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宅因是岛内惟一的少数民族社区而闻名。钟宅也是老禾山数得上的大村落,民谚有“一殿(前)、二何(厝)、三钟宅”之说,合作化时期,单一个钟宅社就是一个生产大队,其它村子无一能比。

明万历《同安县图》局部,可以看到厦门岛上标注的钟宅村

那一片像荷叶的地方

钟宅因钟姓聚居而得名。钟姓源于河南许州颍川,发脉于江西、福建汀州府,后迁徙繁衍至福建海澄。开基祖钟泮儒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海澄屿上移居钟宅。

钟姓先人认准了位于海湾边上的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成家立业,绵绵生息了六百年,发展成5300多人的村落。村子里的居民几乎都姓钟,都是一个家族的传人。钟姓分五房,其中三、四房的人口最多,三房有顶筒仔、小筒仔、鱼池乾、土鲨瓮、砖仔埕五个角落;四房分分大指甲花、小指甲花、油车、顶菜池、前后角、小社等角落。1988年6月钟宅钟姓人家的畲族身份得到了恢复。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地图》中“厦门舆图”(道光4年)中的钟宅

清代《厦门志》厦门全图中的钟宅

1929年的手绘厦门地图上,钟宅标注为“前宅”,本地话钟、前音近

钟宅社几乎是个圆形,且高低不平。据说钟宅人到云顶岩祭拜祖墓时可以看见远处的社形如同荷叶,故钟宅有“荷叶穴”之称。

钟宅西北高东南低。社北高地有一列榕树,这里日据时设警署,俗称署里。社西,1927年从江头修建过来的江钟公路直达社口,这里俗称车头。车头有路向南绕社边而下,中有陡坡,边上原有月眉池,坡称月眉崎。路到社南最低处旧时是一片洼地水田,俗称四坵田。从四坵田折向南的路将佛祖宫前的宫口潭一分为二,东大西小。再向南就是海岸,这里有钟宅湾里的古渡码头,叫沽仔头。沽仔头对岸是通屿,即今天的五缘湿地公园。1958在沽仔头和通屿之间修建了堤岸,钟宅湾一半变成了前哨盐场,大家叫钟宅盐场。

钟宅三面是海,海多地少(1975年地图)

钟宅海多地少,田园主要在社的西、南二个方向。钟宅西侧,今老人活动中心一带早时是宗祠的族地叫“公园仔”,连绵着一片叫石碑仔、岩塘沟、果子园、篱仔内、西坑的田园,与墩上、岭下、县后接壤。这一片土地,改革开放后是钟宅工业小区,现在是湖里高科技园区的一部分。钟宅社南,今钟宅骨灰室和民族小学的位置,先前是一大片叫窟仔底、坪顶、大支苦令的园地。再往南,是叫瓮前、田洋仔、温坑沟的一片水田,和下忠相接。

钟宅曾经有过来自不易的成绩(《厦门日报》1959年8月13日报道)

钟宅紧挨着海湾,一年中有半年是东北风大作,深受风沙之害。民谚说:“九月来了大风起,番薯亲像留声机,良田变成狗屎地,风沙只把农民欺。”钟宅人努力和自然抗争,从1955年起,相续种植了大片的相思树、木麻黄等防风林。

靠海吃海

钟宅社东就是海岸。靠海吃海,广阔的钟宅湾提供了钟宅人赖以生存的第二资源。海水涨潮时,钟宅人在海湾里下钓、放栏、布网,捕获鱼虾。海水退潮时,钟宅湾是连绵的滩涂,远处,近大港、石虎礁,钟宅人在这里放养了数万丛的“蚝都”数十万片的蚝石,形成了厦门岛边上最大的蚝场。地利之故,钟宅的石头海蚝是特殊的“七耳珠蚝”,个头不大,但是各个晶莹亮白,饱满如珠,鲜味独特,远近闻名。每年冬至到清明之间,正值农闲,又是海蚝丰产的时节。钟宅人几乎人人动手收获海蚝。男人顶着寒风,用蚝铲到海里刮铲海蚝,用蚝篮跳回村子。女人在蚝房用蚝刀剥取蚝肉。整个村子散发着海蚝的鲜腥味。

钟宅人就地取材,用蚝石段砌墙

海蚝是钟宅村早期的主要经济支柱,除生鲜的蚝肉外,他们还擅长做成蚝润、晒成蚝干、熬成蚝油、腌制咸蚝,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到广东等地。钟宅人还利用海蚝壳烧制成壳灰,供十里八乡的人们建筑所用。他们自豪地说,钟宅的壳灰还特供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建设呢。

