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力(?~1928年)又名廖成叻、廖成功。出生于安溪官桥上苑的一个贫困人家,小时被禾山枋湖的廖根阵抱养为子,在廖家排行第三。成年后,廖成力赴菲律宾谋生,后来在宿务开设橡胶园和贸易公司,经营得法,遂成富商。

廖成力像

经商有成之后,廖成力将产业委托家人管理,自己返回家乡,报效乡梓。在家中,他全力供养两位寡嫂,乡人视为楷模。在家乡,他铺路造桥、热心公益、尽力造福桑梓。修建了从穆厝到桥头的埭岸和路,并建西潘桥。光绪四年(1878年)枋湖太源宫重修,廖成力捐资并手书“延年有庆”匾,至今尚留有碑记。他捐资薛岭龙源宫,建造薛岭、殿前、县后等处的路亭,俗称“五里亭”。

枋湖太源宫廖成力捐资重修碑石

清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禾山创设自治会,参与地方事务,训练民团,维护地方治安。廖成力等人带头捐助,并向旅居吕宋、宿务的华侨募集资金,协办自治会团练。宣统二年,禾山举办去毒社,设在江头街。廖成力等人每月出医药及膳食费。

清末,他向清朝廷捐献巨资,用于平乱和赈灾,被清政府封为资政大夫。

晚年,廖成力的生意并不顺利,可是他依旧扶贫济困,举办教育,在所不辞。1925年,廖成力在自己的私宅“退思楼”创办了枋湖第一家小学——退思学校,也就是今天枋湖小学的前身。

万石楼边上退思园里的六角亭,后来是枋湖小学的一景(2011)

民国初年的乱象,南洋生意的挫折,廖成力无力回天,郁郁不得志。民国十七年(1928)廖成力在家乡逝世,墓葬于梧桐社下宫尾瓮王,其后,还发生了一些波折。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廖成力花费三年时间,在枋湖建造了禾山最大的红砖“番仔楼”。

枋湖万石楼(2011年)

该楼号称“禾山第一楼”,取名为“万石(dan)楼”(并非“万石shi楼”),一是楼体十分巨大,一是花费十分浩大;又因楼主人廖成力被清政府封为资政大夫,又称“资政第”。

万石楼面南,高二层,上下各五跨红色雁只砖方柱拱卷,白灰勾缝,色彩艳丽。宽阔的厅堂分前后二部,中间是过道,两端开边门。前厅左右二房之外又各加了前后二房。其中前房为过廊突出,后厅则是左右各四房。东侧的护楼一列3套,各为1厅2房。

万石楼石匾(2014年)

大楼厅门的上方是刻有“万石楼”的青石匾,石匾两侧和厅门的门当都有精美的石雕。廊道立面墙上是十字“八吉”连绵砖饰。二楼的正门上是“资政第”石匾,廊道墙贴西洋花卉瓷砖和中式的龟寿十字花拼砖。厚实的木门扇上,有笔力刚劲的对联。巨大的厅堂正中是金碧辉煌的祖龛,祖龛上雕刻着二十四孝的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飞禽走兽瑞草繁花,点缀得美轮美奂。房间里铺着华丽的花砖,还建有西式的壁炉。

万石楼里没被破坏的精美木雕(2011年)

附楼的最里一座,称为“退思楼”,与主楼联通。退思楼二楼墙上是大幅的墨画和对联,左侧为“踏雪弄梅图”,还有大字手书“唤起国家魂,崇尚世人格”5字联,抒发了楼主人内心的志向。

退思楼墙上的手书联句

这座禾山最大的红砖洋楼,做过部队的营房,留下过文革期间的标语。厄运先是从二楼的祖龛开始,被拆、被偷,金粉描绘精雕细琢的木龛先已消失。2013年列为湖里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却在2019年让拆迁单位蛮横拆平,连“万石楼”“资政第”二个石匾也不见踪影。一代富商的心血所作,永远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禁令人唏嘘!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