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位于筼筜港尽头,道光《厦门志》记:“筼筜港,在城西北,湾抱十里许,潮涨达于江头。小舟往来其间。” 江头当是水陆交接、舟楫通达之处。江、港通音,江头即港头。道光《厦门志》又有写成“冈头”,“林仁……徙居城北之冈头乡。”另有一说是东南有顾厝溪,东北有三条桥溪,处于两溪汇合入海的江之头,故称江头。再有一说,厦门西南近海称鹭江,江头位于鹭江之头,故名。后面二说不可采信。

《方舆搜览——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地图》“厦门舆图”(道光4年)中的江头

 江头自古就是厦岛水上交通要地,清初便有商埠码头,船只穿梭往来,埭岸头、五栈桥、水仙宫都是当时的码头。郑成功踞厦抗清,曾在江头接待高僧隐元禅师。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东渡日本,作《江头别诸子》一诗,其中写道:“江头臂把泪沾衣,道义恩深忍难时。”1959年修建了吕厝—乌石浦的堤岸,江头从此远离了筼筜港,告别了水上交通的历史。

清代“厦门全图”上,在筼筜港的底部的江头

民国之后,江头成为禾山的陆上交通枢纽。民国12—19年间(1923—1930年)先后建成江头—美仁宫这条禾山最早的公路,和江头—五通、江头—高崎、江头—何厝、江头—庵兜、江头—乌石浦、江头—邦坪尾(东渡)等数条公路。

1935年禾山特种区地图上,江头是禾山公路的枢纽

江头位处厦岛几何中心,又挟水陆交通之便,曾是厦门与漳州、海澄、同安的商品集散地,形成远近闻名的江头街,是禾山最重要的农产品和生活用品的交易市场。早期来自“惠泉晋安同”的“泉州五县”人在江头二三百米方圆之地,经营着建材、百货、五金、布店、燃料、金行、车行、小吃、蔬果、酱料、药店、修理等上百家店铺,1935年在《禾山旬报》上刊登广告的就有振川汽车行、玉成齿科医院、振德医院、王维星信和堂、美川商店、赐龄相馆、光明相馆、镜清相馆等。40年代江头单是坐堂药店就有泰安堂、民安堂、济仁堂,西医维翰诊所、魏志武诊所、老德安中医,还有嘉禾酱油厂、德发当店、严全米绞、新德昌百货、旅社、布店、红料店、柴草店、棺材店、黄包车房、轿亭、酒厂、榨油厂、糖厂、发电厂。据1956年的统计,在上千米长的街道上有178家店铺,700余人经营着药店、碾米、发电、日杂、建材、菜馆、理发、修车、修表、照相,棺材店、时果等等。

1969年卫星照片中的江头街(转自Amoymap)

江头街旧貌(林群总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在江头街尾建造禾山第一座礼拜堂,即今江头基督教堂的前身。光绪三十年(1904年)厦门邮政局在江头设立禾山第一个邮政代办所。宣统三年(1911年)禾山第一家医院在江头埭岸头开设。民国之后,风气开新,江头开设有禾山公益社、禾山戒毒社、禾山救济社、江头无声电影院、江头戏院,还出现过很有文化意义的奉茶摊、(惜)字纸亭等。

旧江头街的范围大概在今台湾街以西、江头公园以东、江头南北路之间,即新景建材城一带。江头街是一个统称,由中街、新马路二纵,和大街、后街—新街二横组成。江头街有中街、大街、新街、后街、新马路几个街路。中街是主要的街路,串起大街、新街、后街,是旧江头街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挤并热闹。新马路解放后开发成街市,宽阔得多,后来居上,成为主要街道。

江头街旧貌(林群总摄)

