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湖里区政府搬到枋湖南路,距离枋湖社仅百米之遥,枋湖一时声名鹊起。如今,枋湖不仅是社名,还是社区名,也是许多道路的路名,还是车站、长途客运站名。

枋湖在清代属嘉禾里二十三都,民国时期先后属庆湖保、高安保。解放后,枋湖的地位得到提升,先是设立了枋湖乡,合作化时在这基础上成立了丰收生产大队,后来改为枋湖大队。

1975年,地图上的枋湖,可以可以看到社前的平缓的地形和许许多多的水面

枋湖位于薛岭山北,东南和梧桐社相连,社的形状略长。旧时,江头—钟宅的公路从社后经过。

枋湖四周山头、高地环绕,西有圆山,南有薛岭山,西北有安兜山,东南有虎头山,北和东北是社后和卢厝的高地。社前有一大片开阔地因此称“湖”,据传古时曾种植苏枋(可做染料,亦是药材),故名枋湖。枋湖又常写成方湖。高崎《重修万寿宫碑记》中有方湖社人捐银的记录;薛岭龙源宫光绪六年的香炉刻有“方湖弟子立”;民国二年“重修集福堂外洋募捐碑记”、1928年“思明县禾厦区域略图”和1935年“同安禾山特种区图”中都写为方湖。

1935年“同安禾山特种区图”中,标成“方湖”

枋湖社分为三个角落,东南和梧桐社相接于中宫(忠源宫),这里地势较低,称下角,民居大都向西;近大宫(太源宫)是中角,枋湖富商廖成力所建的红砖楼就在这里;社西头地势较高,称顶角,民居大多向南。合作化时枋湖社属第678生产队,那时的枋湖大队部就在中角和顶角之间。

枋湖旧以廖、张、纪、陈、林等姓杂居。枋湖廖姓是来自安溪上苑廖氏的后裔,清康熙年间分支厦门。廖姓曾有自己的祖厝,1938年被日军烧毁,只留下2株铁树和刻有“廖氏家庙”的石门斗。

枋湖,“廖氏家庙”门斗横放在地上

圆山脚下的觉性院就在枋湖社西。觉性院前有个小山头称院前山,公社化时曾是枋湖大队的畜牧场遍植龙舌兰,后来,市区不少人以这里为墓葬地,因薛岭墓地的“薛岭”谐音“四岭”,而把这里讹为“五岭”。这里原本墓葬就很多,较大的俗称龟壳墓、鼓浪屿墓。院前山南面有合作化时修建的水库叫院塘;北面有日据时建的方形小塔,人称万人塔,边上是堆放日军拆后莲14社建机场时的无主骨骸的石屋,还有一间小土地庙。万人塔位于今枋湖骨灰场后,70年代才毁。如今这一片都是枋湖工业小区的范围。

枋湖骨灰室“万灵阁”,这里被讹为“五岭”

鹰厦铁路从圆山脚下经过,铁路西侧,靠小东山社的山叫虎头山,今创业桥头的小山叫鸡毛山。今社区办公楼的地方原是一片冢墓,有顶冢、下冢之分,现已被成功大道所覆盖。再往南,旧时叫垅里,原有突出的大石叫石头公,解放初经常在这里枪毙犯人又叫打枪山。路边上有小土地庙,这片地就叫土地公婆。

枋湖257号民居

枋湖378号,中堂屏风

枋湖378号,中堂屏风,精美的木雕漆画

枋湖357号,水墨风景壁画

枋湖社西,靠近公路是崎仔头、龙眼宅,过了埔园仔内不远,是一条从安兜向薛岭的坂头水库引水的明渠,边上有前塘、后塘2个大池。公社化时曾在后塘边建立砖瓦厂。过了引水沟有叫乌墓的大墓,边上的园地也叫乌墓。廖成力在民国初年捐建的枋湖—觉性院的石板路从社角沿田埂蜿蜒而去。路的两旁的水田因此叫石路顶、石路下。

枋湖180号民居,富有特色的挑檐石栱

圆山东麓之水穿过铁路和公路涵洞后,进入圆塘,从迈欣电子厂一带东去梧桐、穆厝,形成的沟水叫坑下沟仔。

枋湖社后紧挨着公路,地势较高。公路那一边的高地,日据时设立炮台,地名就叫炮台,即今部队的营房。

枋湖256号,“财源滚滚”砖饰

枋湖238号,“六顺龟寿”砖饰

枋湖414号,砖饰

枋湖378号,“龟寿延年”砖饰

枋湖238号,“卍字连绵”砖饰

枋湖181号,“十字八达龟寿”砖饰

枋湖378号,“十字八达龟寿”砖饰

枋湖中角,大宫对面有叫鱼池的大塘。社前有土墩叫墩里,社门口田就叫墩前,墩后是其后面的园地。再过去是苦井尾、后塘。门口田远处是竹篙潭田,再过去的水田和薛岭的相接,那一片叫“湖里”,相当于如今的长途车站一带,但是,这可不是竹坑湖的湖里。

