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是鹭岛最大的村落。“一殿(前),二何(厝)”的民谚,在厦门岛的乡村中曾经广为流传。殿前之大,一直是殿前保、殿前乡、高殿大队、高殿社区的所在地。
屋顶“立面改造”后的殿前,“欧式”下的城中村
店铺之前
殿前社大人多,曾有商贾云集、遍布店铺的繁荣。改革开发之前,社中心十字街一带有剃头店、米面店、豆干店、杂货店、干果店,有卖油条、蚵仔润、匙仔炸、芋粿炸的小吃摊,后来还有供销社的百货店。
殿前旧称店前,社名的来历就取自“店铺之前”。有传说族人在朝廷为官,皇帝问其家居何地,答曰店前,帝嫌其名太俗,改店为殿,遂称殿前。此说不足信。清代道光《厦门志》中只有“店前”一名,说明“殿前”的出现应不早于清末。直到如今,殿前的“殿”发音如同祥店、店里的“店”(dai)而非“殿”(dian)。
清代道光年间的《厦门志》,标出的是店前
殿前的形状近似圆形,北、西、南略高,东和中间较低,所以旧有殿前像“枷箩”(如簸箕)之说,又有“‘鼎脐穴’能聚财”之称。殿前东西、南北走向的2条街正正划了个十字,交叉的地方旧时叫“物吃埕”(mi jia dia),是许多卖小吃的场所。十字街把殿前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角落,又叫“四社”。四社有各自的土地庙,殿前之大,可见一斑。
殿前原貌
殿前号称“七山七池七宫七祖厝”。
原先,殿前周边多奇岩异石。村东南有石鼓山,巨石击之如鼓,闻之悦耳;纱帽石直立高耸,赏心悦目。西北部的神山、东山、楼仔顶山,鼎足而立。神山靠海,山上多石,传说内藏金银财宝,由神仙守护而得名。1949年10月解放厦门的战役,人民解放军从神山率先登陆,是第一面红旗插上厦门岛的地方,所以又称红旗山,后来在边上修的殿前水库又叫着旗山水库。东山上有巨石,上有仙脚迹,称仙石。楼仔顶山巨石累累,间有石洞。可惜50年代开采石料修建高集海堤,楼仔顶山、东山岩消失殆尽,神山也削去山尖,后来成了部队的驻地。
神山,残留的国民党军的双层碉堡
殿前楼仔顶山残留下来的一部分
殿前社边上,从南到西,分布着一系列的池塘,号称七星潭。殿前东面较低,海水可以从海中直入妈祖宫甚至到祖厝之前。社南,蚝壳山等高地上的泉水渗出从社东边流入海,因此又称“龙虾出港”,引出了一段传说。后来,社东的宫庙边筑了堤岸,留有2个涵洞过水,如龙须状,社人称此处为“龙须穴”。
这里的大道公宫倒塌了,大跃进时期是前线公社的炼钢厂,曾建有高炉。不久,高炉废,大队用来办企业,先后举办过木工场、修车铺、碾米厂、榨油厂、机修厂,一片厂房还留存到了现在。最近,宫庙又在原地重建了。
原高殿大队的企业厂房,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殿前人多,田园耕作到离社很远的地方。和安兜相接的是叫铁树尾的园地,今殿前水厂的位置处于官人山,又叫崎山,山腰是部队的驻地一直到山下的大潭边。
殿前社东的大埭原是殿前和中埔之间的海湾,修筑堤岸后形成了大片的水面,久积成淡水,又叫淡埭。西侧是许多埭田,盐分较高,叫咸田。20年代修建的江头—高崎和30年代修的高崎—寨上的公路,50年代的福厦公路都经过大埭的埭岸。社东如今有木麻黄的一段就是当年的福厦公路。一直到石鼓山立交桥修建后,福厦公路(今嘉禾路)才改从机场边过。
殿前社东,如今有木麻黄的一段就是当年的福厦公路