20年代,公路未修之前,江头的陆路交通是从双涵、莲坂沿海岸堤岸而来,经吕厝—江头社—街仔内—埭岸头—陈盏脚—薛岭。1923年厦禾公路开通,在街仔内以东的草埔顶新辟公路通薛岭、安兜、钟宅。日据时期,为了开通到机场的公路,拓宽了草埔顶的公路,这一段公路叫新马路。1957年,新马路两侧辟为临街商铺。六七十年代,旧街道的店铺式微,新马路两侧商店林立,其东侧依次是水产、酱油店、大饮食店、消防队、邮电所、百货店、钟表店、银行、照相馆;西侧是干果店、药店、新华书店、兽医站、碾米厂、木工厂、修车店。新马路西下是旧的江头街,东面上去是位于草埔顶的江头小学。草埔顶曾辟有公园,搭过戏台,在神诞日演戏。

江头街旧貌(林群摄)

新马路取直不再弯向薛岭而是直通觉性院。其北,公路东向上坡经振川车行向五通,上坡的左侧有照相馆,日本投降后,其边上立有禾山抗战纪念碑,由当时的禾山区长张宗云题碑。再往上是粮站仓库。这是一段相当陡的坡路,因其拐弯处是银行,所以叫银行坪,其位置在今金盛大厦对面。此坡近浦园,右侧旧有振川车行,又叫浦园坪、振川坪。解放后,江头银行曾是禾山唯一的一家银行,其建筑风格特殊,前身是日据时日本人所建的驻汪伪政权的领事馆。西向,公路经埭岸头到禾山区署通乌石浦。北向,60年代在公路左右开挖莲花池和六角池。莲花池的位置即今福音堂边的桃源大厦和仙岳路中;六角池相当于今之天地花园、开明电影院一带。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

60年代初,江头挖掘大型蓄水池“六角池”

江头中街宽约3、4米,沿街两侧都是长条的前店后居两层的“店面厝”,又称竹篙寮。中街的街头始于新马路,向西北方向先是下坡,左侧是旧菜行,旧有晾晒腌菜的水泥埕,又做过篮球场;右侧有杂货店、药店。在低处,有大街和中街十字相交,其东头叫街头接新马路崎脚,有佛祖宫,六七十年代有居委会,边上有座清代牌坊;其西头叫街尾,有2座清代的牌坊,俗称石亭仔。这3座牌坊所在位置古时处于江头通往市区的大道旁。道光《厦门志》载,神道碑“在江头街”,“为清苏贞轩暨配洪氏立、吴健堂暨配陈氏立、黄晦园暨配林氏立。”今只剩2座移至江头公园,丢失了一座,相当可惜。从街尾向西,旧时近海,街北有水仙王宫、南有礼拜堂,尽头处是江头古渡水仙王宫码头,其位置大概在今新景大厦江头公园的水岸边。路再往西有石板桥过涵洞,上一坡地,解放初设有高炮阵地,路通向吕厝小学。

江头拆迁时的清代神道碑(沈祥清摄)

现存江头公园的2座神道碑

中街再往前行数十米,又有一街垂直相交。其东向称后街仔,接新马路。西向称新街,尽头处也是古渡口,建有跨街的防范草寇的隘楼,留有楼门框,俗称“隘仔门”,边上就称隘门脚。这里西向是海,向北可以绕到埭岸头,这一片又称后尾仔。中街尾部接着埭岸头,其西侧就是海,岸边的白楼后来是江头乡政府、江头大队部。东侧地势较低,旧时有大厝,地名叫大厝内,这里到后街仔之间,30年代建有一排筒子楼式的二层楼房供禾山区署办公人员所用,因是公家宿舍,故称“公仔舍”,不知底细的人讹为“贡仔社”。

江头街旧时都是石板铺就,50年代才改为三合土路面。

拆迁中的江头街(林群总摄)

江头街北,六角池边,沿着通乌石浦的马路,旧有煤球厂、食品厂,池边有叫陈盏的小社,已废。再往西行,旧时临海,有小岛叫鸟屿,海退后,海滩成了大片的“海仔埔”。1938年日寇侵厦那天,日军一架飞机被击落栽在鸟屿边上。解放后,驻军在鸟屿上建大礼堂,位置大概在今江头三小附近。那时候的“海仔埔”礼堂,是禾山人心目中庄严的殿堂,重要的集会、典礼,欢腾的慰问演出,都在那里进行。到了七八十年代,礼堂变身影剧院,对外开放。

