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湖里街道后浦社区后浦社,民国时期属殿前保、殿上保,解放后属高殿乡、亚热带植物试验场,上世纪70年代属立新大队第5生产队。
后浦社口的“后浦社区”牌匾
后浦社地名牌
后浦位于石头皮山西北麓,东与马垅社相邻。古时,海水一直到了后浦边上不远即今金龙汽车车身厂西南叫大井脚的位置,“濒水曰浦”,以殿前来看,此地位于石鼓山、西山之后,所以称后浦。
1980年禾山公社地名图中的后浦
后浦、后埔,同是湖里区的村子,普通话发音相同,经常有人混淆。1930年代的厦门岛地图上,就把后浦标为后埔。
1930年代的厦门岛地图,后浦标为后埔
后浦陈氏聚居,系“南院陈氏”后裔,所以后浦陈氏宗祠有“派衍颖川世泽长 支分南院家声远”的楹联。据《颍川厦门后浦陈氏族谱》,有浦源(即今浦园)“十四世陈拱公及十五世从简公垦发后浦”一说,又有“拱后人由殿前分族后浦”一说。现今后浦社还有解放前来自周边陈厝、湖莲、后塘的一部分陈姓人家。
后浦陈氏宗祠拱庚堂
位于后浦社中部的陈氏宗祠拱庚堂,据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最早翻建是在明建文四年(1402年)。拱庚堂规模宏大,经多次修缮,愈发堂皇轩敞,装饰精致。前部围院,中开门楼,主堂立柱穿梁,燕尾翘脊,筒瓦覆顶。史上,后浦陈氏的众多后裔渡台或出洋谋生,拱庚堂是他们和祖地血脉相连的纽带。如今,拱庚堂已是厦门涉台文物古迹。
后浦拱庚堂祖龛,金碧辉煌
后浦拱庚堂,厦门涉台文物古迹
后浦民居依石头皮山的山势面西而筑。旧时,后埔的红砖大厝颇具规模,分五列集中在祖厝拱庚堂后,称“五zua大厝”。如今,这些大厝只残留下零星几座,岁月的摧残并不能完全抹灭精美的装饰。
后浦19号民居,廊道梁拱上精美的木雕
后浦19号,砛墘墙上的砖饰
后浦19号,面墙上的砖饰
后浦19号,面墙上的砖饰
后浦人称石头皮山为山仔尾,靠山坡的一片园地也叫山仔尾。山仔尾最西的尾部下有一条大沟通向后浦,叫深沟其位置即今湖里大道石头皮山公交站边上。旧时,这个地方设有2座防匪的枪楼。上世纪60年代备战用的“六九三”工程其中一个洞口就在深沟,
如今的后浦、马垅之间仅隔着一条马浦路,原本两社之间相距有数十米远。其南,是一个小小的山崙,边上的地叫榕树脚、壁脚,今榕树还在;其北,有着一片不小的园地叫五斗坪。
如今的后浦、马垅之间仅隔着一条马浦路
后浦古榕
后浦古榕
从塘边发源而来的鳖仔沟流经后浦社前,当地人叫它钻仔沟,沟边上是一列的水田,叫门口田。生产队为了截水,在沟上拦了2个水坝。钻仔沟从社前转而流向东北,在亚热带植物试验场的大门前穿过福厦公路(今嘉禾路),沿沟的水田叫南底田。公路边有双关井,后来生产队在边上挖了一口大井,泉水很好。公路过钻子沟(鳖仔沟)时搭有木桥,叫柴桥、杉桥,书上写的是后塘桥,相当于现在永升新城的东门口的位置。福厦公路从马垅社边向北接出一条机耕路,即今悦华路东段的前身,机耕路到了后浦社北之后转向社西,经过山仔尾后一直通到风动石下。后浦的园地耕作到了那里,叫根石山,即今博士山庄那一片。
后浦102号民居,精美的墙面砖饰
后浦102号民居,精美的墙面砖饰
后浦的水田不多。门口田西侧,过了钻沟仔就是园地了,叫面前山,即今天的天安工业村一带,边上的四季家园小区当时是个小山崙,越过了这里是薛厝的地了。
