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边在福厦公路(现在叫嘉禾路)西,背靠石头皮山,面对着不远处的南山即仙岳山。社东靠公路,地势稍高叫社头、顶社,社西地势较低叫社尾、下社。1953年从社头修建了塘边—湖里的公路。

俯瞰塘边社(2019年)

俯瞰塘边社(2019年)

塘边社前,龙渊潭、窟仔潭、长寮潭、前潭、窟尾潭、花园潭、下社潭,排成一列,社因多池塘而得名。又有一说是塘边原本叫潭边。不过,塘、潭同义,社名源自水塘(潭),并无矛盾。龙渊潭在社头的龙渊宫前;花园潭在旧塘边大队部门口斜对面,现源昌花园的大门处,原是有钱人家花园的一部分;下社潭在圆塘宫前,又称圆塘潭。这些池塘成下弦月状排列,塘边社的房屋也跟着排成稍弯的长条,于是有“塘边关刀”的民谚。

上世纪60年代的塘边卫星图片上,村子果真像是一把“关刀”(转自Amoymap)

塘边在光绪丙午年“重修昭塘宫碑记”中又写成“堂边”。

那个有钱人家的花园,1946年曾举办过绍明小学。解放后,小学搬到了石头皮山东侧,先是叫五鹏小学,后来才改为塘边小学。

塘边相传最早是莫姓开发,后来有高姓迁入。莫姓因瘟疫而没,高姓留了下来,所以有“莫破高留”之说。民国36年(1947年)的鼠疫,塘边人口锐减。现在的塘边是林姓、李姓两姓聚居,林姓大族居社西,李姓较少居社东,紧临今嘉禾路。林、李二姓都有自己的祖厝,高姓反而销声匿迹。

塘边林氏宗祠(2009年)

塘边林氏宗祠1995年维修时曾有“卸前侍卫”“探花及弟”两幅古匾。2010年,改建成五层的楼房,宗祠设在第五层。塘边林氏源自福州闽侯尚干,系闽都望族“陶江林”的一支。

塘边李氏宗祠祖龛

塘边李氏宗祠以“陇西”为号,“自嘉庆六年(1801年)起盖”,2003年曾有维修,2012年拆旧翻建,宗祠位于第5层,闽南式燕尾翘脊硬山顶,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大门雕刻楹联“宗分周室老君后,派出唐朝天子家”,相当霸气。塘边的林、李二处宗祠,比肩湖里区各姓氏宗祠中最高之处。

塘边131号边上的六角井和石磨盘

塘边的民居依着石头皮山的地势,大多向南。面对一列的山头通称南山,即仙岳山。同治三年(1864年)塘边侨商捐资修建贯穿半山通仙岳社的石径。这条石头小路可以通到山腰原有的小土地庙,今天已经开发成全国最大的土地庙。土地庙所在的仙洞山有很好的泉水流出,形成顶水窟、下水窟即现在仙洞小区的水池。顶、下水窟流下来的水到了山脚下,50年代年修筑成南山水库,现在康乐小区活动中心的水池就是当年南山水库的残存。南山的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塘边社前的田园。民谚称塘边“一片田,小台湾”,又称“前山(南山)后石(石头皮山),不值塘边着”,意思是谁也比不上塘边。

那时真的谁也比不上的是,塘边在1960年到1969年间划市委农场、筼筜港农场。农场修路、架电、建养猪场,改变了塘边的面貌,农民变成拿月工资的农场工人。那时候的塘边很美,公路、路灯、边上是二排柳树,石头皮山下种着大片的桃树,春暖花开,桃红柳绿。 

农场的场部设在风动石南即今华景花园大门对面,是一个大四合院,不远处是养猪场。

图中的小山是风动山,山脚下有塘边的米粉厂(陈善同摄)

风动石悬在牛公岭东北侧的小山包上,值得庆幸依然还在今华景花园内,石高三四米,宽五六米,是目前厦门岛内唯一的风动石景观。风动石下除牛公岭一面外,都是塘边的园地,现在的博士山庄、法院、公安分局一带,都叫风动石脚。风动石下还有一块金瓜石,后来和石头皮山尾部的乞丐碗石(又叫陀螺石)都被毁了。风动石北有叫玉琼林的大片墓地,石笔石桌相当精美。