除了海蚝,钟宅人还在滩涂上围塭捕捞鱼虾,做蟳笼捕蟳,放堡仔、插栏捕鱼。在螺仔埕耙虾,在枷椗下(红树林)捉蟹,在蚝都上摘紫菜,在泥滩上拖虎苔。解放后,钟宅又成功地放养海带、紫菜、花蛤、泥蚶。上山种地,下海捕食。钟宅人练就了生存的“山海经”。

钟宅泰山石敢当,是湖里区现存石敢当中体量最大的一个

村民从社中下海,总是要下陡坡,海岸形成了佛祖宫崎、破崎仔、祖厝口崎、宫崎几个缺口。王公宫边上的宫崎,岸边有块大石叫和尚石,讨小海的人上岸常在这洗脚停留,互相比较下海的成果,故有“到宫崎才看凯仔(装海货的小竹笼)底”的俗语。

钟宅人多地少,史上下南洋谋生者众。其中不乏事业成功者返回家乡参与建设。民国年间,华侨钟佑变创办佑文公司经营垦殖和蔗糖加工,在钟宅开发蔗园,开办榨糖厂,大家叫糖铺。辟烟墩山为养马场,训练供比赛用的马匹,至今人们管叫此山为骑马山。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钟宅华侨举办了私立颍川小学堂,为钟宅小学前身,这是厦门岛最早的小学校之一。

靠海吃海,钟宅人自称“米瓮设在海中央”,向大海要粮。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在筼筜港开垦埭田,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70年代中期,他们把目光瞄向更远,100多号钟宅青年人,“远征”集美孙厝的滩涂,硬是在海滩上开发出数百亩的稻田,一举解决了困扰钟宅几代人粮食不能自给的难题,也创下了岛内向岛外发展“飞地”的开篇。

70年代,钟宅人在孙厝海滩上开垦出数百亩的稻田

1978年,钟宅人以超凡的毅力,在钟宅湾口修建海堤,围起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滩涂。向大海要地。 

1978年,钟宅人以超凡的毅力,在钟宅湾口修建海堤,向大海要地。

集体狂欢

在钟宅,最神圣的是祖厝。钟氏宗祠是一座传统的闽南二进式建筑,座落于钟宅社东面,始建年代为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郡号颖川,堂号永思堂。正堂中间祖龛精雕细作,内依长幼高低错落安放六位祖先的牌位。两侧墙上书写着“廉忠孝节”4个巨字。这是钟宅人的祖训。

钟宅钟氏宗祠永思堂

钟宅钟氏宗祠永思堂

每逢清明时节,钟宅人要分房扫墓。钟氏祖墓散落在村里楼宇间的空地上,各房的子孙围聚在一起,扫墓之后,用祭拜的东西举行家族盛宴,和祖宗一起分享,热热闹闹吃“大锅饭”,钟宅人称之为“吃祖墓”,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习俗。

清明节,钟宅钟姓“吃祖墓”习俗

清明节,钟宅钟姓“吃祖墓”习俗

对钟宅人来说,祖先给予他们的是一个生命的源头,真正活在内心的是世世代代不灭的信仰。

钟宅有五座宫庙,分别寄托钟宅人不同的崇拜。土地宫,位于村中心。社北王公宫奉护国尊王。社南的相公宫奉广泽尊王。社中的天妃宫奉妈祖,旧时妈祖宫前有篆字对联,笔法古朴,难于辨认。重建后,拜埕前凿八角莲花池,竖妈祖石立像,头戴冕冠,脚踏涌浪,手持如意,端庄肃穆。社东的澜海宫,俗称佛祖宫,建有山门、凉亭、放生池以及观音石造像。重建后加建了底层,有雕龙石墀,前后殿均为三川四归燕尾翘脊,歇山顶。剪磁堆彩,宏伟精美。

钟宅澜海宫,奉观音佛祖,俗称佛祖宫

钟宅妈祖宫,立有妈祖造像

钟宅王公宫规模不小,奉护国尊王

村子的边缘还有两座圣祖宫小庙,供奉海中的亡灵,那是村民出海捕鱼遇到溺死者便给予安奉的善举。

每逢属鼠、龙、猴的年份,钟宅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做好事”民俗活动,请王爷巡境、敬王爷、送王爷,即“迎王、贡王、送王”。“送王船”是活动的最高潮。钟宅有建造“王船”的正宗师傅,从选定时辰、动工开造、立帆点睛、抛锚镇境、接受供奉,到巡游全村,海边化吉,都有一套仪式和程序。如今,钟宅“送王船”习俗已经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当送王船的日子,远近钟宅人都要回乡参与,做戏、供奉、绕境、烧船,极尽所能,俨然是钟宅人的一场集体狂欢。

