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史称“莲湖”,与飞机场的后莲旧称“湖莲”极易混淆。湖边史上并无湖泊,本地称周边高而中间平坦的地为“湖”,湖边因在此地的边上,故名。湖边社东有地叫湖仔尾,靠社有湖仔尾宫,也足可佐证。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厦门志》之“鹭江山水形势记”一文所记:“……又自洪济东分一支,结虎山,东澳、湖边、何厝、高林、五通诸社。”可见,湖边古就有之,并不是因为建湖边水库,位于水库边上才得名。上世纪60年代修筑湖边水库,湖边成为名副其实的“湖边”。

俯瞰湖边上社(2012年)

解放前的地图上,常把湖边标为“河边”,一则湖、河二字本地话音近,二则湖边近杨厝溪、桥头溪,称“河边”似乎也有道理。

1935年禾山特种区地图把湖边标为“河边”

1947年厦门岛地图把湖边标为“河边”

湖边主要是林姓聚居,林姓祖祠原在下社,还有一间私房祖厝,后来都被水库淹掉了,才改建在下社、顶社之间的小坝坝头。林氏宗祠号双桂流芳,大门的对联“涂岭分支创伟业 莲湖呈秀绍前贤”,说明湖边林姓的由来。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惠安涂岭林禄的后裔林弘裕迁徙至此,开基湖边。后来又有来自南安、灌口等不同源流的林姓也来到湖边。林弘裕生三子,繁衍日盛,分房头发展,湖边遂分为二。长房、三房在靠桥头的这边较早开发,地势较低称为下湖(湖边下社),二房在靠虎仔山的那头较迟开发,地势较高称为顶湖(上湖、湖边上社、湖边顶社)。

上湖福庆宫里奉林希元的坐像

湖边水库修建后,上湖、下湖分得更开了。这是1980年禾山公社地名图(局部)

水库还没建起的时候,从龙湫亭、洪塘下来的羊尾沟,流经上社社前,沟深水急,岸常崩陷叫乌陷头。乌陷头在上、下湖之间时岸壁陡峭,两岸对峙期间,1953年“9.3”炮战,社人在岸壁上挖防炮洞躲避炮火袭击。乌陷头流到下社边是一大片石坡,人称大石皮,大家在此洗衣。再往下流到了刘厝、杨厝社边,水流较大,人称杨厝溪。

写着“湖边上湖社”的简易拱门

旧时,江五公路过了桥头溪的大桥后,往南有马路经杨厝、上社,到草埔后拐向上坡通向上社、洪塘、龙湫亭。湖边水库修了之后,这条马路被淹,改从桥头下坡后分叉向南,经过一段上坡的“三截曲(kiao)”,从顶社社后到今菜市场处接旧马路。水库建了后,为了有更多的库容,又从乌潭边上修一条小坝连接上社。有的小车辆改走小坝,从下社直通到上社。

解放前,湖边属湖边保,合作化后湖边属后坑大队,上社从低向高分为10、11、12队,社头最高,和洪塘社合为13队。

上湖民居,典型的燕尾翘脊

上湖25号民居边上的石脚桶

上湖85号民居,门扇上的时代印记还可辨认

上湖大家称顶湖。顶湖西南连着下湖,东南接洪塘。从下湖过来有乌烟厝、头前厝、顶段仔、后壁厝几个角落。顶湖系湖边林姓二房居多。社沿虎仔山西麓的乌厝山(洪塘山)山脊分布,民居依山势向西。乌厝山在洪塘社后,又称洪塘山,解放初部队在山上建军粮仓库,外表涂成灰色,人称乌厝,故俗称乌厝山。社后山脊地叫乌厝脚,公社化后辟为农改田,有的是菜园,有祖墓叫刺仔墓。

