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社区浦口社位于厦岛东部海岸边,澳头山东南麓,北连凤头,西接店里,西北邻霞边,隔大埭和泥金相望。当地人称澳头山为后面山,浦口旧民居依山势大都向西南。浦口到泥金的堤岸还没围起之前,涨潮时海水长驱直入到店里和浦东过来的海水相接。浦口社前是大片的浅海洼地,“濒水为浦”,处于海水涌入之口,故名浦口。

1935年禾山特种区地图上的浦口

1996年的航拍图,浦口临海和泥金遥遥相望

远眺浦口(2018年)

浦口王氏聚居,是厦门本岛最大的王氏族群。王氏家庙建于清代,单进燕尾翘脊,覆平瓦,悬滴水,前有素面围墙。拜厅敞轩,三开四进,穿梁斗栱,横梁上书“开闽第一”。祖龛上方悬挂王审知、王审邽、王潮三兄弟画像,奉开基祖神位。浦口王氏家庙左墙根上所立的狮子头“来龙进宝”石敢当,在今湖里区十数处尚存的石敢当中造型最为精美。

浦口王氏家庙

王氏家庙墙根上所立的狮子头“来龙进宝”石敢当,在今湖里区十数处尚存的石敢当中造型最为精美

浦口和过水的刘五店、欧厝王氏均为王审邽的后裔。大约在明代,王钦楚从同安(今翔安)欧厝迁徙而来,肇基浦口。时浦口尚有陈姓居民聚居在一条小巷称陈家巷。至清乾隆年间,王氏已成为旺族,全社有官房、三落、中厝、五柱、七口灶等角落。

王氏家庙祖龛,上悬挂王审知、王审邽、王潮三兄弟画像

浦口旧时偏于海边一隅,交通不便,有一条从店里沿圳沟到社口福桥头的小路。日据时期开通了五通至何厝的简易公路,从社中拆房而过,筑海堤接泥金、东宅。浦口社东面临海叫马路东,社中为祖厝边,社西从店里来的路在社口上有土地庙叫福龙宫,边上有福桥,所以叫福桥头。福桥头是五通的一处古渡口。

福桥头古渡口已经了无痕迹,留下福龙宫还可寻踪

清代,浦口属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二十一都北山保。民国初年属思明县西林保,后来属禾山区金林保。解放后属禾山区五通乡,公社化时属东方红大队即后来的五通大队。浦口分三个生产队,1队靠福桥头,2队在社东靠海,3队在社后靠后面山。

浦口,遗存的磨盘空悠悠

浦口社西福桥头边上的地叫栏前下,再往西叫山尾。后面山下来的水从店里沿山脚的水沟穿过路,灌溉着栏前下的埭田。社口有几个烧壳灰的灰窑,这片地叫灰窑仔。沿店里的路过来的圳沟向东流入几个池塘后注入大埭。这片靠埭的田园先前是家族的林地叫乌暗树下、宅仔内,后来做了冢地,密集着许多坟墓,平整土地时才整为耕地。

浦口老宅,藤蔓簇拥,“瓜瓞连绵”,这里孕育出了庞大的家族

福桥头向北的后面山是平缓的埔地,通称赤土园。上有竹仔井、战壕、鬼子潭,一直接到部队的雷达旁叫雷达顶。这一片地旧时有战壕沟,后来辟为园地还叫战壕。这里水利条件很差,有竹仔井和许多井,靠吊乌(桔槔)取水。浦口人用海沙改造园地,种出了厦门最出名的韭菜,当年流传这样一句民谚:“三条韭菜根,卡好月月在预分。”既是称赞浦口的韭菜,也是讽刺当年“吃大锅饭”时的贫穷。

舂土墙、歇山顶的浦口老宅,年代久远,相当罕见

浦口社北靠凤头的园地叫后头路,和凤头之间有大沟,边上的地叫大沟墘,有大沟墘潭,还有琼仔(乌桕)墓,临海的那边有冢墓,叫刺仔腔。

社前,西侧挖了大井,边上的地叫平头仔。这边上是埭田,往南是一大片叫大埭的水面,对岸就是泥金社。

浦口老宅,手绘的假砖饰,斑驳的“双忠字”,满满的时代印记

浦口社东处在海岸边,这里是海防最前线,驻有部队还设有海防哨所。在两岸军事对峙期间,浦口人既要生产又要参与站岗放哨,奉献了无数的白天黑夜。

浦口哨所,浦口人曾经在这里奉献了无数的白天黑夜

哨所靠海的一面,真有点众志成城的样子

浦口防炮洞,在这里躲避对岸的炮火是老辈浦口人无法磨灭的记忆

浦口海边有湖里区唯一奉龙王的瑞云宫。瑞云宫又称浦口宫,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代,几经兴衰,现仅存的旧物是一对青石石鼓和“山海秉灵”的匾额。1998年,信众捐资重修于原址。

