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才(1870—1952)寨上社人,出身贫寒。5岁丧父,9岁时就挑着篮筐,走街串乡贩卖零食,帮助母亲挑起生活的担子。

陈有才一生二次遇到“贵人相助”。13岁那年,他随西郭社一位叶姓华侨去马来亚谋生,起先只是在船上、码头跑腿打杂。过了几年,这位叶姓华侨看他机灵勤快,有意加以栽培,就让他负责货船的后勤事务,职务有所提升,生活的境遇大为改观。陈有才把薪水寄回国内,供奉母亲。过了几年,有一次,陈有才在船上偶遇陈嘉庚先生。在接触过程中,陈嘉庚见其刻苦诚恳,又颇有生意头脑,对这位来自厦门家乡的小伙子大为赞赏,便资助他创业。一开始,陈有才做大米生意,积累了相当的财产之后便投向购置船只,做起航运,后又兼做其他生意。陈有才的船队有不小的规模,获利颇丰,人称“船仔才”。

陈有才(1870—1952)

事业有成的陈有才,20岁的时候回到家乡寨上建造一栋楼房,并和那位叶姓华侨的女儿结为伉俪。

陈有才不忘桑梓,在家乡颇有建树。民国3年(1914年)在寨上建湖山小学(今寨上小学前身),聘用乡贤陈克舒为校长,培育人才,本村儿童尽可可免费入学。其位置在今寨上幼儿园。日寇占领厦门期间,湖山小学校舍被毁,只好搬到寨上陈氏宗祠上课。后来,湖山小学成了厦门地下党人活动的地方。

设在陈氏宗祠的湖山小学后来成了厦门地下党人活动的地方

陈有才捐资在寨上铺设红砖村道,改善环境。村人如有急难,他都慷慨解囊。陈有才并不信教,可是当他了解当地有不少信徒往返厦门市区做礼拜的路途之苦,便捐出寨上社东的地,修建基督教堂。

陈有才捐地建寨上礼拜堂

1930年初,厦门公共交通的领头羊全禾汽车公司进行改组,推举陈有才为经理。年已60的陈有才本想再次施展经营能力,不久,却发生了一场惊天的残案。全禾公司航行五通—澳头间的“便利”轮,因严重超载于途中沉没,导致全船189人溺亡。海难发生后,民声鼎沸,舆论哗然,全禾公司一时成了千夫所指。陈有才身为经理,逃脱不了干系,被法院拘捕。然而,公司的后台是当时厦门岛上实际掌权的漳厦海军禾山办事处,公然操作了一场押解途中强行劫走的闹剧。

陈有才躲过刑罚却心有余悸,从此隐退归家,只关切家乡事务。1934年,陈有才出任寨上保安会副主席,出钱出力,维护治安。

陈有才在寨上保安会(1934)

1952年,陈有才病逝于沙捞越,享年82岁。

陈有才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所盖的红砖楼,是湖里区保存至今建筑年代最早的“番仔楼”,因为外墙通体为红色雁只砖,也称红楼。该楼外观较为简朴,内部基本依照一厅4房的传统结构,高大的雁只砖立柱和弯栱,撑起红楼正立面拱卷的基本线条,红色的砖墙、绿色的琉璃连杆,白色的压石,宽敞的廊道。西式的外表下是廊道墙上的传统砖饰和厚重的石质门框。

寨上红楼,右侧建于1890年左侧建于1925年

寨上红楼,如今还保存完好

1925年,陈有才又在此楼的西侧加盖新楼,用步廊与原楼连通,使之看起来浑然一体。新楼在西南的拐角处突出了一个六角的转间,采用粗大的角柱和高敞的窗户,窗户突出墙面,厚实的水洗粗砂棱线和尖角。可以看出,此时的陈有才事业正处于顶峰,新楼建造得更加精美、也更加富有西洋元素。楼的步廊采用雁只砖方柱,拱卷造型,拱的最顶部都有一块梯形石碶,步廊立面墙采用白色石堵为底,上部以红色拼砖砌出十字、龟寿、八吉等图案,外立柱柱头上却是安琪儿塑像,中西建筑元素交融,浑然一体。新楼的楼冠是灰色的粗砂水洗外饰,最顶上是双狮斜立依着地球、绶带,下部是一对安琪儿和卷花簇拥着的椭圆盾。

寨上红楼的楼冠

寨上红楼立柱柱头上的安琪儿

红楼后部至今尚有残留的抽水井、蓄水池,是自来水的设施,当年还建有发电房为整栋大楼供电。自来水、电灯,那时也是开风气之先。始建于一百多年前的寨上红楼,如今已经风华不再,但依旧保留着她庄严的外表和不一般的气质,楼主人的照片还挂在堂厅上,平静地面对着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