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记」
青礁院前地名考:颜氏儒派书院,还是大岩山佛国寺院?
海沧青礁村院前社
< 青礁随行 >
唐山春秋公
礁江水逐圭海浪,文以修身教养德。
文圃遗风今犹在,三两庐墓诗两行。
曲径幽幽深几许,莫叫夕阳照我身。
回眸再看岐山雪,疑似朝阳还再来。
< 临江仙 >
颜文彬 (院前人)
武陵花开碎两岸,夏蝉听水冉冉。
当年陶仙迷河畔。千载悠悠,徒留鱼羡花。
犹记洞狭隐桃源,仙源不逊吾乡。
阡陌层翠惹骄阳。乡情难却,曲高留远霞。
院前社古民居群
如果海沧真的存在尽头,那么必然是介于漳厦之交的青礁村了,而堂而皇之的处在漳厦人每日的视野下却常常默默不作声毫不张扬的恐怕是青礁村属院前社了吧。只是在近几年,这位深藏闺中的秀丽娘子才逐渐被发现,而她那美的一塌糊涂的“颜”,也在慢慢被大家所关注。
院前社,位于海沧马青路与角嵩路交接处内侧,马青路作为海沧地区一条贯穿全区的主干道,一边连接的是新阳大桥的末端马銮村,另一头则连接着院前所在的青礁村,因而得名,该公路历史上为海沧蔡尖尾山-文圃山南侧各村落的联络大道,狭小而漫长。
而角嵩路,则是起始于海沧海港嵩屿,终于漳州角美,自古以来便是漳州大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漳州货物经过海沧港、嵩屿港出洋的陆路要道,也是角嵩铁路的所在处,千百年来繁忙不衰。
而这两条大道几乎连通了海沧的主要村落,尽管如此,今日院前的发展却似乎不曾如它的位置这般风生水起,以至今日她的名完全依赖于她的古老与恬静,号称海沧“最后的最美乡村”。
院前大夫第
本文不论院前的美与真,只在于究其渊源,谈及奈何社名定为院前,不需思量的应是该社所在地附近在古时候一定存在一处颇为闻名的“院”,而此院当为哪一座呢?
以今日来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必然是“青礁慈济宫”,诚然,东宫确实处于院前辖区内,按地理划分,也颇有几分得当。
可是,我们查考东宫的往事,从历代存世的名号看,东宫一般以“庵”、“庙”和“宫”的形式出现,未曾出现“院”字,如果硬要如此命名,似乎当为“庵前”?
就如贞庵的原称“前庵”便是以这样的法则来命名。显然,院前与此无关,何况以“道院”来评说,保生大帝进入道家系统也是明代的往事,而院前在这之前早已存在,实在无法匹配。
根据汉字的分类,“院”一般是以“宅院”、“书院”和“寺院”的形式出现,那么,以此按图索骥应当能有几分收获吧。
1、“宅院”之说
于漳州,最为广闻的应当是“南山寺”的传说了吧,该寺原为陈邕府邸,后来陈家舍院为寺,因而闽南地区陈姓的一大支派“南院”派便以此为根据,此“院”最初则为“宅院”。
按此,是否在院前附近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宅院”呢?
虽然青礁地区曾经出现过众多儒林良吏高官显贵,但是流传至今的各种说法都无法查询到相关的记载,该说法无法成立。
2、“书院”之说
以我们最直观的想法,似乎以“书院”来立说最为妥当,何况院前的命名应该是在宋代或者更早时期最为可信,而恰巧宋代是海沧地区教育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更为巧合的是海沧文风最盛者又刚好在青礁地方,以此为踪迹,院前附近应当有众多书院残迹可循吧。
从最早的“三贤书室”开始,到青礁颜氏始祖颜慥的“颜教授书室”,海沧地区教育业渐入萌芽发展,但是这样的情况也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的归隐耕读和授业解惑罢了,此二处均在文圃山一带,只能说随着年代发展书室与院前社逐渐缩小直线距离而已。
随着青礁人口的剧增,书院的需求便开始摆上议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以个人教授为主,诚如苏竦弟子无数为例,似乎还不能构成书院的规制,况且青礁颜氏与苏氏的裙带关系及家族文风传统,只需以家族私塾形式存在便可。
查阅可供参考的资料,海沧曾经出现的书院为“沧江书院”和“金沙书院”二处,另外还有“安边馆”、“云塔院”等处社学。
其中“沧江书院”位于海沧与石囷之间,“金沙书院”位于后井附近,“安边馆”在海沧,“云塔院”在大岩山,四处均与青礁相隔甚远,且年代较晚,无法构成“院前”的方位特征。
当然,可能是年代遥远,有部分书院未能刊载至今,假设新近青礁发掘“开漳堂”所发现的“植兰书院”牌匾代表着青礁曾经存在颇有盛名的书院,那么是否有那么一处青礁当地的“书院”构成了院前的存在事实呢?
