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史上并无湖泊,本地称周边高而中间平坦的地为“湖”,湖边因在此地的边上,故名。社东有地叫湖仔尾,靠社有湖仔尾宫,也足可佐证。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厦门志》之“鹭江山水形势记”一文所记:“……又自洪济东分一支,结虎山,东澳、湖边、何厝、高林、五通诸社。”可见,湖边古就有之,并不是因为建湖边水库,位于水库之侧才得名。上世纪60年代修筑湖边水库,湖边成为名副其实的“湖边”。

清代,湖边属嘉禾里二十一都一图

1975年的地图上,标出上湖、下湖,总称湖边

湖边主要是林姓聚居,林姓祖祠原在下社,还有一间私房祖厝,后来都被水库淹掉了,林氏宗祠才改建在下社、顶社之间的小坝坝头。林氏宗祠号双桂流芳,大门的对联“涂岭分支创伟业 莲湖呈秀绍前贤”,说明湖边林姓的由来。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惠安涂岭林禄的后裔林弘裕迁徙至此,开基湖边。后来又有来自南安、灌口等不同源流的林姓也来到湖边。林弘裕生三子,繁衍日盛,分房头发展,湖边遂一分为二。长房、三房在靠桥头的这边较早开发,地势较低称为下湖(湖边下社),二房在靠虎仔山的那头,较迟开发,地势较高称为顶湖(上湖、湖边上社)。

立在仙岳路边上的湖边社牌坊

下湖在江五公路南侧,紧靠着桥头街。史上傅姓、刘姓、杨姓在下湖边上建社傅厝、刘厝、杨厝。傅厝在下湖社西,有祖祠和社宫,人称傅厝宫。社在清末消失,傅厝宫也早已圮,留下几截残墙,就在桥头的南面坡下,即今尚存的部队礼堂的下角,地名还叫傅厝宫。刘厝、杨厝在下湖西南,近溪流,位置较低,1938年日军登陆时被炸,几近毁灭,1960年修建湖边水库,刘厝、杨厝二社被淹。刘姓、杨姓搬到下湖,成为下湖社里的一部分。于是下湖有杨厝、刘厝、后角、潭仔前、顶围、下尾几个角落,形成林、杨、刘三姓聚居。

湖边下社的社名石

水库还没建起的时候,从龙湫亭、洪塘下来的羊尾沟,流经上社,再往下流到了刘厝、杨厝社边,水流较大,人称杨厝溪。杨厝溪和西来的从后埔、蔡塘下来的西溪汇合成桥头溪,从桥头下的大石桥流出到西潘入海。农历九月大潮,西潘海的海水会倒灌到西溪。西溪两边多是水田,水田两侧地势较高是园地。地耕作到蔡塘的石亭边上。下社人从大腹内筑坝栏溪,灌溉着坑里一带的田地,地里有2粒天然圆石,俗称男泡石。

立在下湖的湖边社社名石,下湖代表了湖边

立在下湖的湖边社社名石,下湖代表了湖边

下湖隔着宫口潭和顶社相近,边上是鱼池墘,再过去是乌潭,大概在今下社菜市场一带,附近有一片叫着芋田的水田,这是湖边最好的水田。

合作化后湖边属后坑大队,下湖分三个生产队,桥头、刘厝、杨厝角是7队,中间是8队,靠顶社是9队。

仙岳路还没建之前的湖边路口 (詹炳森 摄)

下湖靠原桥头街林兴邦米绞(碾米厂)后面的果子园,边上是空地,种了许多桃树,有防盗的枪楼。1953年部队在这里建起大礼堂,至今还在。下湖后角是大片的红土坡,叫大埔顶,早年是培三小学的运动场,解放初是部队的操场,有浪桥、单双杠还有指挥台。公社化后开垦种植,缺水,几无收成,水库建了后,改种敏豆、花生。

俯瞰湖边下社(2011年)

