袋仔山,南牛头、洪内山,东仙岳、鸡庵山,西北面向海,故称“畚箕穴”。 早时濠头地处山峦包围的偏僻海边,虽说田园不少,但多是盐分高的埭田,又因交通不便,后人形容“脚踏状元地,手捧乞丐碗”。

马峰山是仙岳山主峰的延伸,社人称之为太高山即麻风山,马峰山是雅称。此山从社北横插入厦门岛西海岸的海中,山脚下形成天然海沟,割断了濠头和湖里的交通。其入海尽头处古有一石头突出水面,顶上的缝隙中长出一棵碗口粗的榕树,此石名“钓鱼翁”。乾隆四十一年(1766年),湖里乡贤出资在这里修建南山堤岸,改善了出行,留下了“南山筑路碑记”,改革开放之初,此碑还在,后来竟遗失未明。日寇据厦时,辟高崎—寨上—湖里—东渡的马路,削马峰山山尾而过,但留下一段又陡又窄的坡叫大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其边上修建海军码头和坑道。

马峰山下的坑道口

海军码头对面海中依次有鼠屿、狗殷勤、鬼屿、虎屿等小岛,还有鬼潭、尖埔尾滩。在狗殷勤岛上建了船只修理所。这一些如今都成了海天码头的一部分。

从马峰山脚过来的大路沿着堤岸,斜拐过凤山庵插向濠头社,过了濠头向东经西郭到乌石浦,向南经牛头山到东渡,要穿过社中上一个叫蔗铺的坡,先前有榨糖的作坊,日本人曾经在这边上盖了一排平屋,解放后利用做为东渡小学的校舍。

濠头社东(今和宁路以东),清代的“蠔口渡”后来已经围堤造田,形成外埭和内埭。外埭有一横一竖的河沟,这里的埭田咸分高,一直到60年代,还得挖沟排解盐分。内埭田土质较好,一直连到今六中校区的埔尾山俗称金瓜山。近埔尾山有地名石头公,中有一池远看如浮在水面的莲花叫“莲花池”。

1959年、1964年分别在今面粉厂对面的虎仔山下(今东渡变电站)修筑了洪内水库,在今东渡二小和港务宿舍后修筑了五坑内水库,改善了濠头南部的灌溉条件。社南原有乳牛场的养猪场,而后是制品厂、木器厂、部队家属宿舍。这里早年有小社,已经废,留有瓦砾和石头长砛,在今东镀古玩城边。

1980年禾山公社地名图中的濠头

濠头的东北角原是刘宅、乌山仔,即今和顺里小区,也有早年废掉的村社,仅留有的一棵榕树也被挖了。边上的采石场现在已开发成别墅区。社北的2个埭渠仔早被填掉,旧凤凰山、海岸堤和外埭仔建成了五矿大厦和棕榈城,内埭渠仔成了安置村民的濠头新庄园。

濠头近海没有沙坡而多泥滩和枷椗(红树林)。村民以农业为主,农闲时下小海、捞虎苔、挖枷椗蚵和石头蚵,也有人在牛头山、凤凰山、下后埭仔山下面的海滩围塭、“趋乾”抓鱼。

濠头田园北向耕作到乌厝田、刘宅;东南向到埭仔山下、卓厝内、下山泉,鸡庵山下的陈仔核、黄井仔,一直到“见缺(kia)”,那里有很陡的坡路,翻过山就是仙岳社了,开仙岳路时才铲平;西南到牛头山脚下的牛家村澳、温塘(今金宝酒店处)、虎仔山(今东渡变电站)一带;东南到刺五内(今交运仓库)。

牛头山立于海边,从海中看,山形裂为两半,如同牛屁股,故称“牛尻穿”。山崖上有许多加令鸟在石缝中筑巢,叫加令龛。牛头山北有两处泉眼,水质极好,人称“牛目周”(牛眼),一在海边(今中鹭公司),海水涨时没入水面,退潮时又现出,靠岸船只可取其淡水用。一在当年围里的养猪场水塘边,即今海沧大桥桥头公园北。牛头山下的海中有黑色礁石,称牛屎礁,随潮水涨落,若隐若现,相当形象。后在礁石上建有灯座,今在海沧大桥下。牛头山北麓,原本加油站背后是叫后台山的高地,如今依旧是部队的营房。

牛头山

濠头的濠沙宫俗称濠石宫,村民又称大宫,主祀保生大帝和妈祖,原址在濠头社北,始建年代不详,80年代重修。因特区建设需要,2001年择址重建,主体建筑二进三川殿硬山顶,中有天井,前殿明廊三川四归双燕尾翘脊,后殿单檐翘脊。濠沙宫前立有清代四角大石香炉。凤山庵原本在濠头社尾,是俗称水尾宫的小庙,后来拆迁改在安置房的楼下。如今,濠头正大兴土木重建濠沙宫和凤山庵。

濠头濠沙宫旧貌(连心豪摄 2000年)

濠头濠沙宫,严整规范

濠头濠沙宫保生大帝坐像,神态自若

濠头社依着低矮的光景山的山势而筑,两排大厝朝东整齐地排列,村社依势自然分成顶社、下社。光景山有大樟树和榕树,那棵树龄580年的古樟树是湖里区古树名木中唯一的一棵樟树,枝叶繁茂,树头的树洞是孩子们的乐园。

濠头那株树龄580年的古樟树是湖里区古树名木中唯一的樟树

屹立在疏港路正中的榕树成了濠头永远的标志

从1998年开始,濠头社经历了15年的拆迁,村民安置在和宁里。濠头社后不远处原来的5棵大榕树如今还屹立在濠头车站旁疏港路正中间,成了濠头社永远的标志。

村子早就没了,濠头社的名字却顽强地留在和宁里,留在人们的心底。

濠头社人安置在和宁里小区

他们为这几栋安置楼命名“濠头社新庄园”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