瑞云宫二进,中有天井,前后连着拜亭。前殿有明廊、龙柱、穿梁,开三川门,前后殿的屋顶都是硬山顶,燕尾翘脊,是一座富具闽南宫庙特色的建筑。瑞云宫还奉祀王审知及夫人,浦口人尊为公祖、祖婆。还奉有玄天上帝俗称上帝爷,还安放着黑脸的池府王爷神像。每4年一次的浦口送王船活动,以瑞云宫为主场地,总是要热闹一番。

浦口瑞云宫是湖里惟一奉龙王的地方

瑞云宫的龙王造像,与它神无异

从瑞云宫眺浦口海面

瑞云宫前就是连接泥金的海堤,海堤内侧是大埭,外侧叫港仔内。70年代,五通大队组织围海,在港仔内硬是围出一二百亩的海滩地,原要种水稻,淡水不足,改做盐场。

浦口“做佐事”,趴猪倒羊

浦口“送王船”,王船在烈焰中“化吉”

现在,瑞云宫边上立有“厦门白海豚保护区”的标志。从这里有斜坡下海,海里的海路叫埭路,不像其它海里的烂泥路,海路较硬,收蚵的车辆可以从埭路直下到海里。埭路南侧有一条线状礁石叫宫前礁,再往下有沽仔礁,边上的蚵场叫沙仔、土窟仔、竹蚵。远处还有南、中、北三个石户礁,向南至鼓仔礁。埭路北侧有后抓礁,还有下南扁、蚵仔目、北头、后头下等蚵场,从这里往北和凤头的海相接。

浦口海边的姑婆宫,边上立有“厦门白海豚保护区”的标志

浦口海边“拜海墘”的地方,表达人们对海的敬畏

浦口人多地少,人均不及3分地。俗称“米瓮设在海中央”。烧壳灰、放钩蚝。民国《厦门市志》载,“竹蛏,似涂蛏,圆如竹节,有斑纹,颇爽口,出浦口。”海猪,“浦口乡人取之盛以木盆卖之。”到靠金门的海中“搭蛏”也是浦口人所擅长,他们不顾对岸枪口的威胁,甚至为此付出伤亡的代价。山穷海险,浦口人为了生计,为了子孙能在这块土地上更好地发展,数百年来铸就刻苦负重、低调内敛、坚韧执着的个性已经深入骨髓。

浦口,民居门口就是海

浦口沿线,是厦岛仅存的天然海滩

浦口沿线,是厦岛仅存的天然海滩,“风飞沙、黄花藤”已然不见

浦口海滩,对岸翔安的建筑群历历在目

乾隆癸酉年(1753年),族人王鲤考中武进士,成为五通有史以来的第二个进士,这是浦口历史的荣光。王鲤的进士第位于王氏家庙前,三落带围墙,前落大门外立着旗杆石。

1938510日,农历四月十二日,日寇从凤头至泥金一带海岸登陆侵占厦门,浦口首当其冲,当日被杀害7人,挑开了浦口腥风血雨的一段岁月。

浦口海滩上的碉堡,硝烟不再

浦口海滩上的碉堡,足可凭吊

海浪、海蛎,数十年在碉堡上的痕迹

几年前,浦口拆迁及半却莫名地噶然而废,留下的断垣残壁惨不忍睹,路人戏称为“地震或战争废墟”。但是,埭路下去的蚵场还留有许多旧式的石蚵堆,滩涂上还泊着许多小船,虽然再也见不到旧时成片细细的风飞沙,见不到沙丘里匍匐着的不怕海水的开着黄花的藤草,总算留下了一段海滩,留下了部分浦口人以海为生的机会。

拆一半的浦口社,一搁就是10年

拆一半的浦口社,一搁就是10年

废墟上的浦口,菜地生机怏然

如今,两岸的硝烟早已散去,空留数座碉堡在海滩上,昔日海防哨所成了今天值得造访的旧地,边上的海岸,开发出一间又一间临海饭店。

当下,这一段厦门岛最后的原始海岸也正在被人工填沙吞噬,蚝石、滩涂、毛蟹、花蛤,一切都将会被沙子所填没。

浦口,挟临海之地利,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海鲜饭店

浦口,挟临海之地利,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海鲜饭店

浦口,挟临海之地利,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海鲜饭店

也许在将来,浦口的废墟上会长出新城,人造的沙滩会带来些许浪漫,人们总是喜欢抹去旧有的痕迹,留下的就剩下这几代浦口人对于旧村的眷念和对于这片海的回忆。

有识之士立碑记录浦口的历史渊源

1946年4月25日《江声报》关于浦口的报道

1947年4月23日《江声报》关于浦口的报道

1949年6月13日《江声报》关于浦口的报道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