顶湖社前的田地在乌陷头的那边,有石板桥跨过乌陷头,后来也在沟上筑了水坝拦水。石板桥过去是叫坂仔(bua a)的园地,分顶、下坂里。再往下是塘下沟田、石牌仔,再过去是大腹内。大腹内相当于今宝龙房产边上。水库建了之后,乌陷头和其外的这些田地都淹没在水面下了。

大腹内没淹掉的靠近古地石的草埔地开垦为园地,中有古墓如龟壳状,地就叫龟壳顶、龟壳下。向西,过了龙舌溪和蔡塘的地相望。这一带,社人要去耕作要绕行水库边上,路途较远,他们就在水库汊道水面上用乱木、树枝架了简易浮桥。

如今,湖边水库周边高楼林立

顶湖的田园耕作很远。东向作到近马厝的四门炮、苦篱仔,那里也是当年部队的炮阵地,还有营房到马厝的军用路边上叫马路脚。路的左右分别有一大一小的二块桃形的巨石,大家称苦桃石、甜桃石。苦桃石早就开采掉了,甜桃石后来也难逃被毁的命运。虎仔山脚下通何厝的路头旧称杀人坑,60年代备战时挖了很深的地下洞俗称693洞。这一些都在今垃圾处理厂周边的位置。这边上还有叫东山后的田地,1954年的“9.3”炮战时,对岸的飞机投下数颗炸弹,炸出了很大的弹坑,后来生产队在这里开了水塘。

位于垃圾处理场附近的“苦桃、甜桃”遗址(2009年)

从洪塘涂桥向南有路上个山坡可以通石村,路左的山头叫大饭(beng)山,如今已经削平,就是今软件园佰翔酒店的位置;路右的高地叫矮仔内,那时有部队的火炮阵地,俗称四门炮。顶湖的地耕作到比这里还远,有块园叫三亩的,接近高崙头了。矮仔内原有又高又尖的巨石,形似大铁钉,人称铁单石,高有4、5米,象支大石笔,上有石刻大字,可惜早早地就被开采修工事了。大饭山、矮仔内地图上都标为赤坡山。

顶社和洪塘之间路边上的地叫顶社头,靠洪塘山的一侧旧有瓦砾地人称尾头。

当年的湖边民兵,一边生产一边战备。这是《厦门日报》1958.10.19的报道

顶湖至今还留有一个乱石堆顶的炮洞,那是两岸军事对峙时的见证。顶湖的村民来下湖的“本境宫”庆福宫拜拜相当不便,于是又自己修起一座庆福宫。

上湖福庆宫

上湖福庆宫

1960年修建的湖边水库把上、下湖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开了。水库淹了顶湖许多民居,为了安置库区的被淹者,利用淹掉的民居的材料建起长条形的安置房,时称“新村”。这样的“新村”顶湖有6座。

曾经的水库安置房(2014年)

日寇侵厦,杀害湖边社37人。1958年“8.23炮战”期间,湖边涌现了女子英雄群体“花木兰排”,她们当年的拼命和奉献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湖边“花木兰排”的姐妹们

湖边“木兰排”的事迹上了《厦门日报》的头版(1960.12.28)

“木兰排”的姐妹们萝卜丰收(厦门日报,1961.11.29)

湖边史上出了不少名人。林应翔,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次年中进士。后任浙江永嘉、湖北京山知县。之后调任广州、衢州知州。任内,他建塔造桥,缉捕盗贼,造福百姓。他的儿子林嘉采,崇祯举人,迁居同安县城,深研理学。郑成功收复同安城后,以叶翼云为同安知县。清军进攻同安,有人劝其逃难,他执意不肯,说:“国破家亡身死,天之道也。”一家10余人同时被害。

徜徉在湖边顶社的街巷之间,很难想象当年的炮火纷飞、水库建设。如今,水库的步道从顶社蜿蜒而过,宛如给她一条彩色的飘带,让依偎在虎仔山脚下的湖边顶社在水面上的倒影显得婉约和绚丽。

“湖边大队”?应该是湖边生产队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