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厝位于钟宅湾澳底的西岸,北接卢厝、下忠,东望对岸的洪水头,西连枋湖、梧桐,东南和西南分别面对西潘和虎头山。穆厝社前原是钟宅湾侵浸的海地,社后背靠赤土山坡,民居依地势大多面南而筑。

1947年厦门岛附近地图上的穆厝

穆厝旧称目厝,道光《厦门志》有“东埭港,在城北,近目厝社”的记载。目厝的来历已无从考。穆厝是目厝的雅化,至今本地还是叫目厝(mak chu)。

《方舆搜览——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地图》中的“厦门舆图”(道光4年)上标为目厝

穆厝并非姓穆,而是吴姓聚居。吴氏先祖有“迁居延陵,三次逊辞不立为王”的美谈,号延陵衍派。明代,吴漾迁入厦门岛开发,建立吴仓(今梧村)。其后裔的一支繁衍至穆厝和附近的西潘、蔡坑,号称“三乡”。因而,穆厝吴氏家庙内的对联有“祠宗三乡人杰地灵”句,社里的妈祖宫也有联句“水涌灌泽福畀三乡”。民国年间穆厝还办过三乡学校,后来是华强小学堂。

穆厝吴氏家庙佑启堂,重檐翘脊门楼,华丽庄重

穆厝吴氏家庙,高悬“延陵衍派”匾

穆厝社吴氏家庙始建年代无考,1996年集资重修,焕然一新。翘脊门楼,红砖围墙,天井宽阔,拜厅轩昂,单脊燕尾,筒瓦覆顶。

穆厝清代隶属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三都后西保,民国初废都图,仍属后西保。民国36年,禾山区压缩保甲,穆厝属湖边保。解放后,穆厝一直属于枋湖乡、大队、村委会、社区。合作化后,穆厝属枋湖大队第123生产队,大体沿顶角、中角、下角分,其中2队又包含蔡坑。

社中那条东西贯通的原本的牛车路,如今堪称是穆厝的“中山路”

社中那条东西贯通的原本的牛车路,如今堪称是穆厝的“中山路”

穆厝社沿东西走向排列,从西向东因地势渐低,分成顶角、中角、下角,顶角又称埔顶,下角又称树脚。社中有一条东西贯通的牛车路,如今堪称是穆厝的“中山路”,已然是喧闹的街市。

发源于圆山从梧桐由西向东流经穆厝社前的圳沟,流到下角妈祖宫旁的榕树脚下,从涵洞入海,涵洞有单开向外的涵闸,既能让沟水流出,又可挡住海水进入。

穆厝大榕树,从圆山流过来的圳沟,从这底下的涵洞入海。(2009年)

穆厝大榕树,从圆山流过来的圳沟,从这底下的涵洞入海。(2015年)

穆厝大榕树,从圆山流过来的圳沟,从这底下的涵洞入海。(2018年)

旧时,钟宅湾海水到达榕树下,这里曾经是靠船的码头。从妈祖宫榕树脚可以下海,这片海都是泥滩,滩涂上是成片的一人多高的红树林“枷椗”。穆厝社原以农为主,兼讨小海,也有少量的海蚵养殖,在钟宅海域也有部分蚵石,但由于离海太远,不好管理,最后折价卖了。

1958年,钟宅盐场围海堤后,穆厝就成了一个不靠海的村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穆厝的蔬菜生产成绩傲人,其中种植引进的西兰花(青菜花),一举成名。

《厦门日报》为穆厝叫好。(1961年8月11日)

穆厝社后是红土坡,缺乏水源。社前,圳沟灌溉着大片的田园。

圳沟从虎头山脚下蜿蜒而来,那里有东坂田、西坂田、牛鼻笼田,到了社前是圳沟渡、门口田,这里是古时的海滩,这一片不少是烂泥田,适合种茭白笋。圳沟两边的水田统称门口田。这里除了圳沟外还有从虎头山、后坑下来的越仔沟、垄里沟,沟塘交错,穆厝到西潘的堤岸未做之前,这里是一片沼泽低地。穆厝二河宫因此得名,“左右有自然湖池”,“水蛇在湖田游走”(二河宫碑文),有许多小鲫鱼、中斑鱼、大头虾,还有河蚌和毛蟹。

穆厝二河宫前,左右潭,水浊如泥

穆厝二河宫前,左右潭,水萍如漆

顶角前面的圳沟,北侧是一大片园地,近社的是崎头井仔,有口砖砌的泉眼非常好的水井。这里有圳沟仔路通梧桐,和梧桐交接的是叫着后狗尾的园地。从这里向北有长条形的大片园地,本地话叫躼(lou)园,又叫七斗种,大约是今车管所的位置。再过去与卢厝相接。向东有上忠笼仔,不远处是部队的高炮阵地,地边上是冢墓。

穆厝192号,红砖大厝,圆脊

穆厝192号,红砖大厝,门墙上的砖透栏杆

圳沟路南有墓仔树园,榕树称曲龟(驼背)树,在今吉家家世界大门外路边。穆厝有牛车路从这里经牛鼻笼水库边,过趴鼎山通祥店。祥店和薛岭所称的关刀山脚,有一层一层阶梯样的山埔园,所以穆厝人叫关刀山为梯仔山。

