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记」

海沧的母亲山:古称“佛国”,产生两位解元御史,是厦门、金门诸山之源


大岩山上眺望马銮湾新阳一侧


大岩山赋

明·卢坑人·江西参政·谢宗泽

大岩之山何嵂嵂,脉从文圃奇峰出。

山腰有个卷者阿,蛟之宫兮兔之窟。

何处高僧独结庐,新松古柏成苍郁。

雨后太武照眉间,潮来海水如盆溢。

层峦列障卷晴云,鹭门擎出扶桑日。

山麓到处是烟村,桑麻原隰比如栉。

维人有杰山有灵,都之人士堪俦匹。

从来良牧恤民艰,登临作赋谐声律。

吾家卢墓傍山涯,瓜瓞之绵如沮漆。

策杖时向此中游,大观远望常衔恤。

愿言海上熄鲸烟,长憩山岩甘隐逸。

厦门山脉脉络一览

福建为高山丘陵地貌,呈现西高东低之势,沿海诸山均脉起闽西,清薛起凤所著《鹭江志》对厦门山势描述亦有所印证:

禾岛自同邑分龙,迤逦西界而来,由天柱越仙旗,起伏五十里余,岗峦重叠,东行至文圃山,崭然屹峙,蜿蜒而下,逾龙门,过朱岭,挺起大屏山,顿伏跌断。

过海突起一山,如眠牛形,名牛家村,厦之龙基焉。盘薄郁积,崔嵬特挺,为小文圃,金头水肩镇重,为大文圃。

又东行,至浮云山,历塘边,南山耸焉。

又东起东阮山,遂东向断跌,翻转南行,一山横列二里许,双龙合结。中有天池养荫龙气,名薛岭山。奔跃十余里,洪济山耸焉。男崩巍峨,为厦岛诸山之冠。

又自洪济东分一支,中从云顶,重峰叠嶂,顿跌西南。行十余里,至狮山,出御屏,边海南行,龙蟠虎踞,控水尖而引阳台,鹤膝蜂腰,历天界而挺虎岫。老龙脱润,从靖山卸落,结聚入首处,平地特出三台。

南分一支,由石泉山越镇南关而下,势如长蛇,回环包裹。虽其岛纵横三十里许,而山峰拱护,海潮回环,市肆繁华,乡村绣错,不减通都大邑之风。

此扶舆磅礴之气所钟,吾正欲于小中见大焉。是为志。

在文圃山与岛内诸山之间,为海沧境地,此地有一山,古称佛国,从林无数,而在此僧重氛围下却诞生两位解元。它就是现在的蔡尖尾山,旧称大岩山。

海沧本就弹丸小城,窄小的幅员内却大半是山地,正是如此紧凑的格局造就了海沧半山半海半仙堂的完美景致。

这座连绵数十里的山脉硬生生的横亘在海沧的正中央,一股横刀中卧唯我独尊的霸者气势,加上三面环海绿波衬托的灵气,大岩山可谓海沧第一山,无可争辩。

然而纵然大岩山有一览众山小的阵势和万里伏波的辉映,却又好似温柔的娘子,无声无息的在东南静谧之处饶有兴趣的品位着自我一方天地。

大岩山往西眺望文圃山、慈济东宫一带

山巅望海沧湾及东渡、轮渡一带

大岩山脉起文圃山,独自在陆海边际秀峰四起,磷石争奇,尽管背后有着仙灵旗高大威猛的震撼存在,左起有天马山、美人山争相斗艳,右起有南太武欲与天公试比高,各种新奇与灵气笼罩着压制着。

但是大岩山以仍其开阔的视野面向大海,巍峨着山体余脉继续在厦门岛蜿蜒开去,如此生长,有海的烘托,大岩山自然是秀美灵动的,海与山,山与海,中间泛着诸多可人小岛,这一切的美,不加装饰,不加雕琢,也能美的那么没有脾气,符合土人完全身心舒展的修行,或者也正是这份安谧才成就了大岩山“佛国”的称号,尽管这些已是过去往事,然而,天地人的和谐依然让大岩山有资本不再继续沉寂下去。

大岩山石刻“佛国”,县志载此山丛林不知凡几,今废

大岩山,这个名号不过是历史上存在的名字,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曾经官方认定的名字在今日会立马被换成“蔡尖尾山”,以我看来,大岩山这样的名字在过去只存在于知识分子层面,而在山下一般的村民眼中可能仅是以最为通俗的“乡下俚语”称谓。

到了解放后,在调查山名时,大岩山下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后已经基本消失殆尽,最多只有认得几个字的当地农民,于是调查员便将俚语称谓反馈到正式的名号了,这才有了今日“蔡尖尾山”的字号,显然这是来自钟山村村民的口中。

钟山村,又名钟林尾,闽南语音近似尖尾,全村大部分姓蔡,在海沧一般称蔡尖尾山为钟林尾的山,即钟林尾山,加上村姓,则汉字化为“蔡尖尾山”。

尖尾山山腰“土匪城”遗址

土匪城城墙上射击孔

文圃山以东,众多小山头,突然遇到一峰迭起高耸入云,从那峰起便可谓蔡尖尾山,虽然地图上标记为主峰382米,但真正身临其中,却无法辨别哪个山头为主峰,暂且只能意会。

从云塔院石阶寻级而上即可到达一个布满大岩石的山头,这便是历史上歌咏众多的“大岩山”,由大岩山沿山脊继续往东,则是另外一个高山,山上存在略有人工雕琢的石墙,但已经散乱不堪了,但山腰处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石山寨,算是还有些看头。

另外该山上安装有一个360°监视器,时刻关注着海沧周遭的火险状况,该山称“尖尾山”,占据正中位置。继续往东,山脊上出现一片颇为平坦的平台,现在建成了天语舟气象台。

