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嘉禾路的中埔社牌坊,刚刚修建不久

中埔原是一片突出于殿前、高崎中间临海的埔地,相传原是一片沼泽中略高的草地,俗称“草埔”,所以称为埔仔;又因为是位于中间的埔地,故名中埔,大家也还是叫埔仔,一直到今天。

“中埔堡”石匾,说明中埔的历史相当久远

清代,殿前的陈姓两兄弟来此耕作,中埔逐渐发展成为村落,原本分有中井、大六柱、小六柱、鸡母宅、七房仔等角落。中埔在日寇强拆“后莲14社”修建飞机场,才有周姓、严姓从竹子林社迁入。《厦门地名志》称其1980年才改称中埔,其实,中埔拱极宫前的“中埔堡”石匾,至少说明清末或民国初年之前就已经叫中埔了。

1980年代的地图上,中埔称为“埔仔”,面临一片水面

旧时,中埔的民居大都向南,朝着殿前的神山方向。社中有井那片就叫中井,社尾叫尾厝即现在的高崎火车站一带。旧时,福厦公路(今嘉禾路)从殿前过大埭的堤岸,从中埔社穿过,近社的地方叫园仔顶下,路东是一排烧灰的灰窑,还有一口泉水相当好的大井,天旱的时候,社里的中井和尾厝井的井水没了,大家都到这里挑水吃。

中埔新村的街上,一片热闹

自50年代以来,鹰厦铁路从中埔穿过,之后,中埔就随着铁路的扩建改建几经变迁。可以说,中埔是我区最早(1957年)开始经受拆迁重建的村落。早期修铁路,占用了过田洋、阔嘴墓口、灰窑边和大埭的一部分;70年代末,修建厦门北站,占用了石井洋园、吴宅内的田;80年代初,火车站扩建,大多数村民搬迁到新村,从此中埔分成旧社和新村两个部分。

今日中埔唯一一座大厝民居

新村在福厦公路以东,离旧社三四百米,平整土地时那一片有12亩地,地名就叫十二亩。新村的东面和南面挨着机场和部队的营房。紧靠福厦公路和高崎北路那个拐点叫三角,三角的北面,低洼的地方有莲花池,即后来的高崎海关,如今的夏商国际商城一带。新村北面的低地和高崎的巴郎田相接,这里原有一个宋墓,还有一个石亭子,大家把那块地叫石宫仔。后来巴朗田建水果批发交易市场,那些石头和石亭子移到坡上,新村的边上。

在新村的“石宫仔”,造型独特

新村东侧叫大坡坪、石头园、石头皮仔,那是一个开采后的大石坑,虽然经过填埋,还是有数米高的石壁。再过去是部队的营房了。新村南是旧时的竹子林社,现在还叫竹子林,就在福厦公路边上。前些年还有竹子林社的石窟和水池,后来,都填了。

新村的面街大楼,顶上立着“中埔”二个大字

中埔拱极宫始建于清代雍正癸丑(1733)年,宫名“拱极”,很可能与明末抗击倭寇有关。拱极宫原在中埔社海边,1979年修建东渡港铁路时迁建。拱极宫现存有清代石龙柱、石狮子,还有光绪乙酉年的石香炉。拱极宫奉保生大帝神像,还有不太知道其来历的郭元帅、三忠良、二君子、甚至有如来的神像。

中埔拱极宫

拱极宫里的神像

中埔靠海,社原来就在海边,耕地不多,社人尤其是男人以海为主,合作化后,生产队还专门有一个“海组”从事围塭和扑鱼等海产劳动。中埔海上,滩涂广阔,大家在海滩上围塭,最多时大大小小有80几个塭仔,平时抓些杂鱼,旺季有鲈鱼、乌仔鱼和蟳。中埔人用围塭放养血蛤,养殖海猪仔收海猪粉,远近闻名。家家户户都养海猪仔,以收获海猪粉为重要的副业,海猪粉性凉,有滋补,能治高血压及通便,“堪称海中燕窝”,经销日本及上海天津等地。合作化时期,中埔的海猪养得最多,1954年的《厦门日报》曾经报道:“中埔村农民养殖海副业收入过农业收入的百分五十。”

中埔社人闲时也下海讨些小海,挖土勼、拖虎苔。直到70年代,高殿大队在神山和高崎之间修筑海堤围海,形成高殿水库,中埔才失去了滩涂和围塭。

陈楚楠和孙中山

陈楚楠(1884-1971)

祖籍中埔的陈楚楠(1884—1971),早期新加陂、马来亚橡胶种植业的名人,与陈嘉庚齐名。清末在新加坡创办报纸鼓吹革命,结识了孙中山,并担任新加坡同盟会的会长,积极筹款支援同盟会发动两广及云南起义。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是著名的华侨革命领袖。原本,陈楚楠老宅里有孙文题字的“忠义第”匾,后已经被毁,令人扼腕。

铁路刚修的时候,1957年,建在中埔的火车站叫高崎火车站,1982年改成厦门北站,2010年又更名为高崎火车站。这也见证了中埔这数十年来激烈的变迁。

中埔在新村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根还在旧社,这里有公祖宫(拱极宫),有老榕树,有挂“中埔社”3字的戏台,有“中埔堡”的石刻。

写着”中埔社“的戏台

好不容易长途车站有个名分,还是后面加了括号的“中埔”

中埔是包容的,70多年前就容下日寇强拆建禾山机场的难民。中埔是奉献的,从50年代修建鹰厦铁路开始,就没有停过。中埔也是尴尬和无奈的,火车站、地铁,明明是建在中埔的土地上,却让别人占了名字,中埔只是在公交站、长途车站有个名分,还是后面加了括号的“中埔”。

中埔是包容的,连同一个门的门牌都从1000多号跳到10000多号

中埔,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以一贯的中庸和厚道,默默地守望着在她身上日夜不息的人流和车流,祖先几百年前在海边开垦的土地,如今已经远离了海岸。新村、旧社,横跨在嘉禾路两侧,火车、国道、地铁,贯穿中埔社扬长而去,塭仔、血蛤、海猪粉,依稀留在他们的心中,却永远难于忘怀。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相关信息

湖里原乡之80 机场14社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字沿用此说。

湖里原乡之79 江边

金尚路北段从林后社拦腰穿过,林后遂一分为二,东半部较小,人称为“小林后”。小林后的东北角,原本埭辽湾的南岸,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江边。江边位于埭辽海边,本地称港为“江”,故名江边。江边本地发音如同“江柄”。

湖里原乡之77 高崎

高崎位于厦门岛北面的海岸边,隔浔江海面和集美相望。高崎又名高岐,别名岐山,如今的岐山路正源于此。

湖里原乡之76 濠头

濠头社原名石头社,其原因应是此处遍布石头,社中的濠沙宫里有联句:“殿兴石头社北斗呈祥”。石头社因有濠沙宫而雅称濠头,但是本地人还是叫石头为多。有人误以为发音是“槽头”,这应该是“石头”的谐音而致。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