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记」

福建上下二千年:闽北、闽东和闽南的分化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福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温不火的东南省份,曾同属百越,却没有南越国闭关自守、当断即断的豪气;同属江南,也没有苏杭恰是人间天堂的温柔,若不是在封建王朝的尾巴,以东南海氛的搅局者出现,恐怕福建是要淡漠五千年的。

福建,福者建之、安之,从遥远的闽越说起,我们很难还原一个有史可依的神秘古国原貌,甚至秦代都是模糊不清的。

秦灭六国,始皇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而其中的闽中郡是否包含了今日福建的全部,已然无从考证。

闽中郡,虽名为秦郡,但秦人却没有在闽地实施有效的统治,当始皇帝一命呜呼之后,闽人也马上反戈参与了反抗暴秦的斗争。

直到汉朝建立,汉高祖念闽人抗秦有功,但又怕闽人聚众为乱留有后患,遂三分闽中郡,封勾践之后无诸为闽越王,摇为东瓯王,织为南海王。

不爱海的大汉王朝,放任一个东南演化成三个王国:百越之地,便是海的故乡。

作为制衡手段,闽中被一割为三,雁荡山之处为东瓯国,武夷山处为闽越国,而南岭之南则是南越国,正是这次的分封使得闽越被拆分而同时闽地得以成型。

然而,虽有闽广之分却无漳潮之异,浙南之温州,粤东之潮州,其实在两千年前是和福建一体的,甚至时至今日,也是渊源深厚。

如此看待,福建人并非绝对中原后裔,也含有闽越成份,而这份遗存却是温、福、莆、泉、漳、潮之人共同的性格特点:爱拼、善于经商、精明。

这就是闽人与闽特色。

(一)  西汉,福建滥觞,起于“东冶”一县

西汉时的福建是什么样的?

只有一县一岗哨。

西汉汉武帝,以大军兵分四路伐闽,并一举成功,为了防止闽越余民作乱,遂迁数十万闽越人至江淮之间,仅留一冶县,或者说是东部侯官治理、弹压闽地。

此时的福建,隶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侯官。

在厦门同安,曾流行着这么一句俚语,“未有同安,先有许督”,这里的许督指的是同一时候被派驻在东部侯官最南边的许滢,也就是说,同安可能是大汉王朝在福建最南的势力范围,更具体点,就是九龙江以东区域。

西汉时的福建,大概是这样的:化外之地,人烟稀少,百废待兴。

(二)  东汉,北人南来,闽北得到开发

东汉时期的福建,迎来了闽北大发展的美好时光,也是后来东吴清理山越的额外助力。

东汉成帝年间,取消了刺史部,改以州牧,福建当时仍属于扬州的会稽郡,与西汉的最大差异是,这时的福建,人烟辐辏,特别是闽北,陆续增加了建安、汉兴、建平、南平等县,以及增加的专属于福建的南部都尉,这一切意味着闽北有了话语权,终于开始“有史”记忆了。

只不过,这时的福建,是以建安为核心的,候官县成为南和东的代表。

(三)  三国,东吴的开发,福建全面开花

福建第一次以独立建制的形式面世,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孙吴。

东吴经营福建,首先一改东汉时南部都尉的建置,在建安县设置了建安郡,领有福建全境。

并增加了将乐、昭武和东安三县,从此福建共有八县,含汉代设置的建安、吴兴、建平、南平和侯官。

如此,福建的格局中,闽北占有6县,闽东1县,闽南和闽西共用1县。

福建在两汉三国时期,显然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北重南轻。

(四)  西晋,东部福建的渐次开发

福建人,从哪里来?

从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算起,整个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中原的不安定,使得“王谢”望族移入东南形成士族把控朝廷的时局,而走的更远者更是一路南下进入福建。

其主力军从杭州湾出海,一路经由临海、永嘉,进入晋安、南安和义安,形成了福、漳泉、潮三支南方大民系的雏形。

而少部分人由丽水翻山越岭进入闽北,沿闽江支流由吴兴、建阳、建安进入沙村和新罗,充实了闽西北山区。

这便是福建人传说中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历史。

(五)  东晋,南人的喘息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并没能给福建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用个形象的词语,叫做“填空”。

是时,福建与江西一并属于江州管辖,同样拥有建安和晋安两郡,整体上变化不大。

闽北、闽东,郡县方面与西晋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北人南迁,仍在持续,一路经海由浙江进入福建,一路由山经由江西进入,显然东晋时期山路占了优势。

