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厝社在江头以南,东高西低,东南处龙山、龟石山,西侧临筼筜港,南与乌林、莲坂相望,村社呈长条状。1987年开始拆迁建设,吕厝社逐渐消失,居民安置在今江头以及莲花的吕厝、禾光里、玉亭里3个居委会,其中吕厝居委会在1985年至1993年间曾一度划属开元区,今属湖里区,其他属思明区,形成岛内惟一的“一社两区”的村落。

1960年代卫星地图上的吕厝(转自“厦门手绘地图”)

吕厝的前身叫埭头(此埭头并非今莲坂埭头),原姓王,位于龙山西南麓旧时叫埔坡尾的地方,古时筼筜港的海水可以直达埭头。据传,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吕厝先祖吕肇基从漳州北桥来到此处,在王姓老板的染布厂做伙计,因做事踏实、聪明能干深得老板赏识,后来升任总管并娶老板千金为妻。此后吕姓繁衍日盛,村社向筼筜港边发展扩大,形成吕厝,埭头最终消失。吕厝在明代属二十三都吕厝乡,清代属吕厝保,民国属吕石保。解放后先后属江头乡、后埔大队。

吕厝原有吕氏宗祠,规模宏大,据说是禾山之最,并有尚礼堂、崇仁堂二祠。吕厝拆迁后,吕氏宗祠没有恢复,今仅存一条当时的大石砛,其尺寸之大,相当罕见。龟石山留有吕氏始祖古墓,号金龟穴,今在成功大道西侧。吕氏始祖吕肇基及其夫人王氏的合葬墓,今已是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立碑得以保护。

吕氏宗祠没有恢复,今仅存一条当时的大石砛,其尺寸之大,相当罕见

吕厝吕氏祖墓陵园

吕厝从东到西分为后肖角、祖厝后、店仔头几个地段。上世纪30年代,位于店仔头的华侨叶允和洋楼刚落成不久,日寇侵占厦门,屠杀了吕厝社20人之多,强占该楼作为日军中队部,又占边上的学校做为军营,奴役吕厝社人达7年之久。解放后,禾山区署设在吕厝,该楼成为禾山区政府办公楼,后来,又相续作为前线公社、禾山公社机关所在地,由此,乡人多称呼此楼为“公社楼”。 

侵华日军志贺部队在吕厝叶允和楼前的合影(紫日提供)

1923年修建的厦门市区到江头的厦禾公路经过吕厝,起初是沿乌林—吕厝的海埭边弯向江头社,才到达江头街。日占期间,日军为了方便市区到禾山机场的交通,把厦禾公路取直扩建,改穿过吕厝社并筑堤直达江头街。从此吕厝分为顶社和下社。吕厝属后埔大队时有4个生产队,顶社是2、3、4队,下社是5队。

经过吕厝的厦禾公路,地势较低,文革期间,人们把公路旁的红土墙削平,用瓷片做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10个大字,格外醒目。从厦禾公路到了吕厝的路段,向东有一条分岔路,上一个赤土坡,穿过顶社,经过当时高炮部队的大操场,相当于现在的流芳里一带,蜿蜒可达龙山脚下。龙山的山腰大石坡上有块巨石,上大下小,顶部凹陷,如同石碗一般,此山便称为“乞丐碗山”,石碗边有数米高的石柱,称乞丐拐,有人称是乞丐筷,这些都成了吕厝的胜景。相传,吕厝吕氏是北宋宰相吕蒙正之后,吕蒙正“乞丐变状元”贫苦到富贵的经历这一励志故事,使得这块“乞丐碗”有着不平常的寓意。

吕厝,龙山上的“乞丐碗石“相当形象

龙山脚下,旧时离村社不远处有守更枪楼,坚固异常。顶社的社前有发源于龙山的小溪流叫大厝河、河仔,又称吕厝溪,蜿蜒流经吕厝社前,穿过厦禾公路,流经埭田注入筼筜港。社前,吕厝溪边的这一片田叫门口田,再往南是坡地上的园地,叫着前面山,与乌林的地七星石相连。顶社的地一直到越过铁路的顾厝,与后埔相接,还到龙山西麓的山脚下,传说那里曾经有过老虎,所以叫“虎腔内”,有虎脚迹,相当于今龙山中路。

