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街道高林社区的新厝边社,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落。

新厝边紧邻高林社南,与高林仅隔着几丘园地而已。新厝边黄姓聚居,他们和黄厝的黄姓同祖同宗。黄姓在这里开发的历史比高林来得迟,他们在高林社尾安居结社,成了高林“新来的厝边”,社因而得名。有人解释是处于“新厝的边上”才叫新厝边,但是毕竟和高林还有段距离,此说不靠谱。

湖里区地图上的新厝边(2017年)

新厝边在历史上也有过人丁兴旺的时候,据说还修建了夯土墙的大厝,号称“99间”。在清光绪二十年间,此处遭受瘟疫,黄姓四散,有的到黄厝,有的到洪塘定居,新厝边由此式微。

新厝边社实在很小,旧时只有几间房屋而已,解放初只有6户人家,32人,合作化后一直和高林社南的一部分合在一个生产队,组成高林第7生产队。

1975年地图上的新厝边,村社实在太小(图中高林村委会是后来手绘上去的

新厝边社房屋向西,社后的园地是有许多瓦砾的破厝地,这就是古新厝边社倒掉的房屋所留下来的,和高林之间的地叫园仔顶。新厝边社前有大榕树,边上有新潭仔,不远处还有竹脚潭,这一片门口田有着从虎仔山和朱公山下来的水的滋润。其间散落着槟榔潭、砖仔潭、青潭。青潭顶上是一片墓地,和公路那边的大型宋墓相对。门口田再往上都是山坡地了,有脚顶、大井顶、坝仔沟,地势越来越高一直到朱公山脚下。

从江通公路分叉过来的一条简易公路,到了社口的大榕树下转而向南,一路上坡。过了双石(仙石)分成两路,一路向东南到马厝,一路继续向南向虎仔山门的杀人坑。两岸军事对峙时,这条简易公路成了战备的通道,两旁有大大小小的炮位和车马位。朱公山上杂草和矮树丛生,其间散布着许许多多整粒整粒的花岗岩。最出名的两块叫双石又称仙石,双石就在路边,如同剖开的石笋,一高一低,一公一母,对面而立。

乾隆《鹭江志》中有:“朱公山,在二十一都,虎山之北。朱文公曾游其岭,故名。稍行而右,对峙双石号曰‘仙石’,可坐数十人,仙迹旗盘,隐然若画。”道光《厦门志》也载:“文公山,在城东二十一都虎山北。相传朱子尝游其巅,故以为名。右有双石对立,名‘仙石’。”仙石,因其“双石对立”,本地称之为“双石”。双石的位置大概在今高林小学校门口一带。可惜,解放初,双石被毁掉了,连同双石的底下一大片石头,开采出许多石料,打成石条修工事、造房子去了。后来高林大队组织人力在双石边上垦植,辟为果林,先是种了许多桃树,大家就叫这一片“桃仔园”,后来是高林大队的奶牛场。

新厝边社口的大榕树留存了下来,须髯丛生,华盖蔽日

在仙岳路边上的大榕树,成为新厝边的标志

现在,仙岳路就从原本新厝边社前的大榕树旁擦身而过,原新厝边社也已湮没在仙岳路的车水马龙之中,难得有谁注意到新厝边这样的小村子了。

CCTV“舌尖上的中国”对新厝边做面线的老作坊进行采访的镜头

可喜的是,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对新厝边做面线的老作坊进行采访,留下了在密集的民居楼顶坚守手工工艺的镜头。如今,行走在新厝边,时常可以看到晾晒的如丝如瀑的面线,这已然是新厝边的一张名片,在对面高耸的海峡金融中心大楼的围观下,这成为都市里的村庄的标志符号。

社里晾晒的面线,如丝如瀑,这已然是新厝边的一张名片

将来的社区已经预留了一条“新厝边路”,这也许是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最好的纪念。

如今的新厝边

如今的新厝边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