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霞边张宝镜(1874—1961),远近闻名。张宝镜自小过继给叔父,在本村私塾启蒙,19岁时随兄长到印尼的梭罗谋生。先在其二哥的商行帮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宝镜在朋友帮助下,自办“义和”商行,经营杂货,勤奋节俭,颇有利益。后来,他主营冰糖业,用当地盛产的砂糖煮制冰糖,行销各地,张宝镜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印尼经商的同时,张宝镜在台湾台北开设义和茶行,经营茶叶生意,自创“金三九(999)”品牌,把安溪和台湾的绿茶窨上茉莉花、焙火、包装和销售,销往印尼。张宝镜果断放弃糖业生意,转而专注于经营茶叶,鼎盛时义和成茶行分号遍布台湾、香港、天津、泰国和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赢得“茶叶大王”的美誉。
张宝镜(1874—1961)
民国7年(1918年)因幼儿夭折,张宝镜携家眷回国居住。其间,在家乡施恩布德,济困扶危,广受乡人赞誉。民国9年,张宝镜在印尼垄川(三宝垄)开设义和号分号。同年,在印尼中爪哇的梭罗最大、最好的商业中心区大巴杀街买下了一座大厦,彰显他事业的成功。民国35年,张宝镜在厦门开设振和钱庄,经营得法,半年内资本就扩充到20万元。
张宝镜事业有成后不忘乡梓,在村里办私塾、小学,每年过年给村里家家户户送米送油和红包。资助村中宗祠的修建,还捐资集美学村。解放后每年还寄500元给村里的老人。1954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周总理邀请印尼侨界代表,张宝镜应邀参加。后来,出于对周总理的敬仰,他在拍卖会上买下了周总理乘坐过的轿车。
1920年,张宝镜在家乡霞边建造的“番仔楼”落成。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二层楼房,乡人呼其为“宝镜楼”。
霞边“宝镜楼”(卢志明 摄)
楼的正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上下二层通畅的前廊,粗大的砖砌方柱,支起五个卷栱,一楼的柱子和卷栱是用红色雁只砖砌成,二楼的砖柱和卷栱用白灰覆面,以泥塑花卉装饰。前廊的护杆砌成矮墙,贴着绿白相间的瓷砖。从远处一看,大楼自下到上呈现出红、绿、白三层色彩。
大楼其它的面墙,底下是9层条石,之上全是粗砂水洗面,用凹线做出间隔的线条。西式窗棂下方塑有张开翅膀的裸体的安琪儿、狮神人面等。
进入天井,可以看到回字形排列的房间前方都有宽阔的连廊相通,粗大的白色方柱通顶支撑各自的三道卷栱,方柱上有精致的泥塑花卉,绿色的琉璃瓶连杆,花岗岩石条压顶,显得大气、庄重。
后落廊前的两支石头雕花立柱,挺立精致,极富异域特色,上面刻着对联:“宝树接芳邻竞流雅韵,镜塘联笔岫环拱华屋”。石柱上的栱用木头装饰出图案,两个边栱是清真寺栱顶的侧影。走廊的面堵绿、白、黄三色的花砖贴墙,富有南洋格调。
张宝镜在南洋打拼,却心系祖地故乡,念念不忘家族的渊源,他在大楼的门楣上,嵌着长方形青石匾,上面刻着“清河张氏”4个大字。在中式厅门上刻着对联“培植有方,绕庭桂兰争竞秀;源流既远,肯堂诗礼作贻谋”,门楣刻着“培育渊源”四字。
纵观大楼立柱上的对联,都冠头“宝镜”二字,“宝炬辉煌户牖今光风景丽,镜湖荡漾楼台近水月华明”“宝树接芳邻竞流雅韵,镜塘联笔岫环拱华屋”“宝篆气氤氲香侵隩室,镜波光潋滟影射高楼”。难能可贵的是,大楼的房间都有原先设计好的精致的壁橱、取暖的壁炉,连上下楼梯的踏板也安上用于防滑的铜条。
“宝镜楼”夷为平地(2010年)
“宝镜楼”夷为平地(2010年)
“宝镜楼”夷为平地(2010年)
“宝镜楼”夷为平地(2010年)
这样一座既中西合璧,且留有南洋风格的大楼,经过90年的时光,走到了终点。2010年,正处在翔安隧道上方的“宝镜楼”,无奈被夷为平地,石匾、联柱,一片狼藉,承载了张宝镜心血和故事的这座大楼从此玉陨魂销,这位从霞边走出来的“茶叶大王”,也早已长眠在异国他乡。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