与江西交界的建宁区域,新增了绥安县,后更名绥城,延平县以南增加了沙村县,没错,就是现在沙县,而海路的部分,是位于云霄的绥安县成立,只是这时它属于广东的义安郡。

(六)  南朝宋齐,短暂的后退与停滞

篡位频发的东晋、南朝,福建似乎也卷入了政治漩涡,宋、齐两朝的福建短暂的衰退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雄心勃勃的刘裕本是东晋、南朝中最有希望收复中原的人物,然而,后院起兵的孙恩、卢循却逼得刘裕不得不回师自救。

呜呼哀哉,刘裕如此,福建更甚。

卢循之乱,是继汉灭闽越、南越以来,对闽粤最大的破坏,这个时候的福建,与广东接壤的新罗县、同安县,与浙江接壤的东平县,以及不知位于何处的宛平县,延平县因人口大减而被废县。

至此,建安郡存七县,分别为建安、建阳、吴兴、邵武、将乐、沙村和绥城;晋安郡存五县,分别为侯官、原丰、温麻、罗江和晋安。

只能说,辛辛苦苦完成突破的闽南、闽西,又一下子回到了三国前。

(七)  南朝梁,九龙戏水的福报

南朝梁,绝对是福建历史上破天荒的转折点,因为从梁开始,福建进入了闽系“三国鼎立”的时代,并开启了福建经济文化独立自主发展的局面。

梁代,福建回归海的怀抱,与浙江一起构成了东扬州,并由两郡并列发展成三郡鼎力,分别为建安郡、晋安郡和梁安郡。

福建三郡的名字颇有特点,建安郡是东汉建安年号,晋安是晋代国号,梁安是梁代年号,这就是福建作为新土的资本,全国仅此而已。

梁代,最大的收获和贡献均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地界,这时期的九龙江获得空前开发,一下子新增了两个县:中下游的龙溪县和西溪上游的兰水县,并因此和晋安县(此时也更名为梁安县),合设梁安郡,也就是今日厦漳泉龙的前身。

如此,建安郡领有七县,与宋齐时同,分别为建安、建阳、吴兴、邵武、沙村、将乐和绥城;晋安郡的罗江县被废,仅存三县,侯官、原丰和温麻。

惊愕,这时候的漳州地界最得势,有属于梁安郡的龙溪、兰水和义安郡的绥安,共计三县,这是古老漳州的昙花一现,可惜这段历史后来被遗漏了。

千年不间断的龙溪县,也只剩下洛阳邙山的几块墓志铭只字记载而已。

(八)  南朝陈,实力提升的关键年代

南北朝的末尾,陈朝,福建终于赶上了升级的末班车,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第一次以中央直属的身份傲立东南了。

南朝的乱,使得福建人口增长迅速,在梁代三郡鼎力的作用下,福建终于独立设州,取名丰州,治侯官。

这时候的福建,建置大体上和梁代差异不大,闽北的建安郡有七县,建安、建阳、吴兴、邵武、将乐、沙村和绥城;闽东的晋安郡领县三,侯官、原丰和温麻;闽西南的梁安郡改名南安郡,领县三,晋安、龙溪和兰水。

晋安、梁安、南安其实指代都是一样的,南北朝时期因为更名频繁,可能会让人有些错乱,他们都是指今天的南安县,只是那时的治所在今天的丰州镇而已。

是的,这个丰州镇的名字源头与陈朝设置的丰州是一致的,并不是张冠李戴。很多古地名,都隐藏着好些过去的往事,只是我们不记得也记不得了。

(九)  隋,天下统一的大变革时代

隋代的福建,万水归宗,隋文帝的一句话便重新洗牌,这是合乎时宜的大变革。

新皇上任大把火,隋文帝统一天下,结束了数百年南北分治的混乱局面,也刷新了人们的视界。

南北朝,小国林立,因此在州、郡、县三级政区区划上有些浮滥,于是新朝得立便将之更改为州、县两级,即使到了隋炀帝时期也是郡县两级,于是福建被重新划分为一郡五县,四县归建安郡,一县归江西的临川郡。

原建安郡的绥城、邵武、将乐统合为邵武县,划归临川郡,其他县并入建安县;晋安郡三县合并组建闽县,昙花一现的莆田县与晋安县合并为南安县;兰水、龙溪及义安郡的绥安合设龙溪县。