钟宅“送王船”中的王船造型(2008年

钟宅“送王船”中的王船造型(2012年)

钟宅“送王船”中的王船造型(2016年)

钟宅造王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

漫步在钟宅,尚可见一些古厝夹杂在民居中。或红砖或白墙,或马鞍脊或燕尾高翘。其中,建于清末至民初的钟宅5057号,正面墙体下半部为白色花岗岩墙脚和墙裙,镶嵌“平安富贵”纹转角壁柱和蠇虎龙纹“柜台脚”。上半部红砖墙堵的两侧厢房各有一窗,为青色辉绿岩窗框和白色的花岗岩窗棂,青白相衬,青石框浅浮雕纤细流畅的缠枝花草纹,极为精致。钟宅5074号,凹寿门两侧墙裙嵌有变形龙凤蝙蝠纹、花鸟纹石雕板,正面墙体上部为红砖拼砌的龟背锦墙面,衬托出白色花岗岩正门的厚重和两侧厢房青斗石窗框窗栏的清秀。

钟宅5057号民居的镂雕花瓶

钟宅6063号是钟伟廉的祖宅,木雕构件精美。宽大的挑檐檩还加饰玲珑剔透的垂莲栱、灯笼栱、瑞兽铺作、稚鸟雀替、飞天托木、人物看仙等,让人眼花缭乱。最为出彩的是檐廊两侧庞大的步通木作组合,其中穿插多达五层的长条形透雕人物故事员光雕板,并间饰数对圆雕坐狮斗抱,组成精细繁复的挑檐木雕群,令人叫绝。

钟宅6063号民居

钟宅6063号民居的镂雕漆金屏堵

钟宅6063号民居的吊篮木雕

钟宅6063号民居的镂雕笼扇门

除了红砖大厝,建于20年代的钟佑秧楼,如今叫福寿楼,当年是钟宅第一栋中西合璧的标志性建筑。融合了闽南红砖建筑与欧式建筑的特点,墙体底部为花岗岩,上部为红砖砌筑,廊道有古希腊陶立克式柱,楼冠有老鹰灰塑,在墙角石柱等处饰有中国式的“花开富贵”图案。

钟宅6191号钟佑秧楼,又称福寿楼

钟宅6191号钟佑秧楼大门上采用西洋图案的山花

钟宅6191号钟佑秧楼精细的石雕面堵

钟宅6191号钟佑秧楼的东洋瓷砖贴堵

福寿楼如今剥落的红砖,长满青苔和鸟榕的屋顶,却记载着钟宅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日据时代,日军霸占钟宅最气派的楼房做队部,开始了对钟宅的八年统治。合作化运动中,福寿楼是是钟宅的大队部。

钟宅的另一座旧洋楼,主人是钟佑变。主楼粗大的方形柱支撑起廊道的拱卷。楼的突出部的小拱卷顶部为滴水尖形,颇有阿拉伯风格。廊道立面墙上是红色泥塑狮、炉、瓶、荷、梅、蝙蝠、寿仗等吉祥图案,边上是红色雁只砖拼出的“卍字连绵”图案。二楼和楼顶正面的连杆是绿色琉璃,可谓是中西合璧。

钟宅钟佑变楼

钟宅钟佑变楼的红泥雕塑图案

漫步在钟宅的街巷中,不乏还有幸存至今的红砖大厝,老屋民居,每一座都有独到的风格,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

钟宅6192号民居,高昂的燕尾上正好有鸟儿栖歇

钟宅6192号民居的石雕裙脚

钟宅6192号民居的彩绘画堵

大社钟宅,从来不乏名人乡贤。乾隆年间,钟宅出了举人钟晋。在近代,许多钟宅人下南洋发展,其中钟泗滨在东南亚被称为南洋画派的创始人;钟伟廉(钟福华)在菲律宾兴办船务公司,颇有成就,被誉为菲律宾“船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钟宅的芗剧团曾经饮誉禾山。

畲族、王船,洋楼、大厝。铅华洗尽,钟宅在旧村改造之后又会焕发出什么异样的风采?

钟宅的民俗活动是全民的狂欢,佛祖宫前整装待发的神辇

钟宅民俗活动中的犁辇

钟宅民俗活动中的犁辇

钟宅民俗活动中丰盛的供品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