塘边风动山上的风动石在今华景花园内,是目前厦门岛内唯一的风动石景观

70年代恢复塘边大队后,从社头到社尾依次是1至4生产队。石头皮山也叫后面山,是一浑然一体的巨石,山石平坦处自然是晾晒谷子、番薯纤的好地方,分成顶部、中部、下石部,各生产队划分使用。山上有小石窟,旧时积水终年不枯。社头小学后的山脚下有山水淌下形成的湿地。山尾有坑沟通向后浦。60年代,在石头皮山中挖有储存粮食的巨洞,人称693洞,至今还留有几个洞口。

从塘边社西看石头皮山的大石头

从湖里大道看石头皮山

塘边石头皮山中挖有储存粮食的巨洞,人称693洞,至今还留有几个洞口(董成发提供)

塘边有红楼、白楼、乌楼、乌烟厝等出名的建筑。

民国初年,塘边人林在华从海外返乡,兴建红砖楼,人称珠光剑气楼。时值灾荒,他慷慨解囊,救济灾民,获国民政府颁赠“急公好义”匾额。林在华的珠光剑气楼,中西合璧,历经百余年的风雨,仍基本保存完好。通体外墙是红色雁只砖清水砌成,因而俗称红楼。特制的雁只砖圆柱,巨大的厅门上斗做成弯栱状,上面雕出书卷,刻 “珠光釼(剑)气”四字,其上是青石匾,刻“急公好义”。 对看堵、过廊立面墙上集中做了许多彩绘泥塑图案。

塘边红楼,又叫“珠光剑气”楼

塘边红楼的“急公好义“匾和林在华题写的”珠光剑气“门额

塘边红楼精美的交趾陶贴画

塘边257号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建于1912年,其柱面、窗棂都用白色的灰泥雕满了精美的图案,外墙上部全部施以白灰。因此俗称为“白楼”。白楼的正面是粗大的立柱弯栱前廊,立柱上和窗檐下有许多细腻的灰雕,分别是梅花、海棠、月季等写实风格的白色泥雕花草,这是此楼的特色。大门上方是“亦爱我庐”四字的石匾。厅堂的木屏风上有大幅彩绘“官人出行图”。

塘边白楼,又叫“亦爱吾庐”楼

塘边白楼有许多细腻的灰雕

塘边白楼,厅堂的木屏风上有大幅彩绘“官人出行图”

用灰泥粉饰外墙的塘边199号“黑楼”,二层,又称“屏山小筑 ”,建于1913年。其两侧的墙上各有彩色泥塑,上是莲花、如意、立瓶等吉祥图案,弯弧形窗楣显得相当庄重。

建于1913年的塘边“黑楼”

塘边黑楼,又称“屏山小筑”

建于清代的佘氏小宗,因其外墙以灰浆粉饰,俗称“乌烟厝”,前后两进,面阔5间,天井两侧为平脊的厢房,通廊顶做抚殿弯状。左右各有上下护厝,后界为三座一厅2房相连。此建筑体量巨大,装饰十分精美,凹寿及后落前廊顶均采用寿梁、斗栱、垂花,有狮、象、花卉等木雕。厅堂上悬挂朱熹题写的“木本水源”的木匾,十分珍贵。1959年9月前线农业中学在乌烟厝创办。

塘边佘氏小宗厅堂上悬挂朱熹题写的“木本水源”的木匾,十分珍贵

塘边佘氏小宗,施于金粉漆的木雕狮座、雕板等构件,精美无与伦比

塘边佘氏小宗,施于金粉漆的木雕构件,精美无与伦比

塘边龙渊宫俗称顶社宫,主奉妈祖,经过多次修建,已然是飞檐翘角的闽南传统宫庙建筑。      

塘边龙渊宫俗称顶社宫,主奉妈祖                     

圆塘宫位于塘边下社,又称下社宫,其边上有圆塘潭,故名圆塘宫,原为林姓祖宫。圆塘宫始建于明代,据说曾毁于万历年间的地震,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解放后做过医院、食堂、碾米厂、蘑菇房,1991年再次重修。主建筑为单檐单进圆脊硬山顶,前面连有拜亭。圆塘宫存有光绪二年的石香炉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圆塘宫”石碑记。圆塘宫主祀保生大帝。