然后便是“钟山”了,石峰岩便是依托钟山的苍翠之下,山上磷石万千姿态,石洞内外贯穿,号为“十八洞”,该山头便是钟山九峰之首,颇为壮观。

钟山继续往东则为三魁岭,岭下为石室院,山上有“游宅城”石寨,这四个主峰便构成了今日的蔡尖尾山了。

大岩山在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便有记载,“在一二三都,上有岩”,寥寥几句不甚引人,这大概是因为大岩山是自从柯挺高中解元才开始闻名的吧。

而此前大岩山上的“大岩寺”则更有名气,“大岩在大岩山,宋建,元大德四年重修,亦名云塔院,以岩石似塔,高薄云霄也,明里人林翰文摩古石柱得云塔院三字遂额其门”。

云塔院另外设有书院一所,书院中出了柯挺和周起元两位乡试解元,因而云塔院附近存在“师弟解元”的石刻。

云塔院前,有个巨石,上有石刻林翰文的“云门”,“佛国”和柯挺的题刻,颇有文韵:

“长江柯挺充漳州府学生,以大明隆庆二年推东宫恩,应贡读书于此。越万历元年,中顺天乡试第一,未第归。四年,赴会试,复未第,遂留读书于(接前半部)都下。八年,赐同进士出身,初试为大名南乐令,擢监察侍御史,先(巡)光禄,次巡楚。将及瓜,叨命督学吴中,取道回。登临立石,将来宦游,嗣当别纪。(时)万历十七年端午书”。

大岩山云门石刻

顺天府解元东屿人柯挺题记

顺天府解元东屿人柯挺题记

云塔院,如今不过是个一落小院,配套几间小屋,因为历代多有败坏,现在仅存新近建成的宫室,除了寺前几方清末旧碑和零散的建筑石构件外,别无可观之物。至于可能存在的大岩山寺的辉煌或许只能靠点滴的回忆和记载略微描述了吧。

大岩山云塔寺(原称云塔院,俗称洪坑岩)


大岩院

海澄县令 陶镕 长水人

大岩山寺云中插,不尽长风万里青。

蜃气似因华雨结,潮音如共梵声醒。

苍茫何处寻杯度,震叠还惊射弩停。

读罢残碑叹兴替,朝岚依旧护山灵。

云塔院后石阶

只是云塔院并非恢弘壮观,若非几分清净,似乎完全无特色可言,有些惋惜,好在云塔院后有一条颇有历史的石台阶,还算几分娴静,倒也舒坦畅快,也正应了古人身临其境之感:


大岩道中

海澄县令 姚之兰 桐城人

海国驰驱日,山家樽酒时。

肉分怜社宰,斑舞愧莱儿。

愿结千人意,当歌万寿诗。

云村春不老,归捧是乌私。


出了石阶梯,顺势往山顶走去,沿途散落着众多石块,些许还保留着人为搭建的痕迹,莫非这里真的是一处古石寨?或许,真的这般存在也是,此山下不远确实有一处山寨,当地人唤作“土匪城”,如果这里也有一个,那才是真正的屋脊之所,达到了烽火望四方的目的了吧。

大岩山巅

抵达大岩山山巅时,一块巨大的岩石树立在最高处,或许这是大岩山名号的来源,站在岩石上确实一番美景在心头,文圃山平视之,马銮湾新阳一侧一览无遗。

尖尾山巅

踏上尖尾山的山顶,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视野一片开阔,零散的岩石毫无规律的四下分布着,满眼胡乱生长的树木更是少了几分山巅的气概,以此看来这山头恐怕是有最高海拔之资质,却无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而正中位置更是被安装了山顶检测器,这便是山头当为主峰的最为直接的证据了,于山上择个观景岩石,全部景色便可尽收眼底,倒也有几分可爱了。

新阳一侧风光

尖山,往下看,虽然没有十八面的风光一览无遗,甚至还被少数的小山头给挡了部分景色,但是毕竟是为制高点多少还是生寒的,一些独有的植物孤零零的与岩石相伴,看来天下有得必有失,也难怪山下寺庙也不见有一间,可能风水一般吧。

开山取石

开山遗迹

此处行程最后的山头是钟山,不知道是该山岩石特别有型还是仅仅硕大而已,文革后,随着惠安人的到来,钟山上不知凡几的大岩被一个个摧残,曾经那乡老口中乐趣无比的石峰岩十八洞也基本不复存在了,这样的悲剧多少让人有些惋惜,惟有望着破碎的石子和坑坑洼洼的石缺自我感伤吧。

尽管如此,钟山上却依然风采依旧,特别是植被保存的相当原生态,甚至还有几株颇有个性的松树,不妨一看。

钟山上松石景色

钟山石峰岩隐圣洞

钟山石峰岩摩崖石刻

钟山石峰岩石牌匾遗迹

德士无余、远泉二公

不过钟山之秀应该归功于石峰岩吧,石峰岩正是位于该山之下,始建年代不详,当为明清之际,最早见载于乾隆版的《海澄县志》,为钟山蔡氏所建,寺旁有一石洞,为德士无余、远泉二公隐居之所。

钟山石峰岩旧景

本文系旧作,有点缅怀的意味,世事难料,变迁无常,诚如早已被拆除的石峰岩,那原生态古庙换上了仿唐建筑式,它失去的不仅仅是清幽淡雅的意境,更是不堪回首的海沧过往的了结,或许如此才更加迎合今日浮夸的气氛吧。此外,大岩山之巅也已被天语舟占据和隔断,想再还原以上行程已不再可能,姑且为记聊做慰藉。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