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刚一解放,新的禾山区公所便于1949年10月22日成立。新政权一成立,就着手农村中的乡村建设,设立乡人民政府、村委会。禾山区公所辖江头、湖里、高殿、五通、后坑、枋湖、钟宅、何村、西林、吴村、前埔、莲坂12个乡。
1950年4月,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保甲制”,代之以“乡村建制”。禾山区原12个乡改为6个乡,即江头、高殿、五通、钟宅、何厝、吴村乡,乡人民政府下面设村政委员会。
1950年5月,厦港区撤销,原属厦港区的曾塔乡划归禾山区。这时的禾山区有7个乡,辖44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社)。
1950年厦港区撤销,禾山多了曾塔乡(《厦门日报》1950.5.7)
1951年8月,在土地改革即将开始的时候,“原来乡所辖村落范围庞大,工作上不大便利”,禾山7个乡划分为11个乡:江头、湖里、高殿(高崎、殿前)、五通、后坑、枋湖、钟宅、何村(何厝、石村)、吴村、前埔、曾塔(曾厝垵、塔头)。
1951年禾山有11个乡(《厦门日报》1951.8.4)
1954年3月,禾山区公所改为禾山区人民政府。12月,为了“解决梧村乡人口特多和五通乡自然村多而分散”的问题,将五通乡拆为五通乡、高林乡,梧村乡拆为梧村乡、莲坂乡,这时候,禾山有13个乡。五通乡有泥金、东宅、凤头、浦口、霞边、仑后、坂美、浦东、西头、店里10个社;高林乡有高林、洪水头、田里、前头、新厝边、西村、路下、黄厝、后门、田中央、昭塘、田头、林边、西林、马厝、莲山头16个社;梧村乡有梧村、文灶、西山、东坪山4个社;莲坂乡有莲坂、埭头、西林、东山、双涵、派茂、浦南、官都、坂美9个社。
1954年禾山有13个乡(《厦门日报》1954.12.3)
到了1956年6月,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后的新形势,又把13个乡合并为6个乡:江头、莲坂、梧村合并为江头乡;何厝、前埔、后坑合并为何厝乡;钟宅、枋湖合并为钟宅乡;五通、高林合并为五通乡;高殿、湖里合并为高殿乡,加上曾塔共6个乡。
1956年市郊(禾山)合并为6个乡(《厦门日报》1956.6.17)
可见,解放后的五六年间,禾山的乡范围和名称不断变化,分分合合,忽大忽小,目不暇接。
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实行“政社合一”,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取代“乡村建制”。10月,在原禾山区辖地成立前线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改为禾山人民公社),禾山的“乡”消失了。
在消失了26年之后,禾山却迎来了一个巨大无比的“乡”。1984年10月,撤销禾山人民公社,成立禾山乡人民政府。这时候厦门岛内广大的的农村,只有一个“禾山乡”,基本延续了解放初禾山区的范围,涵盖了今天整个湖里区,还有思明区的何厝、前埔、曾厝垵、洪文、莲坂等地。
1984年禾山只有1个乡,禾山乡领导在乡政府前合影
1989年6月,禾山乡改为禾山镇。“乡”终于退出了禾山的历史舞台。
回顾一下,禾山的“乡”存在于1950—58年、1984—89年,共13年的历史。
当然,如果追溯到明清时期,厦门岛及金门、翔安都属于同安县的绥德乡,不过,那时还没有“禾山”这个行政区划,绥德还谈不上是禾山的乡。如今,在海峡金融中心的核心区,还有一条“绥德路”,算是对遥远的绥德乡一个记忆。
逝去的时代让人感喟,禾山的历史画痕有时令人眼花缭乱。
如今的绥德路,算是对古绥德乡的记忆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