塘边圆塘宫,俗称下社宫

云岫庵俗称观音亭、观亭,奉观音和如来,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原位于福厦公路东侧今大唐世家路口,边上有大榕树。榕树及云岫庵均毁于1959年的特大台风,1987年重修,1994年扩建公路时迁建于石头皮山中部。前后二进,中有天井,形制宽敞,是礼佛的场所。存有光绪壬寅年(1902年)重修云岫庵碑、宣统庚戌年(1910年)“云岫庵后界”碑。庵中挂有清代金门进士许厚仁所题匾额“正心修身”。

塘边云岫庵俗称观音亭、观亭(2012年)

1959年特大台风中,观音亭边上的大榕树被掀翻(厦门日报 1959.8.25)

湖里最长的溪流鳖仔沟的西端发源于塘边社尾的水田边,即今邮电局对面的大转盘一带,从现在富豪花园前流向后浦。水尾旧有1座2层的抢楼,是用来守更防盗的。

社前的田叫羊朝口,边上有大、小双关河(潭)、西龙眼潭、垵头埔潭,还有一块地,边上是大队的砖瓦厂,挖土烧砖挖成曲尺形,很形象地叫驳壳潭,南山的下内沟的水往这个地方流下。羊朝口和南山水库之间是叫赤土仔的大片园地。到了西郭山下的地叫岭脚,乌丘尾下有部队的营房下来有乌丘尾水库、乌砖仔潭。

1971年建的塘边大队部

塘边大队部上的灰雕“把我大队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还清晰可见

民国《厦门志》载:“神道碑,在塘边社口,为清林尚甫暨配洪氏立。”神道碑早就废了,没有踪影。社头的小学和福厦路之间有大片的龙眼园。从塘边社口向东,福厦公路对面是俗名观音亭的云岫庵,边上的大榕树在59年的大台风中倒了,公路扩路时,观音亭迁到了石头皮山上。观音亭边有一条路斜向三中,一条路直通小东山社。路的南面山坡上是一大片的枇杷林,再往南的山头叫后埔山,山上是密密麻麻的乱坟地,是一个风水山,后来变义山,可以埋葬无主的尸骨,也就是后来的省安装公司一带。清乾隆《鹭江志》载:“封资政大夫黄陈韬墓,在塘边后埔山。”江头旧街中的黄晦园神道碑刻有“穴在塘边后浦山”。这里的“后浦山”应该是“后埔山”之误。后埔山东面原有立着石笔的大墓,安装公司在这里打口大井。枇杷园东是叫坪里和奶瓠学(木瓜厕)的园地,即今大唐菜市场一带。现在新丰路边当年是一个长长的深田水库。塘边的园地一直到水库的西岸,这里有一条南北向的木麻黄防风林,延伸到现在的火炬路红绿灯路口。1958年9月,原在祥店的三中遭受国民党军队炮火的袭击,后来搬迁到了塘边,三中的操场是当年的鲤鱼山。大唐钟楼和火炬小学之间是一片水田,其中有一块烂泥田和小池塘。三中的后山是出名的鸡冠石,又叫鸡母山。道光《厦门志》称此山为马陇山。

塘边榕树,和路亭相得益彰

三中和福厦路之间有条大沟,边上的园地有崎沟、沟边井、双乌柱等。观音亭后盖了一间存放工具的寮仔,相当于原本江头派出所的后面。这周围,全然不见了当年的一丝印迹,三中已经焕然一新,学校后的鸡母山被削掉了大半,住在大唐世家的人们,有谁会知道这里原来是枇杷园?

滚滚乡愁,塘边新生代在自己创作的《方塘水边》里尽情地吟唱:

方塘水边,乡愁弥漫的地方

屏山小筑,往事如烟

红楼白楼,红尘散落在心间

英雄少年,歌声悠扬

时代的春风 轻拂过桑田

川流的岁月 翻滚着向前

美丽和哀愁 你我同心 是拥有

共谱写明天 幸福塘边 到永远

……

塘边油菜花(厦门日报 1962.3.15)

塘边曾经是农场(厦门日报1963.1.16)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