枋湖,水井、石脚桶,农耕文化的留存

枋湖560号,水井、石脚桶,农耕文化的留存

枋湖万石楼,水井,农耕文化的留存

枋湖237号,水井、石脚桶,农耕文化的留存

枋湖179号,水井、石脚桶,农耕文化的留存

枋湖红楼号称“禾山第一楼”,体量特别大,所以取名为“万石(dan)楼”。楼主人廖成力被清政府封为资政大夫,又称“资政第”。

“万石(dan)楼”,表示所建之大所耗之多。“万石“表示”万担“,常常被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是万石(shi)

大楼面南,高二层,上下各五跨红色雁只砖方柱拱卷,柱头叠涩出挑,白灰勾缝,色彩艳丽。二楼巨大的厅堂原有金碧辉煌的祖龛,雕刻着二十四孝的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飞禽走兽瑞草繁花,点缀得美伦美奂。房间里铺着华丽的花砖,还建有西式的壁炉。

枋湖万石(dan)楼,又称资政第,俗称红楼

附楼称“退思楼”,其二楼厅的左右墙上是大幅的墨画和对联,有大字手书对联:“唤起国家魂,崇尚世人格”。此楼建于辛亥革命的前夜,对联抒发了主人的心声。

大字手书对联“唤起国家魂,崇尚世人格”,抒发了主人的心声

万石楼里的时代印记——墙上的“党团专栏”是驻军留下的

万石楼里的时代印记——墙上文革年代的标语

万石楼东有廖成力的花园退思园,这在当时是禾山最具规模的私家园林。1925年,退思园捐献出来,用于开办退思小学。后来改为湖桐小学,解放后改成枋湖小学。枋湖小学校园存有一个六角亭是当年退思园的遗留。退思园边上旧有防盗的更楼俗称枪楼,后面的大片园地叫着花园后,再往东原是部队的操场和雷达,即今湖里区新的公安局、法院所在地,那片地叫着雷达。

枋湖小学校园有一个六角亭是当年退思园遗留下来的

 枋湖社东南,今区政府所在,坑后沟仔从其南侧流过,地叫坑下、蔡坑;社边上也有一座更楼,所以区政府近社的这一头叫枪楼脚。再往东,和卢厝相接的园地叫“五支乌柱(桔槔)”。

枋湖原有67棵大榕树,日据时,砍得只剩下太源宫后的那棵。

枋湖太源宫,古色古香

太源宫里奉着妈祖和保生大帝

枋湖太源宫始建于清代,宫内供奉妈祖和保生大帝。宫前有一个十分壮观的戏台,每年庙会期间都在此演戏,宫后那棵大榕树,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太源宫曾经作为供销社。1993年村民才又集资重建。以大榕树为背景的太源宫,显得古色古香。据说是许多年才轮一回的枋湖送王船,就在这里举行,那种盛况,可谓空前。

枋湖10年前的那次送王船,盛况空前(2009)

枋湖送王船时的“采莲”表演,是古老的一种舞蹈

枋湖送王船,俗称“贡王”的环节必不可少,给王爷的供品极尽奢华

明火烈焰中,王船“化吉”

不远处的宫庙叫朗天府,供着不知来历的郎元帅。

枋湖朗天宫,供着不知来历的郎元帅

解放之后,枋湖能人辈出,这里的土地和勤劳的付出,曾经使枋湖成为岛内有名的蔬菜基地,还有世代相传的扫把制作俗称“绑扫帚”也曾经是枋湖的特色。

《厦门日报》1954年4月11日的报道

《厦门日报》1955年1月13日的报道

蔬菜种植让枋湖评上先进单位。《厦门日报》1962年3月10日

世代相传的扫把制作俗称“绑扫帚”也曾经是枋湖的特色

 上世纪50、60年代,枋湖还试种过咖啡、剑麻等亚热带植物。这是1959年5月13日《厦门日报》的报道。今天看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1993年,规划建设枋湖工业区,枋湖的面貌快速改变。后来,以枋湖社为中心的枋湖东、西、南、北路,形成便捷的交通格局,也使枋湖的影响扩大到空前。

如今,枋湖社整体拆迁,旧民居夷为平地,在空旷旷的废墟中只留下万石楼、太源宫和郎天府,茕茕而立。

枋湖旧民居夷为平地,在空旷旷的废墟中只留下万石楼、太源宫和郎天府,茕茕而立

站在拆完的枋湖的废墟的围墙外,还能远远看到那座百年红楼她孤独的身影,回想太源宫难得轮次的送王船比旧时热闹和风光的场面。

我不知道,万石楼还会依样保存吗?12年一轮的送王船还会有先前的盛况吗?

枋湖,曾经的石砖路

枋湖,当年前线供销社的一排点名,门前也是石砖路

“前线供销社 枋湖门市部”,历历在目(2011年)

拆迁中的枋湖(2016年)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