拆迁改造中的江头街(林群总摄)

旧时,从薛岭、祥店下来的水汇合到今江头金中华一带成为溪流,上有三条石板的桥,此溪称三条(石)桥溪。溪水向西,流到埭岸头边上入海。今蔬菜批发市场叫相思脚,北靠薛岭墓地有水田叫薛岭脚,即今金中华后。

公社化时期,社员到江头粮店交公粮

50年代,福厦公路改从沿吕厝修堤岸到乌石浦后,堤岸中留有大涵洞,吐纳海水,大概在今牡丹大酒店一带。港汊伸向江头,一向埭岸头,一向街尾。堤岸修筑后海仔埔一带形成大片的埭田,鸟屿后的一片叫礼堂后、海仔尾,公路西侧靠屿后的一片叫“围海造田”。江头街西南的一片埭田,沟水纵横,这里和吕厝的水田相接,大概是今江头公园附近到江宁里一带,是面积很大叫五十亩的海仔地,种水稻又种过香蕉。

如今的台湾街(江头街)

江头街1964年设居委会,这是禾山第一个居委会。在江头街居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属江头大队,编为第7生产队,他们所耕作的土地大多在海仔埔。

仪表厂原是郊区营造厂,相当于今江头小学的位置,边上有叫晋江冢仔的乱坟,近邱大人墓,从后埔来的顾厝溪在今厦门日报社大楼处穿过铁路,社人叫五厝溪,流经今信用社前,从江头社南经公路涵后在吕厝和江头街尾之间流入筼筜港,相当于今佛祖宫后的厕所边的位置。

江头新貌(林群总摄)

江头广福寺又称佛祖宫,原在江头街仔内街头,近江头居委会,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938年毁于日军轰炸,后重建。1996年江头街旧城改造,迁建于江头公园南侧,主祀观音菩萨。

江头广福寺信众在诵经

广源宫原处于江头街尾礼拜堂附近海边,近码头,又叫码头宫,相传是码头工人集资修建,码头工人旧称路头工,所以又叫路头工宫。江头旧城改造后,迁建于江头公园南侧则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乃称为广源宫。今还存有咸丰十年(1860年)的石刻“巡道示禁碑记”。

江头广源宫,奉水仙王

江头龙泉宫旧时位于江头街仔内旧菜行南侧,2002年迁建于江头公园南侧。主祀三姓王爷。

江头周边古墓葬多,除了陈夷则墓,最有名的是邱大人即邱联恩墓。邱联恩,河南南阳总兵,追剿捻军时死于阵上,其后人在厦门赫赫有名。同治七年邱联恩墓志铭载,“葬于嘉禾里江头山”;道光《厦门志》载:“总兵谢恩诏墓在江头乡。”

日寇侵厦那天,日军飞机对江头街狂轰滥炸,江头街计死50余人。

1938年5月10日中午,日军占领江头街

江头街“老德安药店”的黄秀峰(1912-1992),后来是前线公社防保院的名医,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享誉禾山。

1995年江头街改名台湾街,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名

如今的台湾街名牌

1967年江头街改名为前线街。1993年江头街改造,1995年改名为台湾街,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名。街的名字是改了,却长期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而备受诟病。曾是数百年商埠重镇的江头总是期待着更加辉煌的时刻。

解放初,江头乡办起全市第一家农业合作社,李禧等文化名人应邀参观,欣喜地写下七律诗

80年代初江头小学部分师生合影(紫日提供)。当年打赤脚的同学们如今都还在吗

1946年8月,江头肉商罢工(江声报 1946.8.16)

《厦门日报》1951.7.8.报道

《厦门日报》1952.4.29.报道

《厦门日报》1952.4.30报道

《厦门日报》1953.6.11报道

《厦门日报》1955.12.6报道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