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东宅 2011年
位于五通社区的东宅社面对虎仔山,呈南北条状,社头在南,有启明宫,社尾在北,有水尾宫。社后有山,离海百米而突出,如雄鸡而立,称为鸡山,至今仍是部队的军事要地。
东宅通向鸡山的马路边有大石叫石鼓,石有百来平米之大,过去是村民晒谷子和番薯签的地方。石鼓的石头早就开采光了,留下一片园地叫石鼓前。再往南,便是如今五通的骨灰室安息园。这边上,两岸军事对峙时有4个炮坞,大家把这个地方叫四个炮垒。
东宅炮坞1
东宅炮坞2
东宅历来是厦岛东部海岸的要地。1938年5月10日日寇就是从浦口和东宅之间的海岸登陆的。东宅在那天被日寇残害的有24人之多,单是孙乌目一家7口就被劈死6人,仅剩下躲在床底的女孩幸免于难。解放后,东宅处于“对敌斗争”前线,社后,原本有着当年防敌军登陆的“大战壕沟”。海滩上斜着几个水泥碉堡。边上的海岸还有几个防坦克三角石。当年,这种俗称“粽石”的三角石沿着海岸线密密匝匝布了几层。
东宅社后的“大战壕沟”
东宅海边的碉堡 2012年
东宅海边的反坦克三角石,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东宅社后海边的掩体,显然是两岸军事对峙时的产物。
东宅社后的公路两侧已然成为街市 2014年
五通到何厝的公路从东宅社后穿过。从塔埔方向来的水和虎仔山下来的水,汇合在社前形成一条小溪,向北流去,从莲山头下来的水从西而来,两条水汇入蜿蜒流向泥金形成一条叫圳沟的溪流入海。
东宅的水田集中这条小溪旁边。民国38年(1949年)当时厦门市政府公布“禾山区土地分级价格”,其中东宅门口田每亩300元,为禾山田地的最高价格。
东宅人虔诚地信仰着妈祖和其它的神明,信其守境护民、消灾佑福。
东宅启明宫,奉妈祖婆
东宅祖宫
东宅水尾宫
东宅的田园。近莲山头的叫“鸳鸯”,近西林社的叫“林尾头”,近溪边的叫“溪仔外”。 林尾头园中旧时有大墓,称龙厝墓,墓前有2支石笔,有石狗、石马,70年代平整土地时挖开已经空无一物。水尾宫后那一片树木和藤刺,破厝地上长着几株番石榴,形成相当密的阴森的林子。
东宅40#中堂屏风
东宅40#廊壁精美的砖饰
东宅的石脚盆
东宅45#墙根的石墩
东宅孙姓聚居,系由泥金社的乐安东孙分出。清代,东宅社孙闹之女,曾载入道光《厦门志·列女》。
近年来的东宅,见缝插针搭建了许许多多简陋的厂房和住宅,社后公路边形成了一段街市。村社曾经的模样已经面目皆非,只有“孙家兄弟”那座原汁原味的闽南大厝还孤傲地坚守它的风格。
东宅76# “孙家兄弟”老宅
今天的东宅,边上已经是高楼和建成的医院,还有号称“厦门第一坑”的蓝湾国际工地。为了给建设腾地,东宅村民已经全部搬迁。还没来得及拆掉的密密实实的民居俨然是一个巨大的废墟。点缀其中的几株高大的榕树和村子里孤独的启明宫,它们曾经目睹过日寇的的血腥,领受过“八二三”的炮火,如今正忍受着大建设之前最后的寂寞。
社内的防炮洞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那一代的东宅人,有谁没在这里面躲避过对岸的炮火?
社边的碉堡则是国民党时期所建
东宅社边,公路边上的碉堡依然醒目
今天的东宅,依然是一片废墟。老榕树、老宅,孤零零地坚守在老地。环顾东宅曾经的炮坞、壕沟、防坦克石、碉堡等战争的遗存,这一些和这百数栋废墟一起,已经或必将湮没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别了,废墟和老榕!
别了,最后的东宅!(2018年6月)
还有,那曾经的东宅。(2012年,从塔埔俯瞰)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