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记」

一座文圃山,一座海沧城,一股耕读之风:气节为国、修身齐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这句话用来描绘海沧再贴合不过了,山水之间,一条大江静静流淌,她的名字叫做九龙江,江中的九龙居无定所,所到之处自然灵验不一,居久则庇佑也多。

在海沧,为了招待九龙,前人想出的招数确实管用,日常巡游休憩有“龙宅”,四时接受敬仰款待有“龙庙”,偶尔嬉戏游乐有“龙潜(龙店)”,汤水供应解乏修心有“龙塘”,周到如此,海沧能不灵验乎。

漳州府文庙

龙既然已有,山自然也是不缺的。

海沧的山不高,但却都可一望平洋,指点江山,无所不包:大观山屹立鳌头,大坪山天水一线,大岩山(蔡尖尾山)从容镇定,其气势恢宏不可一世。

而溯其脉络,却都归于一处,那便是文圃山,形势如此,文脉更是如此。

海沧的文风鼎沸,就像追随九龙一样,是文圃山的一步一步教化演变而来。

漳州府文庙牌坊

一、治学的基调:气节为大

唐广明元年,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既是落第者的墓志铭又是立志者的座右铭,黄巢开启的不是新政权,而是中国历史新篇章。

时局如此,大唐似乎已不仅仅是摇摇欲坠而已。

当大部分人即将接受唐灭这一事实时,意气风发气度不凡的谢翛却愤尔离世,携弟隐居于文圃山,修身著书,矢志如此。

漳州与泉州界碑

当长安克复,唐皇重回正统,谢翛这才修整一番重新回归科举仕途,或许是辞藻过人,或许是天佑英才,谢翛很顺利地考取了文德元年的进士,该年的西元纪年也很吉利,888年,算是相得益彰的一点巧合。

于是,谢翛隐居的山便有了全新的名字,因文而生,因文而昌,名曰“文圃”,寓意文化培育之地,而后世的海沧也基本按此剧本演绎开来。

家国气节第一,何等豪迈,于是应和者日多,文圃山迎来了后继者。

漳州中山公园

先是五代时,南唐主簿洪文用不堪乱世混战,伦理丧失,与族人洪泽避居文圃,著书立说,虽无片字传世,但也必然自得其乐。

后是同安科举巨族石蕡对宋徽宗朝廷的失望,毅然决然放弃家族荣耀与庇护,只身躲进文圃密林中,与山林为居,以花鸟为伴,以书为友,著有《文圃集》。

至南宋绍兴年间,青礁人杨志为纪念三代气节之人,以标榜来世,便在谢翛结芦之地建起了“三贤堂”以飨来者,而南宋一朝,齐家为国者络绎不绝,或许也有不少人得了三贤堂的暗助。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文圃气节之风已具,唯缺引路人而已,国治之前需要能修身齐家之人,时不我待,自然而来。

青礁颜氏宗祠

在石蕡隐居之前的仁宗盛治期间,漳州迎来了首位饱学判官,或许是初涉官场,还不甚娴熟,蔡襄聘请年少时的好友泉州名士颜慥担任漳州教授,以期开化漳郡文化。

蔡颜二人附和繁多,历经四年努力,功绩显著,很快的,蔡襄扶摇直上调任京官。

失去一展才华的支持者,颜慥很失落,加上屡试不第的打击,颜慥已经无颜回乡。

或许是命中注定,或许是心有所属,颜慥带着家国之思选择了介于漳泉之间的文圃山下作为世居点,开始了与隐居截然不同的修身齐家并举的尝试。

颜氏宗祠

颜慥一方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辞辛苦地开辟新田,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筹办乡学。

颜慥所居之处,称为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想必也是初开化新土,除了三三两两的磁窑、沿海码头以及一个交易的海口镇外并无太多热闹的据点,好在漳州府在此设了宁海寨,往来官军多有巡视,还算太平。