从此福建版图除了邵武外基本成形。

(十)  唐武则天时期,开漳是划时代的开始

唐代的福建,是全面开花,彻底摆脱蛮夷进入中央统治的全盛年代。

唐太宗贞观年间,分天下为十道,福建隶属江南道,所以传说中的“江南”自然也应该包含我大福建。

福建的州郡大变革,应该从漳州说起,也应该从漳州算起。

唐垂拱二年,武则天批准陈元光的奏请,敕建漳州郡,时公元686年;14年后的久视元年(700年),于今泉州鲤城区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更名闽州,并设置闽州都督府,同时武荣州更名泉州,从此福建便成了拥有五州的一方之霸。

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州、建州、泉州、漳州和潮州五州,从这时起,天下就是“泉漳潮一家”的局面。

(十一)  唐天宝,福建的小资襁褓时光

泉州旧称清源,福州旧称长乐,并非空穴来风,这源自唐代文雅的“郡名”,也是唐明皇盛唐记忆的对应。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将“州”改为“郡”,州刺史成了郡太守,福建的闽州(福州)都督府成了“长乐经略使”。

于是乎,福州变成“长乐郡”,泉州为“清源郡”,漳州为“漳浦郡”,汀州为“临汀郡”,建州为“建安郡”。

“郡”的使用,让郡的名字变得文雅了许多,而郡名的选择无外乎来自下属的县,泉州选择了仙游的古名“清源”,漳州选漳浦,而汀州可能觉得长汀不够霸气,龙岩太一般,宁化太接地气,于是用了漳浦的惯例;以至于漳州也习惯称为“临漳”,这都是一个道理,母亲河在古代很受欢迎的。

(十二)  “福建”元年从此开始

福建之名,源自福州的“福”和建州的“建”,时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由江南道改隶属于江南东道,福州之名始见于历史。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地方军事武装力量,全国各地开始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福建地界取当时最大的两个州福州和建州的首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废道设节度使,统管军、民、财,从而恢复了三级行政制。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升福建为节度使,大历六年废,置福建观察使,分管福、泉、漳、汀、建五州,计二十四县。

以民俗看,福建是时为三种民系,建州为闽北民系,福州和汀州为闽东民系,泉州和漳州为闽南民系,此时的客家还未萌芽。

(十三)  五代闽国,福建盛世的前奏

五代闽国,偏安东南的福建迎来了经济、人口的大繁荣,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福建超越中原的基础。

唐末,随着黄巢起义的影响日趋严重,被任命为光州刺史的王绪不愿与黄巢为敌,带着光州子弟兵一路南移,竟辗转进入了福建,当他们来到漳州后,王潮兄弟三人密谋杀掉王绪自立,在泉州张氏的请求、欢迎下,王潮率领光州兵占领了泉州,并因此被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为泉州刺史。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以泉州为基地,进军福州,并一举得利,据有整个福建。唐乾宁四年(898年),王潮病逝,王审知接任,并被唐朝授予威武军节度使,封为琅邪郡王。

公元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年号龙启,国号闽。

在闽国建立之初,王氏三兄弟苦心经营福建,使得福建休养生息,人口繁殖,一步步增强内力,为未来的福建打下了雄厚基础。

这段时期的福建,在建置上除了福州升为长乐府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是各州增加了诸多以“场”为名的副县级,为福建的郡县扩大做好准备。

(十四)  闽国的内乱加剧,诞生了殷国,促使八闽呼之欲出

不得不说,闽国的执政者真的时刻在走极端。

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文武双全,品性俱良,因此闽国才得以在乱世中自保自全。然而,王审知的后代及后继者却一个比一个无能,甚至暴虐不堪,以致骨肉相残,国破家亡。

在经过一系列争权夺位之后,王审知七子王延羲得继大统,但他的暴虐无道却未能一改前朝风格,其弟王延政多次劝谏无果后,愤而在建州称帝,改元天德,国号大殷,于是福建出现了闽、殷二国并立的局面。

独立后的殷国,在南平加设镡州,在邵武设镛州,为后来八闽的形成埋下深深的伏笔。

(十五)  闽国的破灭,攘夷必先安内或许是历史传统

殷国成立不久,闽国终于迎来了灭顶之灾,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杀死了王延羲并对王氏族人进行屠杀,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开闽的琅琊王氏,为何在福建排名不如陈林黄的原因之一。

