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边防,常设有烽火台,以充联络之用。“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每当遇到敌情时,白天放烟,夜间举火,及时通报敌情。
厦门地处沿海,海防不可不设。明洪武到嘉靖年间,倭寇在闽沿海劫掠。为了防范倭寇侵扰,设置沿海卫所的同时,也广置瞭望的墩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总兵俞大猷请备沿海墩台,以备瞭望。”一有敌情,墩台燃放烟火为号,故称之为烟墩。
《泉州府志》载,明代厦门岛上设有炖(燉、墩)台9处:厦门、殴舍、径山、东渡、下尾、流礁、井上、龙渊、白石头。到了清代,墩台扩展到整个厦门湾的沿海,计有高崎、五通、东澳、白石头、湖里、金鸡亭、鼓浪屿等21处。(道光《厦门志防海略》)
到了现代,通讯的发展,烟墩已经失去作用,但是“烟墩”的地名却留了下来。集美东西滨海古时均有烟墩,东设在许厝埭,西设在航海学院,均系高地。(《集美史略》)厦门岛上也有几处烟敦山、烟墩脚。今湖里区范围内,高崎、东渡、下尾等处历史上的烟墩,已经了无踪迹,尚有3处“烟墩”,留下了地名和遗迹。一是民国《厦门市志 名胜》所载的“翰林叶大年墓在后埔社口烟墩山”, 即今忠仑公园里的莲花山。
忠仑公园的莲花山曾经是烟墩(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五通角的烟墩,此处因海水冲击侵袭,陆地逐渐退去,原本的烟墩已经消失,海中那几处礁石的地方,当地人还叫烟墩,想必是当年墩台所在的地方。
五通古渡东北侧,有叫烟墩的地方
厦门岛的北部,临海有座小山与海中的大离浦屿遥遥相对。山的海拔只有31米,却是这一带海岸边突出的制高点。明末清初,据守厦门的郑成功曾在此山上驻有兵士,设立烟墩,监视着浔江海域,遂称烟墩山,本地也叫烟墩顶、烟墩尖。烟墩山西向的埔地称为烟墩埔,墩上社因烟墩而得名。民国时期,钟宅人在山麓养马、训马,遂称骑马山。烟墩山(骑马山)近年来因为有号称“中国最美的鸟”栗喉蜂虎而成为自然保护区,有幸留存至今。
烟墩山又叫骑马山(2009年)
烟墩山(骑马山)现在是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
烟墩顶旧有郑成功时期遗留下来的墩台,夯土所筑,乡民称其为“郑国姓台”。1937年,日军占领金门,不时派出炮艇侵扰厦门沿海。日军从海上望见墩台,以为是守军炮台,开炮轰击,不中。炮弹飞到墩上社内的埕场,幸好没有伤人。过了几天,驻守此处的守军叫来附近村民,拆除了“郑国姓台”。
烟墩山上的水泥碉堡
墩台拆了,但是由于此山和高崎是厦岛北部海岸的两个犄角,所以颇具军事意义,历来都是驻军所在地。国名党军在山上修筑水泥碉堡,妄图阻击人民解放军。两岸军事对峙的年代,解放军在山上建了工事,山腰上挖了地道和掩体。即使到了今天,还有旧时废弃的碉堡高高悬在山崖上头,印证那遥远的历史。
烟墩,和许多地名一样,背后往往有着耐人寻味的往事。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