后浦社南,近石头皮山有叫顶墓的墓地,社北是陈姓先祖的墓地埔仔墓。奉五谷仙帝的龙会宫就位于社北机耕路旁的水田边,又叫桥仔头,相当于现在鼓浪屿工业园,后来才迁到埔仔墓边。
后浦19号民居边上还在使用的石脚桶
后浦社北,今永升新城所在是一片叫塔丘尾、崙仔顶的园地,再往北芙蓉苑一带有西山,这里延绵着从石鼓山下来的一条小山,山上很多石头,其中有一块较大较平,称东石,后浦人常到那里晾晒番薯纤,其北向有形如鲎壳状的鲎壳石,中间空洞可以避雨。山上有乱冢。道光《厦门志》载,鲎壳石,系厦门29处“旧义冢”之一。此山上有乱冢,还有一片基督教徒的墓地,俗称吃教墓。从这里向西叫斗底,相当于现在嘉园路饮食店最集中的那段。今湖里供电局和悦华东大门之间有一个叫倒插金花的地方,那儿是寨上到江头必经的大沟,边上有大石上头长着高高的“官茅”。从这里往南,大概在今天安小学的南面,大沟叫着崎沟。
后浦社中的水塘尽管并非原来的模样,依然承载故事和传说
龙会宫1987年才迁到悦华路的埔仔墓边。龙会宫始建年代古远,主体是典型的闽南宫庙式建筑,前后二落均为硬山顶,中有天井,拜亭相连,还存有一对清代石龙柱。前殿为三川四归双燕尾翘脊,有明廊,开三川门,边门紧靠山墙,相当特殊。龙会宫主祀五谷仙帝,俗称仙公祖,所以俗称仙公祖宫。五谷仙帝即中华民族远古人文始祖的炎帝,神话传说中传授种植谷物的神农氏。神像手持谷穗,赤身裹藤。文革中神像遭火焚并投入荒井,后来竟奇迹般寻回。
后浦龙会宫,边门紧靠山墙,相当特殊
龙会宫祀五谷仙帝,俗称仙公祖,即神农氏,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后浦社去年新娶的媳妇由家人簇拥到篮球场为神轿上的虎爷插香。四个未婚的小年轻抬着神轿绕场颠簸,新娘手持香束,在锣鼓声中追逐,想方设法把香插进神轿香座上。围观者合着锣鼓声呐喊助威起哄,叫“哗新娘”。
后浦,正月十五“哗新娘”民俗
新娘在家人的帮助下终于把香束插上神轿
解放不多久的1949年12月23日,后浦农民家里养的一头猪被老虎叼食,这是厦门岛上所记录的最后一次虎患。解放初,后浦是部队师部驻地也是174医院最早的所在地——极少有人能记得这一些了。
厦门岛最后的虎患,发生在后浦(厦门日报1949年12月26日)
如今的后浦,还有幸留存的红砖大厝,点缀在这火柴盒式的水泥建筑群中,让人些许视觉的享受。村子里不时可以看到的龙眼、菠萝蜜、枇杷,提醒人们记起这里曾经是亚热带植物试验场的一部分。
后浦社中的菠萝蜜,遮天蔽日
后浦104号民居,栩栩如生的砖雕“一等富贵”
后浦104号,面墙水车堵上精美的泥塑图案
后浦104号泥塑,色彩依然艳丽
处于特区发源地核心区边上的后浦,挟天时地利之便,人们早早告别了农民的身份,只有龙会宫里所奉的五谷仙帝,这尊农耕的守护神,不时唤起人们曾经的乡野记忆。
沧海桑田,后浦的海岸早已退到几公里之外,只留下“浦”字还可以想象出当年海水浸淫、水草及岸的景象吗?
后浦街景
后浦生产队的养蜂场(《厦门日报》1959年5月13日,倪海摄影)
后浦曾经由乡人捐资,举办过“国荣学校”(《江声报》1948.7.27)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