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记」

宋朝“魔都”的盛衰史:从泉州的人口演变说起,不禁令人唏嘘


宋元第一港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对泉州的描述是这样的: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此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入。”

马可波罗将刺桐港描述成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港,而此后的人们便时时记住元代的泉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城市地位,然而却不曾想在更早些的宋朝泉州,才真正是神一般的存在,这才是真实的大宋第一港。

福建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闽南所幸独自占有那可怜的半分田,因而人口数量及人口吸引力一直居于全省前列。

正因为山水宜居,海通天下,闽南的人口密度历来也是雄冠八闽,人多而耕地少便一直成为闽南亟需解决的痛点。

若逢盛世,浙米南下、粤米北上可保天下太平,一旦遇到乱世,民众便铤而走险贩海为盗、入山为寇,故闽南养成了“治则商乱则盗”的风俗习惯,这种现象在泉州和漳州尤为严重,特别是沿海河流冲积平原及大江出海口。

闽南各县市行政关系图

漳泉两地自唐初各自立郡以来,人口历代的变化完全不同。

泉州历史上出现两次明显的高潮和低谷,其曾经的辉煌已经无法用文字表达复原,而其落寞亦是无法描述。

我们便以人口的数据来还原宋朝的泉州到底有多强大, 而这个强大的泉州又是因何而落寞的。

历代泉州人口数据表

历代泉州人口变化图

起步期的泉州,也是充满着活力

泉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正式正名为“泉州”,当时泉州全郡人口共约25万人,这数据既包含莆田、仙游两地人口,也包含龙溪县,相当于现在的闽南(漳浦云霄诏安除外)和莆田市范畴。

泉州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巨变发生在开元二十九年(图中泉一位置),当时为平衡漳泉两地人口和辖境,将泉州郡龙溪县划归漳州郡,而龙溪县即今漳州市区、龙海市、华安县等漳州核心区,而正是以此为契机,开漳部将(图中漳一位置)逐步由漳浦向龙溪再向南安方向发展,从此泉州进入快车道,人口出现井喷式发展,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

是闽国,为泉州奠定了霸者基础

由唐进入五代,泉州人口仍延续唐中后期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王潮三兄弟对泉州乃至福建休养生息式的发展策略。

泉州作为闽国立国的大后方,由王潮二弟执掌,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泉州宋元明清四代七县的格局,可见该时期的泉州已经做好迎接大繁荣时代到来的基础。

而由五代进入北宋,和平演变为泉州创下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氛围,五代时的繁荣得以顺利继承,加上宋代重文、重商的大环境,泉州简直是如鱼得水,不可估量,这应该记留从效一功。

泉州潜能大释放,风光骤现

北宋初期,强大者如泉州,简直成了大半个福建的政治资源,莆田和仙游独立为兴化军,为福建再添一闽,长泰划归漳州为漳州百余年来缓慢的发展注入一味助长剂。

尽管有莆田和仙游脱离泉州独立门户这样的大变动,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泉州整体人口的再次快速发展。

而由北宋过渡到南宋时,因战乱仅发生在淮北,偏居东南的泉州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只是增长速度稍许放慢,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以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在膨胀着,这种态势持续到南宋淳祐年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此时的泉州已经发展到顶峰。

两宋时期的泉州,就是这么牛

南宋淳祐年间的泉州,人口达到封建时代的峰值一百三十多万,这个数量或许在现在不过是三、四线城市的规模,但在古代社会,简直可以称为巨无霸。

举个简单的例子,北宋都城汴京在最繁荣时人口一百五十万,南宋都城临安百余万,如果这些数据属实的话,泉州当时的水平相当于今日的大上海,为中国第一港、经济第一市。

宋元时期大泉州小闽南


《咏泉州刺桐》

丁谓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泉南歌》

谢履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泉州港最后的辉煌

当然好景不长,两宋的泉州已经发展成大宋第一港,而元代更是在延续宋时对外贸易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这种突出的经济优势仍然被顺利的继承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蒲寿庚的投诚,但从人口的变化图看,泉州从宋末开始出现严重的人口流失(如图泉四)。

尽管元兵南下并未对泉州造成明显的损失,但是以宋代泉州繁荣的科举表现看,泉南佛国的百姓忠君爱国仍是处于第一位,这种人口的流失我们可以从现在泉州以南各县市各姓族谱中找出渊源,他们中很多人的祖先便是在宋末辗转从泉州迁徙而来,这些地区包括现在的漳州和潮汕,甚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到处都有以泉州为主体的闽南人痕迹。

相比漳州,在宋末与元代的人口发展轨迹上,二者较为相近,或许是随宋末帝南下的结果,不管怎样,元代的泉州并未像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那么繁荣,或许也只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般昙花一现。

青山不再,细水无法长流

之于元末,泉州则开始真正的没落,这种断崖式的冲击既是还宋末的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蒲氏泉州彻底被毁了,而其人口更是瞬息万变,百姓四处逃离(如图中泉五)。

明代漳州月港

明代的泉州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早中期因数据不足无法定论,但是被漳州赶超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泉州港的淤积以及漳州人口休养生息的奏效,使得漳州民间海外贸易异军突起,在朝廷禁令下做的有声有色,而泉州却一蹶不振。

加上嘉靖末年,倭寇的侵扰、红毛的步步紧逼都使得泉州在百废待兴环境下频受打击,加上漳州月港强大的分流能力和吸引力,泉州曾经的优势已然大失,而之后泉州万历大地震则是这一切的最后一根稻草,给泉州带来最致命一击,从明代的后半段开始,泉州便被漳州压的心服口服,至于全国范围内的大泉州,则已然成为历史。

展望历史,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然而,历史的重现来得出乎意料的早,成也郑氏败也郑氏,石井籍的郑成功在获得收取台湾功劳的同时,也完完全全葬送了漳州月港数百年的辉煌,更有甚者直接导致明代漳州的繁荣发展出现腰斩式的毁灭,甚至在清代大半个时期都是一蹶不振。

或许正是如此,才给泉州争取得一口气,以免持续落后于漳州,当然泉州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一个安平港换来的泉州地位逆转,否则,泉州今日的地位可能为漳州所取代,当然但愿泉州和漳州都能延续千百年的辉煌重新回到国人的视野中,共同打造一个属于闽南人的中国大治世。

泉州安平港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