这未为不可,只是我们无法把握真实的状况罢了,且引一处事实,青礁早先是面海的村落,由青礁往岐山附近延伸,必经院前社,然后才到达东宫位置,早在宋代,东宫位置已然是青礁属地,院前也是颜氏聚居地,那么书院的设置地点选在院前附近是最为妥当的,何况还能与苏氏所在的苏岭山脚更为接近呢,颜苏二姓子弟读书于此也较为方便。
相信以青礁人口之巨、文风之盛、家族之昌,必然有此一说的根据,暂且留作后续谈资吧。
3、“寺院”之说
澄志载,海沧大岩山下为浮屠宅胜国,以前不知凡几兴废,此处的“以前”年代之久远想必不是现存县志所能上溯可及的,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明嘉靖以前,甚至是宋元以前。
以今日所能了解到的程度看,大岩山(即今蔡尖尾山)之东,一般以“石”字为名,如“石室院”和“石峰岩”,漳志云“寺院之有山水者漳俗呼为岩”,姑且将二者视为同一出,其中石室院为唐代所建,石峰岩为明清之际的产物,与院前无关。
大岩山之西,一般以“云”字为名,如“云岳院”、“云峰院”、“云峤院”、“云塔院”和“云泉院”,其中“云岳院”、“云峰院”、“云峤院”三处均在云岳岭上,属于大岩山支脉,许久之前便已废弃,“云塔院”则位于大岩山上,旧名“大岩院”,因明里人林翰文石刻“云塔院”而得名,此四处离院前社颇有一段距离,且中间相隔数个小社,想必可以排除得名的可能。
最后一处“云泉院”,据澄志载,“与文圃山相连雅称佳胜题咏颇多”,“石囷山,有雷公石去山里许云泉院在焉”,如此二处记载可知“云泉院”位于文圃山与石囷山(石囷社属,院前社东面)之间,而石囷社与院前毗邻,由此可知“云泉院”确实在院前社边上,如此可否明了?
但是,令人觉得可惜的是“云泉院”乃明代所建,时间上未能和院前相匹配。
如此迂回,如果真的存在这么一处寺院的话,那么这个寺院应该是已然不存在的遗迹,查阅史志,却真有这么一处,“法院,在石囷,相传宋有解元李森里居于此,为法院檀越主,今有禄位存焉”,从时代上看,“法院”符合年代的要求,在地理上位于院前之东,也符合“院前”得名的方位,那么可否这么认为院前的得名来自“法院”呢?似乎可以这么断定吧。
院前亲水公园
以此假设,圭海君认为院前社得名来自“法院”的存在,时代可能在北宋时期,或许是青礁颜氏定居前后,以当地主要参考物为由评设名号,当然也不能排除颜氏子孙繁盛后设立书院及颜氏分居院前而得名。
不管如何,姑且先这么认为吧,况且,以闽人好鬼重信仰的风俗看,寺庙的分布之广自然是由来久远,而早在宋元时期,当地信仰诸如大道公、王爷、王使公等民间神灵尚未崛起,只能是以中原风行的佛教神灵为主。
那么以佛家庙宇常用的“院”字为名号的建筑古迹自然遍布各乡各社了,那么以此可认为,院前社的起源应当是与法院紧密相关最为可能吧。
备注:
院前社,属于海沧青礁村,以“颜”姓为主,所在村为闽南颜氏始祖颜慥世居地,亦是开台王颜思齐的出生地,历史上同海沧一起为漳州府辖地,在宋代号称漳州科举最盛之地,是保生大帝信俗的发源地,也是闽南及海外“邯郸爷”(即玄坛)信俗肇始地。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