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厝位于今昌宾路华悦小学一带。旧时,薛厝临海,南面隔着崎石巷紧邻徐厝,社北有一小山坡,翻过去是横头河沟和咸埭,咸埭上有堤岸连着寨上的水门。薛厝和寨上遥遥相望。

薛厝位于今昌宾路华悦小学一带

薛厝社的一片民居大厝(80年代末),摄影:洪祖庭

据说,薛厝是庵兜的薛姓先来开发的,故取名薛厝。后来薛厝遭遇瘟疫,薛姓四处迁徙;另一说是薛厝人听信风水先生的断言,此处是“畚箕穴”,聚不了财,薛姓人一走了之。薛姓的外甥来自于祥店的黄姓前来落户繁衍,于是,薛厝为黄姓所聚居,后来并无姓薛人家。薛厝原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黄氏宗祠。因建设的需要,1995年前后,村落被整体拆除,原来在黄姓宗祠旁的榕树留下来了,挺立在小区里。薛厝人迁入附近的徐厝小区安置房,薛厝的地名从此不复存在,为此,薛厝人至今还颇为感慨。无奈之下,他们却顽强地留下“薛厝”这个地名。

薛厝人在徐厝小区的安置楼石牌上,刻上了“薛厝社”,顽强地留下薛厝的地名

薛厝与徐厝仅一路之隔。二社都坐东面西,朝向海,南、北、东三面环有小山崙,故称“畚箕穴”。“畚箕”的后侧相当于现在的龙兴宫的小山头,这一片山地叫着后宅。往东再上去是山尾顶,即今悦华酒店的地方。从山尾顶向后浦的坡地是比较平坦的园地,称为后浦平(bi),一直到和后浦相接。翻过山尾顶向北,是寨上相接的山坑底,崎岖阴森。

薛厝人顽强地留下薛厝的地名

薛厝人顽强地留下薛厝的地名

薛厝社不大,按地势分顶角、下角和海口。社口有大池塘,薛厝的水田主要在这里到靠海的埭岸边,这一片叫埭尾仔。当时这一片地势较低。秋天发“九港风”又碰上大潮时,海水常常倒灌进来。崎石巷对下去的田叫港底,据说这儿处在当年的海港底部,田里的水从没干过,是一片烂泥田。早年的海港一直通到村里社牛公岭下,海水甚至可以到塘边山下的石基牌。兴建高集海堤时从牛公岭采石,铁轨铺到埭尾仔,用小铁笼车从牛公岭运石头到埭的岸边上船。后来,海口修了大河水库,边上有灰窑、米绞,后来,还有大队的养牛场、扫帚厂。

牛公岭下来的水,沿着蔡厝、徐厝边上流到埭尾仔大河后下海。埭里长满了水竹,海滩上是成片的本地叫“枷椗”的红树林。人们在滩涂上做了围塭,收获海货,还树有几万块的耗石,生产队特地整一条收海耗的船,海蛎足于让社人从冬至吃到清明。

 龙兴宫后面的小山头,这一片山地叫着后宅

当年“后宅”留下来的没开采完的山石,如今成了一景

薛厝人有下南洋谋生打拼的风尚,他们在海外发展了,回家乡盖起楼房、大厝,把薛厝社围起高墙建起了更楼,用于防盗,整个村社铺上石板和砖,有“薛厝石,咔走不到着(石板路走不尽)”的民谚。有源源不断的侨汇,薛厝的女人们大都不用下地,脚也不会沾泥,所以有“薛厝木脚仄(穿高跟鞋)”之说,引来临近村社长久的羡慕。

薛厝社前,日寇据厦期间,建高崎到东渡的马路,横穿过薛厝,强行拆了薛厝的围墙和一座楼房,薛厝的“风水被断了”,从此一蹶不振。在南洋的薛厝人也参加了抵抗运动,惨遭日寇屠杀。

即使是这样,从社前马路上抬头望去,薛厝两座双落双护厝的红砖大厝是村子里显著的标志,黄乌狗的红楼点缀在成片的地势渐高的红砖大厝之中,成为薛厝的一景。一眼望去,便知道这是一个因华侨“置荫”而富足的村社。华侨和富户在薛厝的角角落落尤其是社后的果子园,原本有过的荔枝、梨子、柚子、芒果、番石榴如今都消失了,但是仍然可以找到移到了幼儿园里面的莲雾,散落在双语幼儿园、悦华别墅、南泉小筑间的老龙眼树。

黄乌狗的红楼曾经是薛厝的标志,左上角巨石之上建八角的楼亭,人们便把这片楼叫“八角楼”(50年代),摄影:有识之士

“八角楼”拆了,莲雾树移到了幼儿园里

石岩上的龙眼树,也是薛厝留下来的旧物

薛厝有一间小小的土地庙,还一片叫榕林尾的平埔,农历十月做佐事时,乡人便聚集在那儿敬拜。

薛厝小小的土地庙

始建于光绪年间的薛厝龙兴宫原位于薛厝社西,因为特区建设的需要重修和改建,择社后的山仔顶,依小山而筑,有榕树攀石,胜景天成。山门坐西面东,主殿朝西,侧庑、戏台、山亭一应俱全。龙兴宫单檐燕尾翘脊,神龛奉着众多神明:保生大帝、妈祖、王祖和中坛元帅哪吒,还有从本社原普化宫合祀来的仁圣大帝,称帝公祖,俗信这是从本岛云顶岩山下的古楼分灵而来的神明。

重建后的龙兴宫,如今俨然成了薛厝的标志

薛厝龙兴宫

薛厝龙兴宫

薛厝龙兴宫,多神杂奉

薛厝社虽小,却出过不少名人。清代雍正年间有举人黄琛。清末民初,薛厝人、华侨黄瑞坤回国参与投资粤汉新宁铁路,还在禾山倡立婚嫁崇俭会、禾山自治会、禾山去毒社和禾山甲种商业学校,慷慨解囊,倾力而为,开创了禾山多项社会事业建设的先河,堪称禾山先贤的杰出代表。薛厝华侨、菲律宾侨界知名人士黄清商对家乡贡献良多,他所捐资合建的华侨联合会联谊大厦,特设了“清商厅”作为纪念。

薛厝华侨不乏对家乡赈灾济贫的义举。这是《江声报》1948年5月1日的报道

薛厝田园里原本裸露着许多岩石,点缀在阡陌之间,浑然天成。当年修建高集海堤需要大量的石材,石头都开采了,到了后来,八角楼和巨石也难逃被毁的命运,留给薛厝人不尽的惋惜。

面临拆迁的薛厝社,社后高地上悦华的别墅楼已经建起来了(1990年代初)。摄影:洪祖庭

宗祠没了、石头没了,原本富足的旧薛厝消失了,曾经青史留名的薛厝先人渐行渐远。薛厝人守着比先前壮丽的龙兴宫,守着这片已然没有“薛厝”的社区,过着更为富足的生活,口里流传着先辈在南洋奋斗发达的故事,心里期盼着那些根在这里的海外亲人能够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共同回眸历史的荣光。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