社北,公路后也是大片红土埔地,叫平顶。其东北向和前头相接,那一片叫湖仔尾园,有小路通汤坂。社人下海多走此小路。其北和田里相连,也是埔园,附近有部队的高炮阵地。西面下坡是靠钟宅湾边的园地叫后壁埔,水田叫乌埭角,和洪水头相接。50年代在金山脚下拦桥头溪形成水库俗称小库,抽水灌溉后壁埔的园地。

公路南侧有四脚石柱的五里亭,边上的水田就叫五里亭,其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弘爱医院一带,再往东靠高林的大沟园。五里亭是从五通到厦门城古驿道的标志物,“五里”大约是从五通渡口算起的距离。

下湖107号民居的五弯脊,在本地相当少见

解放初,前头—湖边—朱公山之间开挖又宽又深的战壕,叫战车壕。朱公山脚下有池塘叫塘里,山有“溜尻川(屁股)石”。小坝脚叫湖仔尾、河仔墘,靠社有湖仔尾宫,在小坝坝头,早废,有废墟。

公社化后期,下湖在江五公路两侧逐渐有了供销社、邮电所、理发店、修车店、卫生所。

1959年底—1960年4月修建湖边水库把上、下湖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开了。水库淹了下湖100多座民居还有一座红楼。为了安置库区的被淹者,利用淹掉的民居的材料建起长条形的安置房,时称“新村”。这样的“新村”下湖有5座。

水波荡漾望下湖(2017年)

湖边林氏宗祠号“忠孝堂”,祖厅左右墙书有“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单落,围墙内有天井,开嘴厅,燕尾翅脊硬山顶,屋顶近脊处双边各有复盖5条瓦筒。有外埕、戏台。林氏宗祠里除了奉林氏先祖的神主之外,还奉有共认的“公祖”林希元,并奉有湖边林氏自己传奇的“林扶昌”祖。

湖边林氏宗祠“忠孝堂”,榕树庇荫,古色古香

湖边林氏宗祠“忠孝堂”

忠孝堂里的“忠孝”二个大字

湖边林氏宗祠奉有湖边林氏传奇的“扶昌”祖

下湖福庆宫史称福庆堂,主祀保生大帝,修建湖边水库时被淹没,1988年重建于濒临水库今市场边上。2017年,重建后的福庆宫加高为三层,前三脊加顶,后歇山重檐。左有镜如亭,右立化金炉。亭中4柱皆为旧时龙柱,尤为可贵。五层藻井,四仙飞天,高耸轩敞,殿阁恢宏。又扩建观音殿于左。楼下辟文化舞台、社区书院,多种功能,乐群悦众。

重建后的下湖福庆宫,美轮美奂

下湖福庆宫佛龛熠熠生辉

下湖福庆宫也奉林氏祖佛林希元坐像

下湖福庆宫重建落成时的民俗阵势

释门寺在朱公山南侧、金山路东侧,此处古有石门宫。2002年信众利用旧资源筹资立释门寺。二层建筑,奉三宝佛,并祀普贤、文殊菩萨。寺后小山上立有观音造像。释门寺是佛教弘法场所,定期举办法会。

下湖释门寺是佛教宏发的场所

清代湖边人林仁,擅长古琴弹奏,为人清正耿直,虽贫穷,却不去趋炎附势。

湖边杨永发、林存望被列为湖里知名华侨华人。

林巧稚(1901~1983)的祖籍地在下湖

下湖是我国著名的妇产专家林巧稚(1901~1983)的祖籍地,父亲林良英出生于下湖,成年后才移居鼓浪屿。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医疗科学事业。她没有儿女,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亲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被誉为“万婴之母”。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当时学部中唯一的女委员。曾当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妇联副主席。2002年被评为中华历史文化名人40人之一。就在前几天,为庆祝新中国70周年国庆,评选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林巧稚再次榜上有名。

面临整体拆迁的下湖社,规划中要建设“老禾山文化公园”,历史上名人辈出的这块土地,又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故事?

下湖186号民居,4扇的大门一看就觉得不寻常

下湖186号民居巷道,“双燕齐飞”

下湖190号民居,砖雕装饰

下湖190号民居,高昂的燕尾翘脊和精细的山花泥塑

下湖社的雁只砖墙民居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