大埭的岸头有埭涵,水从这里入海,岸边就是殿前海边的古码头,是殿前来往过水、厦门市区的要地。一直到公社化时期,运送蔬菜到市区,从市区运水粪来都要在这里上下船。
社南,今三航六公司所在,早时蚝壳堆积如山叫蚝壳山,边上的小山包日据和民国时期设有电台称电台山。1957年,厦门市郊区政府设在殿前,在这里盖了几栋办公楼,后来改成移民新村,安置8.23炮战中从前沿转移来的移民。炮战结束,改为郊区招待所。
殿前,上世纪60年代的郊区招待所
殿前社西,有水塘叫西池,所以这一片叫西池口。从高处下来的水,沿西池到西洋然后从神山西北入海。西池口北连楼仔顶山、神山,到如今的陈胜元纪念故居这一带称福场。楼仔顶山北叫花园,旧时是有钱人家的果子园,这片果子园相当大,延伸到高殿小学边上,小学的地叫花园脚、桃仔园。
殿前社北近海,滩涂上是大片茂密的红树林,长着野生土鬼(海瓜子)、公蚮,合作化后才有了海蛎,后来也放养了花蛤、海蛏。海滩的远处是港汊。海的东面有东港,过了东港是埔仔社;海的西面有西港,港的那边是大石湖。从岸上到海里延伸一条沙线,既长又尖,如同宝剑。潮起,剑没水中,潮退,剑尾显现,直指埔仔社的宫庙。此宫庙犹如铜牌挡住剑锋。这边上有屿仔角大石,如巨大的石印,上有突出的小石,如同印纽。二者形成“剑尾铜牌、玉印镇海”的景致。
1971年,高殿大队在神山和埔仔之间筑堤建成旗山水库,从此殿前远离了海。2007年填平水库形成旗山物流园。
2003年的卫星图,殿前北侧的旗山水库一目了然
殿前陈姓
殿前陈姓聚居。北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陈邕所代表的颍川陈氏“南院陈”的后裔陈宝率陈从周、陈继周两子开基殿前。如今,殿前社里的上林埔、下林埔尚有陈姓先祖的墓葬。
殿前上林埔,陈宝夫妇墓
陈宝夫妇墓是涉台文物古迹
陈姓先人在殿前渔稼耕读,生衍不息。从周、继周二兄弟后裔衍派众多,人口兴旺,殿前蔚为岛上最大的村子。陈姓从殿前播迁到厦岛内外的后浦、马垅、小东山、中埔、岑头、官山、山侯亭、西亭、西滨、西园、西井、灌口、俊美等处,以及漳浦、福清、安溪、南安、温州等地。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殿前惨遭兵燹,村民流离四散。二十四世陈纪明召集流散各地村民返乡重建,村庄元气逐渐复兴。
明清时期,部分殿前村民渡海到金门、台湾谋生,定居。清末民初,村民远赴东南亚,拼搏创业。因此,殿前是岛上著名的侨乡。
如今,殿前有陈氏宗祠继周堂、从周堂、崇本堂、孝弼堂、地房祠5座祠堂。
殿前陈氏宗祠继周堂
殿前陈氏宗祠从周堂
殿前陈氏宗祠崇本堂
殿前陈氏宗祠孝弼堂
殿前地房陈氏宗祠
继周堂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宗祠建筑,单进,三开间,左右耳门,硬山顶,高扬的燕尾翘脊,装饰以剪粘、泥塑、彩绘。穿斗抬梁架构,狮座、瓜垂、雀替、员光上或浮雕或镂雕,加以彩绘贴金。宗祠的祖龛为多重殿式细雕组合,金碧辉煌,悬挂着文魁、武魁、进士、博士、民主先贤等牌匾。继周堂已被列为市级涉台文物古迹。
殿前继周堂,金碧辉煌的祖龛
殿前继周堂,精美的木雕
殿前继周堂,柱础上的高浮雕
殿前继周堂,拜厅的寿字纹和瓷砖贴
明清以来,殿前人丁兴旺,人文荟萃。道光《厦门志》记录的进士有陈士兰、陈沃心,陈弼心;举人有陈华玖、陈一经、陈台衡、陈霄九、陈保琳、陈清晖、陈温、陈祚、陈策。“列传”中“武功”有陈弼心、陈启良;“孝友”有陈迪元;“义行”有陈真泰等。