圳沟路南有墓仔树园,榕树称曲龟(驼背)树,在今吉家家世界大门外路边

社的中角有石板桥跨过圳沟,叫中桥,有路通向社前远处的小山崙前面山。前面山是埔园,石阶小路上去有大朴仔树,翻过去就是后坑了。

穆厝旧时交通不便,只有顶角有路过蔡坑通祥店,下角有小路经埭岸过西潘通桥头街。日据时,日军辟墩上到桥头的简易公路从社东穿过,经堤岸接西潘。堤岸外形成一片海仔埭,有早时枋湖富商廖成力所修建的埭岸石路,但因经常决口而称崩埭缺。社东,这条简易公路外是一片靠海的埔地,叫崎头,边上还有后潭仔底、水窟园。

日据时,日军辟墩上到桥头的简易公路从穆厝社东穿过,这段上坡路叫崎头。如今,还基本可以看出原貌的形状。那时候,边上就是海。

解放后,崎头北侧建有厦门市气象台的一个观测站,这片地俗称气象台。钟宅盐场修建后,从崎头边上,修筑排洪沟叫盐场沟到下张社。再向北的埔地靠下张了,叫下张埔,这里分布着壳仔墓、新墓、轿巷墓、大人墓等一片冢墓。其中轿巷墓最具规模,是厦门南轿巷人的一个大墓,墓前竖立一对石笔,位置相当于现在可口可乐厂前金湖路中的位置。

穆厝社中,老榕气根如须

下张埔有小路通钟宅,所以又叫钟宅路,路头上有部队修建的大操场,位置相当于今天穆厝边上金山路BRT一带。这一片相当缺水,1967年,在下角榕树脚建电灌站,直接抽水上气象台埔灌溉。

社后的后面山,民国初期华侨修建了一座红砖番仔楼,这是穆厝旧时唯一的楼房。不远处还有2层的枪楼,居高临下,是用于防强熕的守更的哨楼。

穆厝48号红砖番仔楼

穆厝48号红楼,“雁子”红砖清砌到顶,造型优美的窗檐,出挑8层红砖的屋檐

穆厝这座楼房,除了楼身最底下砌9层细面条石至窗,之上清一色“雁子红砖”清砌到顶,又叫红楼。楼层顶部用红砖砌成出挑长檐,有斗栱出,有顶角突出,足有8层之多,变化有序,相当精致,既可遮挡雨水,又可起装饰作用,避免了大片红墙的呆板和单调。红楼的最高处是长长的水泥饰面楼冠,灰雕寿(鹤)禄(鹿)双全图,又雕有牡丹芍药立柱,中间是双狮拱极,精致、气派。一楼中堂木屏风3幅金粉漆画虽经数十年依然熠熠金光。左右各是牡丹富贵图、桃李青春图。中间是一幅长长的礼贤下士问耕图,人物形态生动,堪为上品。

穆厝48号红楼楼冠,造型繁杂的雕塑图案

穆厝48号红楼,彩绘砖饰

穆厝48号红楼,屏风上精美的彩绘和漆画

穆厝48号红楼,漆画“礼贤下士问耕图”,人物形态生动,堪为上品

穆厝是侨乡,发达后的华侨在村除了里建这座红楼之外,还建有数十座燕尾翘脊的红砖大厝。可惜,近年来几乎都拆光了。

穆厝91号红砖大厝,屏风立柱,柱头上的鸾鸟木雕

穆厝91号红砖大厝,屏风堵上的团篆字,除了“福禄寿富贵春”几个字之外,还能辨认出什么?

《星光日报》1949年2月22日,关于穆厝华侨捐款办学的报道

穆厝华侨吴文国,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香港执行任务时被杀害。缅甸归侨吴国成,解放前参加地下党,50年代初任禾山区长,农民当上区长,留下美名。

穆厝二河宫,屋脊造型别致

二河宫主奉崇德尊王,本地俗称王祖,传说是来自河南的武将、节度使

二河宫戏台

穆厝社南的二河宫,前有放生池、凉亭,俗称穆厝宫。旧时“左右两口湖池泉水涌出如河,故名二河宫。”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在文革中被毁,后来多次重建,2005年翻建成现今的模式,屋脊是方形的员外帽角,很有特色。二河宫主奉崇德尊王,本地俗称王祖。传说是来自河南的武将,“入闽有功,进穆厝坐殿”,庇护乡民。二河宫的藏头联“二弟承桃节度使,河南赐封镇闽邦。”讲的就是这回事。

穆厝水源宫(妈祖宫)。(2009年)

穆厝水源宫(妈祖宫)。(2018年)

穆厝水源宫,蓝天下的飞檐翘脊

穆厝水源宫,妈祖神像

如今,穿行于穆厝,精美的红砖大厝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密密匝匝令人窒息的自建楼房;清流见底可抓鱼虾的圳沟没了,就连在神明眼皮下的二河宫前的池塘也污染得不堪入目。这是穆厝为生存和发展付出的代价。虽然地名上已经留下穆厝路、穆厝里,但是,穆厝人所期待的是脱胎换骨的蜕变,是顾盼生辉的华丽转身。

 

穆厝素有乩童作法的传统,有时难免失手,抬王爷踢火时,乩童被炭火烧伤的报道。(《江声报》1947年4月10日)

穆厝素有乩童作法的传统。80多岁的老妪手持宝剑作法,有模有样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