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记」
红砖古厝“越闽南越红”,红遍泉州,红不遍漳州
闽南古厝一般以“官式大厝”为主,讲究方正对称,形式上,和皇家大院颇有几分相似,故又名“皇宫起”。
因古厝多着以红砖红瓦,故又常被称以“红砖古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也因此国内称红砖厝所在的闽南文化为“红砖文化区”。
从闽南古厝砖石墙及屋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一种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而此种种,无不是在民居外观上表现了居住者对自己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肯定。
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毕竟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如此大胆的选择,虽无觊觎皇权的意思,但终究是个逾越等级的做法,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闽南人尽可能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铤而走险的尝试和批量应用,与闽南人所处偏远、敢闯敢试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甚至,在一些古厝的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闽南人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当然,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
闽南古厝以“红”为特色,因此我们在闽南地区可常见各种闽南红,如砖如瓦,而事实上这种闽南红并不是闽南独有,也不是闽南全有。
圭海君根据福建沿海各县市的民居形式寻找出由北及南的民居风格变化为由黑及红,再由红及黑,红的程度越高,闽南的成份越重。
闽南古厝“红”在福建的分布与渐变
从结果可知,闽南的红最北起于福州福清市,经莆田和仙游适当过渡,在惠安、晋江、石狮、南安、厦门、龙海之间形成大红区,而至漳浦后,红色渐渐暗淡,至于云霄其墙体已经黑白化,只保留屋顶淡淡的红,终于诏安则基本上找不出一片红的迹象,再南到达潮汕则恢复一片黑。
因此,这种闽南红,尤以泉州最重,通体红个遍,正所谓:红出泉州,但未能红遍漳州。
而对于闽南红,其中心区域则是介于惠安与龙海之间,该区域也就是闽南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从结果可推测,莆田、仙游及福清的部分地方古来属于兴化府,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联系性,因古兴化是由泉州分离而出,故其底子是以闽南文化为基础逐步受福州文化的影响,从建筑的表现看,是红的有些不彻底而已。
而漳浦以南的漳州地区,唐以前属于岭南文化,唐以后并入漳州闽南主体文化中并逐步闽南化,但介于闽粤之间则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民居以黑为主,这种黑对漳南地区的渗透尤为严重,以至于越靠近诏安古厝红越不明显,反而建筑格调上都发生严重的变化了。
这种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泉州以北在消退,漳州以南在渗透,可见闽南古厝红文化是一个由北及南发展的趋势,在整个中国民居氛围中鹤立鸡群显得有些突兀,然,这就是闽南古厝的特色红。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大胆地推测,闽南古厝的建筑格式绝不是全然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或许早在许久之前便已在闽南生根发芽,从传说的闽王“赐卿一府皇宫起”算起,也当不为过。
红砖古厝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源流自不必梳理,单单这墨诡异的红,便已足够。
兴化从泉州分流始于北宋宋太宗年,漳南进入闽南体系则始于唐武则天时,红砖的兴起当在这之前,而尤以泉州得名之前为最大可能,因为那时的武荣州刚好覆盖了地图中最红的那片区域,这才使得泉州之北红在消退,漳州之南不受影响。
姑且,我先这么认为吧,是与不是再做考证。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