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记」

当“福建林”遇到“南方陈”,谁才是福建第一姓?


在福建、台湾,“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自古有之,而究竟谁才是各个时期的第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反对的声音存在,或许这是两个姓氏的自我认同吧。

然而,这两个姓的竞争,可不是单纯的姓氏第一问题,其背后还隐藏着历史与文化迁移的奥秘。

福建陈姓:

主要源自三处,一为“开漳派”或“北庙派”,为陈政、陈元光父子一脉;二为“南院派”或“太傅派”,为陈忠、陈邕父子一脉;三为“南朝派”,为陈霸先、陈谈先兄弟一脉(义门陈氏属于该分支)。

三派系大概是三分天下不分伯仲。

腾讯大闽网报导,陈姓为福建第一姓

福建林姓:

主要源自二处,一为侯官世系,二为莆田世系,二者均源自入闽始祖“闽晋安林”林禄;其中后裔最多的莆田世系又分出三派,一为“阙下林”,为林韬一脉(宋九牧属于该支);二为“九牧林”(唐九牧),为林披一脉;三为“游洋林”,为林昌一脉。

东南网报导,林姓为福建第一姓

南陈北林的迁移大碰撞

陈、林二姓的壮大,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在福建的分布呈现由北及南、由东及西的迁移过程,在此八姓中,尽管陈姓名列其中,但似乎林姓才是最适合福建土壤的八姓之首,其发源于福州,强大于莆田,并最终繁盛于闽南和潮汕,是一个典型的福建南迁姓氏。

而陈姓发源地处于极南位置的漳州,显然是受开漳圣王和大学士陈邕的入闽路线影响,迁移路线是一个由南及北的逆方向(尽管南向也很强大),着实与历史的主流有较大的偏颇。

林姓源于晋,壮于唐,显于宋,而陈姓则是显于唐,盛于宋,二者一南一北,最终在泉州发生历史性碰撞,这种碰撞并没有产生冲突的火花,反而是借助于泉州的盛世繁荣而繁衍壮大,也正是这种迁徙,或者说是经济力的吸引,使得泉州在宋代膨胀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陈、林二姓的疯狂增长。

当泉州在宋元政权交替分崩离析时,强大的陈、林二姓又再次以惊人的胆识向四处迁徙,从而引发陈、林满天下的惊天壮举,这种变化,我们从南院陈、北庙陈和九牧林就可以清晰的追溯和理解。

故陈、林二姓在闽南民系中占有的比例最大,密度最高,这便是搭上泉州这条大船的最大好处。

历朝历代福建各府人口变化图

尽管从泉州开始,陈、林二姓的迁徙轨迹相同,但从结果上看,却早已产生了质的分歧,那边是闽“林”与南“陈”的差别。

林姓,最终发展成极具福建本土特征的地方大姓,而陈姓则以福建为根基,成就了东南沿海各省的第一姓,这或许与其初始的背景有关系。

林姓,从诞生之日起便是走的草根路线,以人民群众为根基一步一步扩散,而陈姓则是南朝陈皇家血脉,加上开漳的国家行为,以快速发展的态势迅速席卷八闽和岭南,甚至北上江浙。

陈姓真的是南上和林姓PK的吗?

壮哉我大陈氏,乃南方第一姓,在中国人口由北及南自然发展的法则中,奈何陈姓会逆其道而行呢? 

陈姓发源地位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林姓则是福州和莆田。福建人口与地域发展趋势,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及南的过程,先是建安,再是福州,最后漳泉,直至五代以后,福建南部才逐渐超越福建北部成为福建的经济文化重心,并延续至今。

众所周知,漳州虽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被泉州压制着,直到明代才翻身成为福建一哥,漳州以这种底蕴似乎有点难以想象能成为福建三分之二陈姓的发源地,莫不是有些巧合的成份?

尽管漳州龙溪县富可敌府,但在科举、经济和文化方面仍难以和古代的泉州、莆田相提并论,莫非真的是借助泉州的力量向外拓展?

或许宋代郑樵的说法能给我们一些其他想象的空间:

“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衣冠避地而来,岂必来自一处……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明代学者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中也指出:

“闽祖光州,相传之谬也。盖亦有之,而未必其尽然也……夫审知未入闽之初,闽之人民盖亦众矣,是故有刺史焉,有观察使焉,所以治之也。及审知之既入闽也,至于漳浦,始云有众数万,则前此之众,未盛可知矣。今全闽郡县,上至大夫,下至黎庶,莫不曰光州固始人也,不亦诬乎?间有之者,亦审知之子孙与士卒之余裔耳,然保大之际,且迁于金陵矣。”

永嘉之乱,入闽八姓分别为林、詹、陈、郑、丘、黄、胡、何等,奈何林姓能延续连绵,而陈姓就不能呢,如果郑樵的说法有一半可信,那么可能有这么一批陈姓在五代时期将自己的渊源改为固始籍,论福建陈姓,要数北庙派最有面子。

于是乎,为数众多的陈姓便成为谱牒上由南向北迁徙的主力军了,这也是为什么开漳圣王受到推崇的原因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