吕厝旧貌(林勤总摄)

吕厝旧貌(转自“厦门手绘地图”)

吕厝下社的边上原来都是海滩,围成埭田后,西面的叫着咸田仔,一直延伸到屿后。现在吕厝路两侧的东方巴黎、冠宏花园、新景园、福隆国际一带,当年都是埭田。靠江头的叫后埭田,相当于现在的邮电局北侧。

解放初期,为了战备的需要,吕厝的驻军很多,炮阵地有好几个,高炮、火炮都有。除了顶社大操场的高炮部队,还有公社后靠江头街尾的高炮阵地,龙山脚下有俗称“四门炮”的火炮阵地。

位于江头公园边上的吕厝保安宫,奉祖师公

吕厝社东边上有奉王公的崇仙宫,社西近海则有奉祖师公的保安宫,人们俗信“王公宫镇山,祖师公宫镇海”,护佑着吕厝。今处于莲花二村的崇仙宫,单进,前有四角拜亭,飞檐翘角,上饰龙凤剪瓷,所奉的王公即开闽王王审知,其中留有清代的石柱对联多处,并存有清代示禁碑一方。原本在吕厝海边的保安宫迁建于今江头公园南侧,前后二进,前廊之前设有拜亭,拜亭的青石龙柱为精致的深镂雕。主殿为方脊,拜亭是燕尾翘脊,均饰有飞龙,或回首或迎日,形象生动。

位于莲花新村的吕厝崇仙宫

吕厝崇仙宫奉开闽王王审之

史上,吕厝在江头旧码头上的工人曾集资建有水仙王宫,原处于江头街尾礼拜堂附近海边,名广源宫,近码头,又叫码头宫,码头工人旧称路头工,所以又叫路头工宫。内中奉水上运输的护佑神水仙王以及赤脚踩着龟蛇的玄天上帝。江头旧城改造时,水仙王宫重建于江头公园南侧。重建后的水仙王宫单进单檐燕尾翘脊,硬山顶,有明廊并开三川门,前方有龙柱拜亭相连。 

吕厝在江头旧码头上的工人曾集资建有水仙王宫,又叫码头宫(沈祥清摄)

重建后的水仙王宫

吕厝水仙王宫内中奉水上运输的护佑神水仙王

吕厝吕氏为数不少分衍至台湾,两岸的吕氏宗亲经常互访。吕厝是著名的侨乡,人才辈出,世界椰油大王吕希宗便是杰出代表,1986年捐建了禾山医院大楼。1921年吕厝华侨捐资创办“禾山高等小学校”后改名禾光小学,是禾山最著名的小学校之一。吕厝华侨在海外成立菲律宾厦禾公会、新加波吕氏公会,一贯热衷家乡公益事业。

吕厝社内原有不少大榕树,其中以吕厝小学边上的那棵最大,树阴下经常是开会的场所。现在静静地留在吕厝车站的后面,还有阿珠酒店以及豪峰大厦边上的2棵。

吕厝,亚珠酒店旁的老榕树

吕厝,原吕厝小学边上的老榕树

旧时,吕厝临海,吕厝人从筼筜港捕获的章鱼曾经是禾山的特产之一。
1957年,吕厝出土了高度近0.9米的宋代淳佑八年(1249年)骨灰坛。其釉色纯正,造型优美,图案颇具特色,已成为厦门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1957年11月在吕厝出土的南宋青釉刻画建筑图案大盖罐

当年的厦门日报关于吕厝出土宋代文物的报道

明万历廿五年(1597年),吕厝出了举人吕振夏。光绪元年(1875年)吕厝开设第一个西医诊所。抗战前夕,吕厝社著名的西医师吕维瀚组织“禾山抗敌救护队”,抢救遭日军炮击的伤员。吕维瀚出身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毕业,随后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民国18年冬回国,在吕厝社开设“维瀚诊所”。解放后被委任为前线防保院副院长。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本地享有极好的声誉。

韶华易逝,大浪淘沙,吕厝先前的模样已经了无痕迹,岁月留住的则是吕厝曾经浓墨重彩的往事。

1959年2月,修筑了吕厝至乌石浦公路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