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记」

一条省界的尴尬:闽南与潮汕本是一体,却渐行渐远


闽南,即福建之南,既是地理名称,又是文化代称。

我们口中,及书本中的闽南,往往只是狭义的定义,仅仅代表着福建东南泉州、厦门和漳州三个市,再往前推一百年,也不过是泉州和漳州两府。

这种有默契的称谓,已经很普遍,加上台湾“闽南文化”的助推力,使得闽南成了一个颇具“福建特色烙印”的名词,说到闽南,自然就想到福建,百余年来,已成传统。

然而,在闽南的四周,除了我们信手拈来的“闽西客家”、“兴化莆仙”、“闽东”、“闽中”以及“台湾”外,还有一个与“福建”不太沾边的潮汕。

而换个角度看另一个稍大范围的闽南,她更像是闽南与潮汕的合体,以“泉漳潮”作为闽南的描述似乎在地形、文化和人等构成上更加合理,而漳州便是泉潮的融合与过渡,是闽南文化的地理中心,尤以漳浦最具代表性。

然而,除了武则天时期的漳浦稍显如此气势外,我们印象中的漳浦却是低调平和的。

一、有闽广之异,无漳潮之分

潮汕,旧属潮州府,是广东三大主体民系之一,以擅长经商而闻名。

潮汕人的名气,已不仅限于岭表,更是漂洋过海,有人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此话诚不我欺。

潮汕人的脚印,是随着海水扩散的,而他们的心却比海洋还广阔。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做个梳理,却发现潮汕人其实和闽南人有着高度拟合的相似度,这种相似并不仅仅限于性格,更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潮汕的人口构成与福建最接近,特别是闽南与莆仙

诚如古人所说,潮州风土人情“有闽广之异,无漳潮之分”。

二、地形区隔与历史的纠纷

潮州的历史很早,远在秦始皇征南越时就已被纳入秦国领土范围内,属南海郡;而那个时候的福建,则另属由闽越国演变而来的闽中郡。

幸与不幸,闽南和潮汕,恰巧处于南越与闽越交界处,如果从地形上看,潮汕与珠三角以莲花山隔离,在水与山之间,潮汕在地势上与武夷山下的福建更像一个整体,而自古以来,潮汕就和闽南一起,同属闽越国。

潮汕与珠三角之间隔着长长的莲花山,反而与闽南连接更紧密

只不过秦军的南征路线,兵分两路,一路过南岭进入珠三角,一路过武夷山沿闽江向东,这两股势力在东进、南向过程,以时间序为界,广东多平原,南路开进潮汕平原,设置了揭阳,统有整个潮汕和漳南,而东路军在闽道中仅进军至同安,止于九龙江畔,于是漳州分南北各有所属。

而这种状态,从秦之后便一直得到延续和保持。

秦军南征形势图

三、衣冠南渡的目的地

南越国和闽越国在秦灭后,又卷土重来。

经历了文景国力复苏后的汉武帝,终于按耐不住容忍之心,一口气把南越和闽越灭个体无完肤,从此,仍以漳州为界,漳州以北归属福建的冶县,漳州以南分属广东的揭阳,二县相安无事。

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人逐渐南移,福建和广东成为两个极佳的避乱目的地。

潮汕兴于东晋,一时绥安、海阳、海宁、潮阳、义招等县裂地而起,而闽南则稍晚些于南朝梁在晋安县基础上衍生龙溪和兰水等县,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南越与闽越交界的开发趋势。

而绥安、兰水和龙溪便是今日的漳州前身。

闽南诸县起源、演变关系图,漳州是在潮州绥安、泉州龙溪基础上建立的

四、泉潮间的开天辟地

然而,发展的路并非一直是顺畅的。

从湖广武陵山区迁移而来的一支蛮獠,不知在何时悄然进入闽粤山区,他们以潮州凤凰山为基地,过着刀耕火种的安然日子。

尽管南迁的汉人频频出现,但似乎都没有影响到蛮獠的生活,只是突然有一天,下山的蛮獠像融化的钢水一般,吃掉了闽粤边界的一切,兰水县消亡,绥安县也摇摇欲坠。

终于,在唐高宗时期,蛮獠的动静被唐朝廷所重视,于是一批府军被派往平蛮,这就是民间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开漳”。

