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记」
“陈三五娘”背后,是海沧,甚至闽南,与广东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渊源
有一部戏,叫陈三五娘,陈三有才,五娘有貌,天作之合,然而正是这么一部老套的肥皂剧情,却揭露了两个分属两省、语言不通、风格不同的民系延绵而深厚的联系。
这便是闽南与潮汕,一个跨越两省,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潮汕和闽南虽然山海相连,但一山还比一山高,海外还有海相连,看似相邻,却是远在天边,特别是分属闽粤两省,阡陌之间的连通交流起来仍显得费劲。
尽管如此,同比于闽南与闽东、莆仙的地缘优势,潮州话与闽南话的血缘关系竟然更近,甚至二者都同属于闽南语范畴,这又是为何?
究其缘故,或许我们可以在《陈三五娘》中找到答案。
历史上的潮州,充满了闽南元素
《陈三五娘》原名荔镜记,是现存最为古老的闽南话、潮州话戏剧作品之一,其版本更替从明代至今从未间断。
作为经典的闽南歌仔戏、潮剧剧种,陈三五娘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可谓人尽皆知,正如这两种方言所特有的文、白读系统,《陈三五娘》集合了古代闽南话、潮州话在文白读的各类规则与现象,以至于未曾读过书的乡间阿嫲,在观看该类地方戏种时也能够在文白读两种方式中自由切换,而当地出世的黄头小儿似乎天生的就具备识别闽南语与汉语的对照关系,这大概也可以体现出戏剧在语言教育与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
《陈三五娘》讲述的是泉州与潮州共同的故事:
泉州秀才陈伯卿(排行第三,又叫陈三)送兄嫂赴广南与兄团聚,途经潮州,于元宵灯会与潮州美女黄碧琚(原排行第五,又叫五娘)相遇,彼此一见钟情。因潮州林大鼻的阻碍以及黄父的贪财爱势,陈三未能顺利赢得美人归。于是陈三乔装磨镜匠借打破铜镜之机卖身为奴潜入黄府,用计智娶五娘,其中曲折耐人寻味,确实颇堪经典。
基于陈三五娘故事之后,民间更是展开了无数的想象和谈资,比如:
(一) 陈三与五娘未生子,而益春为陈三生了两子。
(二) 故事中,因五娘在绣楼上扔荔枝给陈三才衍生这段情缘,故而闽南地区的黄姓望族即使再有钱也不再修建绣楼,或坚持不能建临街的绣楼。
(三) 五娘的事对封建时代的黄姓族人来说,是难以启齿的耻辱,以至于这部精彩的戏目竟被限制在黄姓宗族的戏台之外。
而单纯从戏剧中,我们也发现,闽南与潮汕的民间交流在当时的两宋时期异常活跃,百姓在两地之间迁徙、从商并未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
(一) 陈三的兄弟陈伯贤早年高中进士,官至广南运使,同时代的福建,文化之昌盛非其他地方可比。以进士论,泉州北宋进士366名,南宋613名;漳州稍少北宋78名,南宋188名;当时尚属闽南的莆田最为厉害,北宋597名,南宋1078名。如此众多的闽南进士,很大一部分都在广东从政并最后定居其地,从而带去了闽南的上层文化,如陈伯贤的同年进士,潮州知府便给予陈三不少的帮助。
(二) 陈三化身磨镜匠所需要的器具是由媒婆的老公提供的,而这位磨镜匠却是地道的泉州人,与陈三的书童小七也算沾亲带故,以至其女清秋也看上了憨厚的小七。显然,泉潮之间在民间的互动也定然不少,更何况比邻的漳州。
海沧人,也是广东历史的重要组成
说起陈三五娘,除了耳熟能详的剧中人物与故事外,在海沧,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本地传说。
那或许可以说是荔镜记前传。
据说黄五娘之父黄九能,原籍乃龙溪县三都毛穴广社(今海沧囷瑶村),早年因金鸡母下黄金蛋而无意中致富,便开始弃农从商,或许是天公眷念,黄九能的事业越做越大,大到跨出了漳州府。
在那个文风鼎沸的年代,发家致富的黄九能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以及营造造福乡里的乡贤名气,便捐资在沧江上建造石桥,其型式参照了洛阳桥和五里桥的格调,名曰“黄公桥”,后来几经修缮改造,规模小了许多,但“黄公桥”的残碑至今却仍坚守在桥头。
不知何等原因,黄九能并未在海沧继续生活下去,他和众多漳州人一道,一路向南,迁移至潮州,从而衍生出陈三五娘的故事。
这或许便是民间,海沧与广东的些许渊源。
此外,海沧古代的那些人物们,却以另一种姿态:外派任官的方式,留给我们更多的海沧与广东联系。
颜敏德:青礁人,循州,今广东惠州、梅州、河源一带,在宋代,客家人还未到来之前可是峒寇肆虐的是非之地,乾道五年考中进士的青礁人颜敏德在德化知县任上表现出色,临危受命为循州知州,并充任邕莞安抚使,他的到来,使得循州安定,峒寇不敢犯。
颜戣:青礁人,颜敏德之子,或许是受到父亲征蛮的影响,以及遗传的作用,颜戣似乎天生就具备平蛮的能力,那时,广东四周都是峒蛮的天下,颜戣先后被朝廷派往昌化军(南宁)、海南,后因功升任宝谟阁学士。
苏竦:青礁人,南宋庆元乙未进士,授广东肇庆推幕。
苏溥:青礁人,南宋嘉定庚辰进士,授柳州教官。
杨志:青礁人,南宋嘉定戊辰进士,授广州通判。
颜公兖:青礁人,南宋进士颜戴之子,以父泽,初任循州兴宁知县,他继承及效仿伯公颜敏德,与反贼周旋致死。
郑申秀:青礁人,嘉定癸未特奏名,授南海尉。
周一阳:后井人,儋州学正。
蔡震江:钟山人,儋州知州。
江必东:贞庵人,广西教谕。
周正:后井人,香山澳左营守备。
也正是这种民间百姓互迁往来,才使得从莆田、泉州,历漳州,至潮州,形成了渐变的闽南文化区,在经历了元兵南下乃至满清入主中原,这块东南沃土渐渐失去了往日频繁的交流,各区域文化开始固步自封,各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今日莆仙、闽南和潮汕三大块。
经济文化最能改变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言诚不我欺。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