殿前向来不乏名仕。清代陈启良,在台湾建造海底木城,领军民同抗海盗,有诗句称“木城百雉海东隅,危难方知伟丈夫。”还有小刀会起义领袖陈庆真;有光绪年间任台湾艋舺参将,甲午战争中奋勇御寇,殒于军中的陈宗凯;有历任新加坡禾山公会总理,抗战时期筹赈祖国难民的陈贵贱等等。
清代《厦门志》载,嘉禾里二十四都店前保社设有厦门社仓,专为救灾济困之用。殿前向有许多乐善好施的乡贤。
明代,陈真泰乐行善事,拿出家中的仓粮用于赈济乡里,与弟弟陈阳泰被乡人尊称为“二长者”。陈迈质,有借贷者,不取分毫利息,遇贫者焚烧其借券。
清代,陈迪元捐资重建“埤仔沟”后塘桥,修建黄厝村茂后桥,修筑沿海道路,便利乡人。
南渡新加坡,富甲一方的陈泰,捐资支持新加坡崇文阁、萃英书院等华文学校,捐献土地给当地政府建码头、仓库。新加坡政府命名“陈泰坊”“陈泰巷”,以资纪念。
陈伯甫,缅甸侨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即汇入99万元巨款投资于闽、粤两省及北京,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将积蓄的55公斤黄金折让给国家。周恩来生前4次会见,盛赞他的爱国热忱。上世纪80年代,已届八秩高龄的陈伯甫仍不辞劳苦,辗转奔波国内,免费为病人诊治。
殿前,1921年华侨捐建的殿前小学教学楼,其规模和砖饰,冠盖禾山
1921年,陈伯甫和华侨陈清波、陈宜志、陈明珠、陈明元组成办学董事会,向南洋华侨募捐建一座二层校舍,兴办殿前小学,开启现代教育。90多年来,殿前小学不负先辈所望,成长为一所远近闻名的中心小学,上世纪70年代还是福建省重点小学。
殿前的洋楼和大厝
如今,行走在殿前的大街小巷,虽然是铺天盖地的楼房,但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红砖大厝、华侨洋楼。其中,位于西池口的陈贵贱“新厝”和东社口陈宣志的“红番仔楼”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位于殿前西池口的陈贵贱“新厝”
陈贵贱宅建于1937年,年代不算久远,当地称之为“新厝”。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及左右厢房组成,均硬山顶燕尾脊。第一进为凹寿、四房,第二进面阔3间,进深2间。很有特色的是左右厢房往前延伸,与护厝连成一体,成水波状山墙。
这座大厝装饰极为精美,手法多样。步廊和凹寿的斗栱、通梁,垂花、通随,无不精雕细琢着花卉、云纹和人物故事,施以贴金。立面镜面墙两侧有红雁只砖拼砌出的篆文“贵名重望、贱白轻黄”,巧妙地嵌进了主人的名字和对气节的追求。另外还铺贴几何纹瓷砖和精致的仕女瓷砖画饰。水车堵上有灰塑、彩绘等手法的村落山水图。左右厢房立面墙体的上部有拼砖拼出的“礼”、“喜”、“卐”字纹的透窗。屋脊上的花卉剪粘,墙堵上的雁子砖七巧板框饰以及厅堂木屏风上“财子寿”彩绘,都堪称是本地民居装饰中的精品。
殿前“新厝”,雁只砖拼构的团篆体对联”贵名重望,贱白轻黄”,巧妙地嵌进了主人的名字和对气节的追求
殿前“新厝”,榉头立面墙的装饰
殿前“新厝”,房门上方的装饰.书法、彩绘、砖饰,一应俱全
殿前“新厝”的中堂彩绘.“财子寿图”
殿前“新厝”,砖雕“凤凰麒麟图”,堪称精品