陈氏父子入闽平蛮区域示意图

最初始的漳州,便是以潮州的绥安县为基础建立的,漳州以漳江为名,以漳浦为县,而当时的陈家军以平定泉潮之间的蛮獠为己任,是泉州与潮州的保护神,是漳州的创立者。

世上本无漳州,因蛮獠的入侵,使得潮州一分为二,漳州继承原潮州绥安县辖有怀恩和漳浦两县,潮州则维持潮阳、海阳和程乡等,如此体量之下,漳州显得薄弱许多。

于是原属泉州的龙溪县正式划入漳州,使得泉、潮、漳三地在体量上不分上下,于是,闽粤之间,在唐代终于迎来了闽南三巨头并立的局面。

陈元光占有漳州后的巡逻路线

此后,潮州在当权者的左右摇摆之下,也就闽粤之间归属不定,或许是中国政区设置的传统,最终潮州被永久归属广东,于是就有了闽广之异的产生。

显然,从唐代开始,潮州在经过陈政父子的开漳平蛮活动之后,已经同泉州一起成为中原文化的分支,这种文化的延续在唐以后不断的移民融合之下更是使得泉潮之间文化隔阂越来越小,即使到了今天,他们的差异也小的忽略不计。

如果以闽南当做是一种文化概念,那么泉潮应是闽南的两级,而介于其中的漳州便是泉潮的地理中心,也是文化的汇聚点。

五、这个汇聚点的中心,便在于今日的漳浦县。

漳南四县,漳浦、诏安、东山、云霄均出自漳浦,漳北南靖、华安、芗城、龙文和龙海出自龙溪,而平和及因合并而消失的海澄则是漳浦与龙溪共同作用的结果。

龙溪在唐代以前就是泉州的一部分,而漳浦则是出自潮州。

漳浦六鳌

漳浦融于漳泉,是不折不扣的泉潮之间,这种融合在方言上显得尤为突出。

在福建,有两个地方的普通话受方言影响最重,一为莆田,另一为漳浦,他们的相似处或许能够反映这种文化融合。

莆田方言处于闽南与闽东之间,其底子是闽南语,因受到闽东话的深刻影响而自成体系;同理,漳浦话虽然也是闽南话的代表,但因长期受北部闽南话和南部潮汕话影响,具备一定的过渡性,从而使之带有浓浓的方言腔调。

潮剧

在戏曲方面,闽南和潮州各有地方剧,泉州梨园戏、高甲戏,漳州芗剧,潮州潮剧,而漳浦所在的漳南则是潮剧和芗剧并行。

在海外,也有一处地方与之相像:马来西亚的槟城。它原本是漳州五大姓的聚居地,以漳州话和漳州文化著称,然而到了今日,每逢中元普渡,槟城盛行的剧种竟然是潮剧,有点不可思议,这种现象像极了漳浦。

芗剧(歌仔戏)

六、若不是潮州处于广东境内,或许今日的闽南应该是这样的三城并立:泉漳潮。

漳州作为闽南的地理中心,有着泉潮的很多交集,或许可以说是不潮不泉,而漳浦则是这个泉潮滥的核心区,兴许还可以当上闽南第一城。

漳浦古雷

然而假设终究是假设,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漳浦完全可以不必如今日这般低调,我们口号中的“金漳浦”,或“金浦”,并不是闭门造车自发图强,外力有时候也是一种能力。

漳浦“金不金”在于机遇,更在于自信。

福建和广东欠漳南一座海西城市,他不应该只局限在九龙江畔,可以是漳江也可以是鹿溪,甚至浯江,都不会只是个奢望。


备注:为方便记述,文中的“泉州”一概指闽南的泉州,而在文化面上应该还包含九龙江流域。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