于是,海沧便在颜教授书室的感染下,开始修炼文教内功的努力,而世态的氛围也渐渐由商转文,海沧的耕读传统形成了。

三、刚烈为国,为善为乡,科举为家

当年代来到了颜慥的曾孙辈,颜慥开启的海沧文教之风似乎开始显示出显著的作用力,颜氏家族的三个分支在科举上终于圆了其曾祖的梦。

先是居于青礁的颜晞哲、颜晞孔兄弟,再是迁居漳州府城的颜师鲁,最后是青礁的颜唐臣,纷纷在功名上重重地写上了一笔。

颜氏宗祠

如果说颜慥开辟海沧文教先河,那么海沧的文风鼎沸应该从颜唐臣算起。

颜唐臣本人并不突出,但以他为纽带却能够串起那个时代海沧古人的文教传奇。

先是他的三个儿子,人称“三敏”,都是府县志上进士和特奏名的显耀人物;再是三个女婿,同样是当地显赫的文化人(均为进士,其一为闽县人,另两人为海沧人)。

老大敏德在广东循州为官,当时粤东北客家人还未形成,还是峒寇肆虐的恶劣环境,敏德父子两相继讨捕立有大功,为大宋拓展了大片领土,此谓“为国”;敏若父子则是为乡土修建水利和公用设施,改善海沧九龙江北岸的滩涂,创造了大片良田,此谓“为乡”;敏则子孙则是最出进士的一脉,此谓“为家”。

如此海沧的大国、大家、小家便都齐备了,而以此为突破口,海沧更是来到了文教变现的巅峰时刻。

颜氏宗祠

四、言传身教,造福一方

回归海沧文教,论贡献及影响力,当首推颜唐臣的女婿,青礁人苏竦。

苏竦考中进士并外出当官后,大概是对书的爱好超出了对权力的爱恋,在肇庆推幕任期满后,他便毅然决然返乡,事母其一,做学问其二。

苏竦对书籍的热爱似乎只能用痴迷来形容,凡听说某家有新书,他必然借阅手抄,不看不抄不罢休。

颜氏宗祠

正因为对治学的执念,当时八闽名士多倾慕苏竦才学,纷纷拜其门下研究学问,有志者事竟成,从苏竦门下进士及第者竟多达十多人,其中包括青礁唐臣孙辈颜戴、外孙黄泽和杨志,苏竦儿子苏溥,其他府县郭宗履、梁傅、王度、林幼安等。

苏先生的私家教学,可以说是颜教授书室的扩大版,是继往开来的成大器者,也为后来的云塔书院起了个好头(云塔书院附近的苏岭,便是苏竦的家族领地)。

因此,同出颜唐臣一家,三敏保家卫国平天下三者兼备,苏竦修身教学利己为民开化乡里,使得海沧的耕读事业在南宋一朝达到了巅峰。

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海沧的文化事业,在整个宋代充满了光辉,除了颜唐臣一家之外,还有颜师鲁子孙三代在宋廷的荣光,三代两尚书,还有被当时文人盛赞的文、品兼备的“二仲”;靖康之耻坚持与金抗争最终同开封城一起陨灭的将军郑柟;文章俊秀、品性纯良的郑申卿、郑申秀兄弟等...

石塘龙华堂

然而,当宋代嘎然而止之后,海沧人的耕读文教却遭受严重打击,有大量海沧先贤离开故土随宋廷南移。

留乡者及后来者的文教则开始由乡学慢慢缩小至家学,从而衍生出全新的、以家族姓氏为纽带的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修行方式。

其佼佼者当首推理学大师后井人周一阳,他适逢海澄县初建县,有幸应贡为官,在周游各地之后将年轻时所学经文结合实践悟出了自己的理论:《大学》言诚,《中庸》言中,《论语》言仁,《孟子》言仁兼义。

或许是在周一阳的家风影响下,他的孙子周起元得以福建解元的身份考中进士,并以优秀的品行行使御史之职敢于向权贵抗争坚持真理。

周家的家学,便是兼济天下的典型,而独善其身则必推谢君礼。

谢氏家庙

谢君礼,渐美卢坑人,从小习文颇有才学,长大后也曾经参军协助往来缉寇,但最后并没有太大成就,只好归家自得其乐。

他为人极其友善,夜不闭户,助人为乐,即使有邻居侵占他的住所也不予以计较,有盗贼进入其田园也会退避三舍。

谢君礼这种看似吃亏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极高的声誉,也为自己的家族树立了不与人争的榜样,感化了卢坑子弟向善的品性。

都说好人有好报,谢君礼的儿子谢宗泽也学有所成考上进士当上了江西参政,其子孙后代举人、秀才也是接踵而至。

正是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海沧先人以其执着的信念,坚持着海沧文教的事业,以其伟岸的人格,为海沧这块热土埋下亘古不变的文脉,使得海沧后来人得以在耕读中将文教进行到底,延续文圃山千年不变的文化昌盛。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