闽王花落朱文进,殷国自然不能放任不管,于是兴师动众顺流而下,而这时,虎视眈眈的福建之外,开始起了风云。

最终,福州投降吴越,漳泉留从效自立称臣。而南唐攻下建州,降了汀州,并在建汀二州和殷国镡州基础上新设了剑州,以为对峙吴越和留从效之用。

从此,福建进入“三国鼎立”对峙之势。

(十六)  北宋,福建和平统一,开启了盛世局面

随着五代的结束,全国开始进入规模整编阶段,在硬汉宋太宗的精心布置下,福建似乎很太平地完成了编制划分。

在太平兴国年间,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军事割据,大宋王朝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太宗选择福建的一东一西,分别设置了两个军事重镇,一为建、剑和汀之间的邵武军,以作为三州和闽赣的震慑存在,而东边的福泉之间则设立兴化军,以确保戴云山周遭的安定。

从此,福建正式进入八闽时代,六州二军共八个州级行政单位,而这种建置深刻影响了北宋以后各朝代的风向。

(十七)  南宋,福建历史的巅峰

南宋的福建,并没有迎来太大的变革,仅建州因皇帝的莅临而升级为建宁府而已。

如此波澜不惊的建置变化,竟为福建的飞黄腾达奠定了雄厚基础。

南移的南宋朝廷,并未一改文人治国的传统,而这刚好让福建人欢喜不已,整个宋代,就属福建人科举最得势,满朝都是福建进士,故而福建各州府多有“海滨邹鲁”的自号,甚至有三个城市进入中国进士十强市,至于十强县则更多了。

总归一句话:历史上的福建,什么时候最风光?非南宋莫属。

(十八)  元代福建路,除了马可波罗口中的刺桐城,别无可说

元代的福建,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除了县之外,无太大差异。

(十九)  明代,漳州引领下的福建,南重北轻成为趋势

宁德市的前身,福宁州在明代出现了,取福安和宁德的首字组合而成,这算是宋元明三代最大的收获吧。

而明代,也是福建南部全面超越北部的关键朝代,在这个时期,客家人为主的汀州已经发展成成熟的州府,而且还在不断地向粤东北输出文化和民众。

最南边的漳州,自唐代设立以来也终于迎来了疯狂爆发的大好局面,一跃成为福建最大的城市,这主要得利于月港的开辟和手工作坊的发达。

因这两个后生力量,福建南部开始成为东南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十)  清代,版图的再次扩大,台湾就不累述了

基于明代的大发展,福建的版图变化也确实发生在南部。

龙岩州独立于漳州,永春州则脱胎于泉州,从此整个闽南区完全形成,漳泉龙永四州府的版图便构成了今日福建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含大田)。

此时的福建不再以八闽、九闽、十闽代称,因州府的增加使得数字无法继续叠加,而重新回归八闽这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统称。

(二十一)  民国,现代市县的初稿

民国初年天下大乱,为了一改封建“遗毒”,建置的大刀阔斧真的一点都不手软。

福建被改成四个道,有种回归隋代福建四县的感觉。

福州和福宁州合为闽海道,兴化、泉州和永春合为厦门道,漳州、龙岩和汀州合为汀漳道,建宁、邵武、延平合为建安道。

后来,福建在19路军短暂独立时也曾经有不同的建置,分分合合各种乱糟糟,直到1934年,民国政府开始推行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行政督察区,先是把福建等量分割成十份,在面积上考虑到了地盘的均衡,有点天下为公的味道。

但是,这种不照顾人文和传统的分法是不负责任的,显然它不会存活太久,但却开启了福建市县发展的大改革之门。

很快的,十区的福建还没过满一年,就开始缩编,直到解放前,福建存有八区。

第一区是宁德的前身,第三区是南平的前身,省直辖是福州和厦门的前身,第四区是泉州和莆田的前身,第五区是漳州前身,第六区是龙岩前身,第七区是三明前身,第二区被分至三明和南平。

虽是如此近似,但其实在建国后更有纷乱的建置变化,那才是今日福建九市的真正来源,这里便不开讲了。

以上的福建建置史,一点也不简,落落几千字,看的眼睛酸痛,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点开图片,仅看看这24张图,你就能看懂福建创业史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