建造于1933年的陈宣志搂,殿前人称“红番仔楼”。大楼的平呈“甲”字形,由主楼、后楼和附楼组成,体量十分庞大。其前部突出的露台和连廊,色调是水泥灰,主楼和后楼的一层侧面墙是是清一色的白细琢石层,二楼和正立面则是鲜红的雁只砖红,形成灰、白、红色彩的强烈对比。
殿前陈宣志“番仔楼”
粗大的方形立柱和圆形罗马柱,柱头的花卷图案风格鲜明。立柱、通梁、楼冠等西式构件的外饰清一色是水洗粗沙,给人沉沉的厚重感。楼冠是粗短的双柱头和大卷草花纹拥着拱形的冠状,正中塑展翅飞翔的雄鹰、缀满鲜花的绶带和精巧的嵌珠心形盾图案,左右侧各有一头仰头向上的登山狮,最顶上则是狮子戏球图。粗犷的西洋风格和细腻的中国式装饰,中西合璧,体现了楼主人在吸收海外建筑精华的同时又不忘中华文化的内涵。
粗大罗马柱,柱头的花卷图案风格鲜明
殿前陈宣志楼,楼冠上的图案和“1933”字样
殿前民间信仰和传说
大社有大社的气魄。殿前单是土地庙就有4座,其中北社土地庙民国时期的石刻对联“宝先于人民政事, 位冠乎侯伯子男”,很有意味,把土地神的地位捧得无可复加。
殿前,北社土地庙,有石刻对联:“宝先于人民政事,位冠乎侯伯子男”
加上奉妈祖的幕青宫、奉保生大帝的大道公宫、奉清水祖师的清水宫、奉观音菩萨的静修寺、奉王公的中正宫、奉白鹤仙祖的东山岩,足足有10座之多。宫庙之多,禾山第一。
奉观音的殿前静修寺
奉妈祖的殿前幕青宫
鹭岛第一村的殿前,沉淀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
位于殿前社中心的十字街口的中正宫,俗称王公宫,边上立有光绪二年(1876年)的告示碑,在殿前闹市中显得有点挤迫。但是,王公宫有着不惧强权的传说:清初,清军大肆烧杀,殿前“几为平地”。一片废墟中王公宫突兀屹立,不倒的王公宫遂为殿前村民所世代敬仰。
殿前王公宫,有着经传不息的民间故事
殿前东山岩上有鹤影图形,为“白鹤下田”胜景。信众奉白鹤为仙祖,所以谓之仙祖宫。仙祖宫正殿今尚存有巨石,白鹤仙祖神像端坐其上,有数只白鹤相伴,并有印童、剑童伺卫。山门牌楼,龙柱拜亭,左舍右廊,并有双亭,整个建筑群依山而筑,错落有致,斗拱穿梁,精雕细刻,环境闹中取静,是村民休闲聚会的好去处。每年的八月十四是仙祖圣诞,仙祖宫各种神事庆典成了殿前热闹的庙会。
殿前东山岩,又叫仙祖宫
东山岩所奉的白鹤仙祖,形象年轻英俊
据说,殿前出了28个秀才,号称“二十八秀”,演绎了和对岸排头女的一系列故事。还有,石鼓山的来历是山上的大石如鼓,这面鼓是降妖镇鬼的神鼓坐化的。还有,二个兄弟把买棺材葬父的钱做赌本,想赚钱买白灰做墓,却输了精光,于是有了“想要赚(白)灰(钱),连棺材本都倒贴”的谚语……
人们应该还记得,上世纪40年代,日军强占后莲保14社做飞机场,殿前展开博大的胸怀,不仅容纳了来自陈厝同样是陈姓的宗亲,还接纳了来自斗门的洪姓和来自竹子林的周姓等难民。
上世纪50年代,殿前农民组织了支前合作社,也就是后来支前大队的前身。翻身的农民组织农友剧团、高殿篮球队,活跃于老禾山的角角落落。
处在飞机航道上新旧交集的殿前
如今的殿前,红砖古厝和高楼民居杂处,外资厂房与喧闹的街市比肩并存,鹭岛第一村充满了现代气息,殿前以其独有的风貌从容不迫地延续着近千年来的美名。
殿前1145号“番仔楼”
殿前5034号,“燕尾比翼”
殿前5090号,厚重的条石墙体,鲜红的山墙砖饰
殿前5028号,保存完好的红砖大厝
殿前2051号,大厝过水通梁上精美的木雕
殿前5028号,泥塑“蘷龙香炉团纹”
殿前6043号中堂,屏风彩绘“财子寿图”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